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三:北京印校 , 印史讲义率先设课;​ 台北文大 , 通史再上大学讲坛​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五十三 

北京印校  印史讲义率先设课

台北文大  通史再上大学讲坛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北京印校  印史讲义率先设课

台北文大  通史再上大学讲坛

1、北京印校  印史讲义率先设课

笔者于1956年有幸从师著名印刷专家柳溥庆、张荫余学习印刷。教学中,二位师长或多或少都曾讲授中国印刷术起源与发展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张荫余老师授课,犹如叙家常、讲故事一般,颇有风趣,引人入胜。这是笔者步入学习与研究印刷史这条不归路的起始和发端。遗憾的是,此后20余年间,政治运动连绵不断,尤其是那场把知识分子视作“臭老九”、且旷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让笔者丧失了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印刷史的机会。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忙里偷闲,阅读了孙毓修、卡特、张秀民等几位学者的相关著作,学到了不少印刷术起源与发明及其向外传播的知识,为1978年在自编自讲的教材《印刷概论》中,首次向学生讲授《中国印刷发展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调任挂靠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印刷工业出版社印刷史专业编辑,在积极筹划编辑、出版印刷史专著的同时,同出版社谢增凯、庞多益二位领导一起,提出、倡导成立中国印刷历史研究会、筹建印刷博物馆、在印刷院校开设印刷史课程这三件事。而首先得以落实的是在印刷院校开设印刷史课程。这得益于原北京印刷学校何介中副校长在注重历史教学的校长的支持下的积极参与和帮助。
1982年,笔者在组织编纂《全国印刷技工学校统编教材》时,结识了北京印刷学校的何介中先生。何先生是北京印刷学校的副校长兼授课教师,深知学习印刷史于印刷术故乡的印刷学子之重要。几次畅谈沟通之后,彼此就在北京印刷学校率先设立《中国印刷史》课程,达成共识,并在双方领导的支持下,作出了如下安排:
1、北京印刷学校在下届新招四个班级(两个制版班、两个印刷班)正式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并提供讲义编纂、教师聘任、讲义印制、幻灯片制作、教师车马费等经费支持。
印刷工业出版社委派张树栋出任授课教师,并自编讲义作教材,一切准备工作需于1984年底完成,1985年正式开课。
此后,笔者在张耀昆协助下,按照教材格式要求,编写了《中国印刷史(讲义)》文稿,交由北京印刷学校分上下两册进行印制。书中插图则由北京人民印刷厂制作成透明胶片备用。
新编的《中国印刷史》(讲义),是按教学需要编写的。全书共九章,章末设习题,内容以时间先后为序,涵盖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发展与传播。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这部自编教材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明印刷术必不可少的“文字规范(隶属于文化发展)、技术条件、物质基础、社会需求”四个前提条件,以及印刷术的发明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等基础理念。这些理念在历史观与方法论方面对尔后印刷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北京印刷学校,在一无教材,而无授课教师,三无从借鉴的条件下率先开设印刷史课程,反映出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和非凡魄力,具有开创之功。而笔者为此编写教材和首次登台授课四个班各32课时、共计128个课时,确也颇费心力。倍感欣慰的是,上至学校和出版社领导,下至学生,反映良好,效果甚佳。一位学生谈到学习心得,说:
“过去我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我没想到贡献会有这么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为我国印刷事业的再度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这段话,课上课下我讲过,对领导同事我谈过,相关文章里我写过,感人肺腑,激人奋进,迄今记忆犹新!
事后,应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分会会长洪荣华先生之邀,笔者将这部讲授过的《中国印刷史》(讲义)改编成《中国印刷史简编》,后又在《中国印刷史简编》基础上提炼、编撰出《中国印刷之最》,作为《印刷天地丛书》之一、二,交由上海百家出版社率先出版发行,时间在1990年和1991年。
2、台北文大  通史再上大学讲坛  
北京印刷学校首开印刷史课程,在印刷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印刷史教育登上大学讲坛随之提上了日程。这得益于印刷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庞多益编审和新闻出版署印刷技术发展司司长高永清二位先生的倡导与支持。
新闻出版署于1993年12月,在北京印刷学院组织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经深入讨论,会议确定将《中国印刷史》作为大学教材,列入第二批编写名单。这是《中国印刷史》首次步入印刷专业高等学府,可喜可贺!遗憾的是,这部《中国印刷史》的编纂,不仅迟迟未能启动,而且到1997年却莫名其妙的“延迟出版”。可这一延就是20年,可见我们的信誉和效率堪忧啊!可喜的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印刷学系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新出版的《中华印刷通史》为教材,率先将印刷史这门课搬上讲台,开高等学府正式开设印刷史课程之先河。
提及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还需从笔者同庞多益先生应邀赴台北,参加11月6日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召开的《中华印刷通史》新书发布会和两岸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说起。事情发生在1998年11月6日两会之后座谈时。当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等三所大学的领导提议,要在本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讨论中,大家虑及设课的难点之一,是这130万字的《中华印刷通史》不适于教学,希望著者能在短时间内在原著基础上压缩、改编出一本适于教学的《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对此,笔者与庞先生短暂交流之后,允诺三个月内提供压缩本文稿(按:此文稿按时完成,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简明中华印刷通史》)。然因李兴才教授身体欠佳,难以找到能以胜任的授课教师故,原定设课的三所大学中只有中国文化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授课者是原中国文化大学印刷学系资深教授魏尚敬先生。因系首次开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回忆这段往事,首次、率先登上大学讲坛讲授《中华印刷通史》课的魏尚敬先生回忆说: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印刷学系首开《中华印刷通史》课程起始于1999年9月,全课程编列为4个学分,列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分为上、下学期各2个学分。此系印刷学系及造纸印刷研究所创办人与首任主任、所长李兴才教授精心规划、经学校报请教育部核准实施。
《中华印刷通史》由史学家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三位专家精心编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令人爱不释手,敬佩万分。唯尚敬并非史学专才,徒以年长从事印刷事业较久,被系上年轻教师公推担任讲座。临阵受命殊为紧张自勉。
3、1999年印刷学系招生新生特别踊跃,计收新生150人,系上编为A、B、C三个班,每班学生50名。加上每班有外系选修生5-9名,各班学生均已满座。听课学员人数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学员学习印刷史的热情,给教学互动以鼓励和推动。
《中华印刷通史》卷帙浩繁,成本高,其售价对学生形成负担,为解决学生听课无书问题,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决定施以援手,以新台币700元的成本价卖给听课学生,对仍买不起书的学生,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提供30册(每班10册)供没书的学生借阅。但仍人多书少,倍增困扰。遂发起借书运动,动员上届学子借书给学弟学妹,解决他们的缺书困难。
为促进和提高学生研读印刷史书的兴趣,我们将每学期的中考改为书面报告。因书面报告篇幅、成册者多,导致评阅教师不足,系里不得不增派数名助教予以协助。期末考试则允许学生携本书参考,以促进和提高教学成效。
后得树栋先生专为教学压缩、编纂的《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定价仅56元(人民币),既轻便,又利于翻阅,适于师生购买和普及。为日后印刷史教学提供了便利。
树栋先生等编著的《文房四宝与印刷术》,足为最佳讲授教材,阅之受益匪浅,建议后人从业印刷术教育时作为教学参考书予以采纳。
作为在印刷院校正式开设印刷史课程的初步尝试,北京印刷学校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具有首创之功,值得效仿和赞赏。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