吴国亭 | 陆俨少《山楼夕照》蠡见
沉静飞动之笔 游目骋怀之景
——陆俨少《山楼夕照》蠡见
青峰白云间,杂树丛生处,一条仄径蜿蜒通向一座小楼。小楼面临陡崖,背靠山林。楼上一逸士正捧读书卷,一童子在旁伺候。这时仄径上有一人姗然步来,似举目四望,不知是领略这儿熏天的夕阳和浮漾的暮霭,还是前去与楼上逸士共吟陶弘景那超然绝俗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的诗句。周遭丹枫红叶点秋光,林木深秀映暮色,青山迭翠照眼明,云霭流荡涤胸怀。啊!这大好《山楼夕照图》,令人不但有可望、可游之乐,简直有欲留、欲居之思了。
这些景物画得相当具体,显然是画家眷意着笔。可以看出绘制时腕灵笔活,中锋侧锋交施互用,重勾轻皴,粗线间嵌入细密曲线,浓墨中夹有淡墨充实,笔道多见拖曳之势,富有流动感和装饰味,其点划离披,刚柔并济的精湛笔墨,使草木蒙茸之感和石体苍劲之态浮现于纸素之上。
高处青峰,又远一层,表现林木,写中带皴,点线并举。细点示茸草,粗点示林木,再远,深黛和淡墨连勾带写画天际嵯蛾的山形。山后几抹红云,点明夕阳时分。
山腰被大片白云隔开,内容上既突出地显现了出自深树的暮霭,艺术上又求得静中有动、塞中见敞、实中参虚、纵中有横、黑中间白的节律。云边轻勾淡染,上平下曲,有舒张,有凝缩,也有流动感和装饰味。
因以古诗为题作图,所以必须扣住诗的内容表达诗的意境,既不可作肤浅图解,又不可偏离题意。作者把握住诗中的几个可视的形象:暮霭、深树、斜阳和小楼,不但各自表现得十分理想,更把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画面。在具体安顿时,又不平均对待,分出主次,以小楼为全篇焦点铺排暮霭、深树和夕阳,各个份量掂掇得恰当,布置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原诗的精神。这里,在造型艺术心理学上已经自觉地运用了两种构思方法,前者谓“构成分解法”,后者谓“焦点扩散”法。画家运用古人诗句命题创作的方法,对我们是有启示意义的。
前面行文提到该作品笔墨富有装饰意味,是有我自己的看法的。作者陆俨少先生是画坛公认的传统功力深厚的画家。所谓传统功力深厚,表现在除有渊博的诗文、书法、历史等画外修养之外,主要就是谙熟传统绘画程式并能以之熟练地作画。众所周知,我国山水画是有许多程式的,如画石法、画树法、画水法、画云法,以及各种点苔法等等,这是历代画家艺术实践的积累,是物象高度概括的结果,最后成了一种规律化了的符号。因而必然带有装饰意味。这些符号构成作品的基本单位或元素,如同积木的木块,七巧板的板块,作品最后靠合理地堆积或拼凑完成,即符号元素巧妙的组合,自然也就有了装饰味。
在这种微观描写规律化、宏观布局自由化的规范下,创作时,供画家驰骋的天地主要在取材立意方面和置陈布势方面。程式化的积极面是作画方便,行之有效,故能得到公认和应用,沿袭到今天;消极面是对画家的创造性有一定的约束性。为此,李可染先生在他的《画论》一书中告诫一般习画者,作画如果没有自己的感受而去生搬硬套各种程式,容易陷入公式化,反倒成了糟粕。而陆老的笔墨,行家们一致赞为“沉劲而见飞动,凝静而有生气,随意而富节奏”,能将传统程式赋予新的生机,创构臻于妙境,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达到超逸不凡的境地,实乃不易。
赏此图,不但可得到游目骋怀之乐,也可对传统绘画技巧来一番探赜钩奥的求索。
吴国亭《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
目录
合计82篇,后续每天更新一篇
▶01.钱松岩《群山万壑一城新》赏析
▶02.林丰俗《家在江南黄叶村》品味
▶03.赞李文信《枯藤老屋夕阳斜》
▶04.简析宋文治《匡庐飞瀑》的理法
▶05.白雪石《漓江碧 桂山青》的处理
▶06.魏紫熙《奇峰耸翠》管窥
▶07.读张学成《江村归渔图》所得
▶08.在郭汉深《黎明》前遐思
▶09.浅论宋玉麟《皖山春色》的意匠
▶10.钱松岩《常熟田》的题外话
▶11.读李可染《颐和园扇面殿》
▶12.在鞠伏强《岭南谷地》边闲话
编后缀语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
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
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