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镜并不少见,它却举世瞩目,成为当之无愧的“镜王”
我们知道,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并非是青铜器的发源国,但青铜器确实是在中国达到过最辉煌、最鼎盛的时代。尤其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厚重古朴与精致小巧,走向了两个极端,也产生了诸如后母戊鼎与四羊方尊的绝妙艺术品。
然而,伴随着铁器冶炼的成熟和陶瓷品的进步,青铜时代逐渐谢幕。这个阶段从战国开始,直到汉朝,青铜器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那一件件国之重器,诉说着当年无尽的辉煌。但是,还有一类青铜器,却以无法取代的优势,顽强屹立,直到晚清,它就是青铜镜。
即便是铁器再发达,瓷器再先进,也从没有代替过青铜镜。在每一个历史朝代,青铜镜都有各自特点。但最出名的,无疑是汉镜。汉代崇尚奢华,青铜镜也被做得厚重,纹饰精美华丽,几乎都是艺术品。而且,汉代的青铜镜还有一些特别之处,比如上博收藏的几件“透光镜”,简直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绝。
大概也因为青铜镜是日常用品,当时的数量就比较庞大,而且它比较经久耐用,不像陶瓷易碎,铁器易腐蚀,所以保留下来的很多。即便是经历了两千多年,存世量并不少,简直是数不胜数。然而,汉镜虽多,山东省淄博博物馆收藏那面青铜镜,却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镜王”。
“镜王”出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的西汉齐王墓,这座大墓被发掘时,出土文物之多令人咋舌,竟然达到了1.21万余件。这说明,在秦汉时期,位于山东的齐国确实富饶,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生产力的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这么多文物,规格如此之大的齐王墓主到底是谁,却不能确定。考古、历史专家大多倾向于齐哀王刘襄,他是第一任齐王刘肥的长子,也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庶长孙。他曾在吕后去世后,率军西进,图谋皇位,却被大将军灌婴迎头痛击,不久之后病逝,时年仅三十岁。
齐哀王的故事很短暂,但他留下的镜子却保存了两千多年,一面世就让考古专家惊呆了。首先,它的规格就超出了我们的认知,长为115.1厘米,宽为57.5厘米,重达56.5公斤。如此巨大的个头,与我们通常意义的青铜镜反差太大。所以,它被称为“镜王”,相信没有其它的镜子反对。
如此巨大的镜子,大致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趣。齐国的强大富裕,才能经得住齐王的豪奢,一掷千金为自己打造了这样的庞然巨物。同时,这肯定是一面试衣镜,齐王可能很爱美,对自己的妆容非常重视,生前常常在这面“镜王”前仔细打量,死后也要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其次,这面“镜王”不光是大,而且还非常精美。它的正面虽然和普通镜子一样光滑平整,但背面却雕满了夔龙纹。这些纹饰错综复杂,相互环绕,弯曲自如,线条流畅。龙的形态也非常生动,头部张嘴吐舌,怡然自得,身躯闪躲腾挪,潇洒不已。它展现了当年的工匠技艺,让后人赞服不已。
另外,铜镜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它的背面还有均匀分布的五个环形弦纹钮,钮的四周是柿叶一般的花纹。在小铜镜上,这样的铜钮是方便手持,如此巨大的铜镜上,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专家认为,它应该是用来悬挂在特制的木架之上,不会直接竖立放置。
也许,木架也随着镜子一同陪葬。只是因为木质早已腐朽,荡然无存,才没有让我们寻找到任何踪迹。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样大的铜镜,居然只有1厘米多厚。按理来说,越是巨大的平面,就需要做得越厚,否则会容易弯曲变形。但正面铜镜,已经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平平整整,不得不感叹当年古人的高超技艺。
也就是如此巧夺天工,才会让这面镜子成为响当当的“镜王”。由于它的特殊性,被列为永久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得到了很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