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六十五:南齐龚圣,玉质版书神人相赠;方公晓阳,模拟实验吹纸成篇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六十五

南齐龚圣  玉质版书神人相赠

方公晓阳  模拟实验吹纸成篇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南齐龚圣  玉质版书神人相赠

方公晓阳  模拟实验吹纸成篇
前文述及,我们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源远流长。在这源远与流长之间有一个界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明”。不言而喻,印刷术发明前的起源与雏形阶段为“源”,发明后长期的应用与发展为“流”。这是研究与探讨印刷术发明问题首先应当明确的一个基本概念。原因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工艺技术、尤其是重大工艺技术的发明,都有着从起源到雏形,到发明、发展与完善的演进过程。印刷术自然也不例外。与众不同的是,印刷这种工艺技术是应社会文化事业的需求而诞生,反过来又促使和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快速、持续发展,与社会文化事业息息相关的工艺技术。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印刷史需要兼顾科技与文化两个层面,从而将印刷术的发明界定在以纸为承印物的雕版印刷之上。具体讲,在以纸为承印物的雕版印刷出现之前的印刷术,我们视其为印刷发展史上处于起源时期的雏形中的印刷术。雏形中的印刷术是从众多复制术中脱颖而出,具备印版、转印材料和承印物等印刷三要素的印刷术。
雏形中的印刷术,除战国时期的凸版印花、秦汉时期的织物漏印、东汉以降的碑石拓印之外,还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方晓阳教授近年新披露的南北朝时期的“吹纸印刷”。
1、南齐龚圣  玉质版书神人相赠
南北朝时期,于南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有位名叫龚玄宣的人曾经采用过“吹纸印刷”。这件事在《南齐书》卷五十三和《南史》卷三十三中均有记载。其中,《南齐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三十四《良政传·裴昭明传》载云: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版书,不需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太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
唐人李延寿在《南史》卷三十三列传第二三《裴松之传附裴昭明传》中载云:昭明……齐永明三年使魏,武帝谓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宜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需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太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案罪。
上引《南齐书》、《南史》所载,二者文字内容基本相同,个别文字,譬如“使虏与使魏、武帝与世祖、龚玄宣与龚玄宜”。前二者,使虏、使魏同为出使北魏,武帝、世祖同指南齐皇帝簘赜,至于龚玄宣、龚玄宜之“宣、宜”二字,很可能为复制传抄所致,当以《南齐书》所载龚玄宣为准。原因是《南齐书》系南朝梁之簘子显所撰,而《南史》为唐代贞观年间御史台主簿李延寿编纂。前者与南齐相近,后者相去已远,宣、宜二字又笔划相近,显系后者抄录前者时出现的讹误。
2、方公晓阳  模拟实验吹纸成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方晓阳教授撰文《南齐书新出印刷史料之辨证》,从印刷技术研究角度,通过模拟试验,对《南齐书》、《南史》所载玉板、玉板书之用墨、用纸及其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剖析。认为:此玉板书之印版“玉板”,是在玉石表面雕刻文字制成的玉质印版,玉版书是在玉版之上施墨、覆纸,然后采用吹气方式施压,将玉版上的文字转印到承印物纸上的印刷品。比照《南齐书》、《南史》所载“神人与其玉板玉板书,不需笔,吹纸便成字”一语之内涵,足证方晓阳教授的意见是正确的。
按:雕版印刷是通过转印材料将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去的工艺技术。其物质要素有三,即雕刻印版、转印材料和承印物。技术要素有二,即手工雕刻技术和转印复制技术。转印复制的方式是刷拭,即于在印版表面施墨、覆纸之后,用刷印工具在纸的背面进行刷拭,使印版表面的墨迹在刷拭所赋予的压力之下转印到纸张之上。由于我们通常所说的雕版印刷一般是指雕刻木版印刷,而雕刻木版所用的板材是具有吸水性质的木材,故在木版上印刷只有采用刷拭的方法,才能给纸张以相应的压力,获得墨色均匀、质量上乘的印刷品。而玉版所用的板材是玉石,玉石的吸水性很小,施墨后墨迹浮于版面,如采用如同木版印刷的方法进行刷拭,印刷品势必因压力过大而变得一塌糊涂。故南齐人采用了吹气的方法。在这里,吹气同样是施压,同样是通过适当的压力将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虽与雕版印刷的方法不同,但原理一致。况且,雕版印刷的印版并非专指木版,北宋以降的纸币印刷的印版多为金属版,有铜版,也有锡版。南齐出现的玉版书用的玉版同样是手工雕刻的雕版,情同此理,毋庸置疑。
方教授在对南齐出现的吹纸印刷进行模拟实验之前,首先对“吹纸印刷”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析,并根据南齐所处的时代特点,拟定了“吹纸印刷”所用纸、墨、版面放置及刷印方法等实施方案,成功地进行了这项工艺技术的模拟实验。具体方法是:
(1)    玉版制作
考虑到中国在石材上雕刻文字已有千余年历史,当时的雕刻技艺已相当娴熟、精湛,故方先生没再徒劳刻制石版,而是利用现有高低、大小一同的12枚玉石印章,将其印面朝下整齐地排放在玻璃板上,用胶带从侧面将这些印章粘牢、捆绑成一个整体,再将这个印章整体翻转过来,将融化的蜂蜡浇在印章的背面,用竹刀抹平,制成一块长12厘米,宽9厘米的玉质印版。
(2)    印墨制作
方先生用两方石砚,分别放入适量清水和朱砂墨锭、松烟墨锭,研磨成适于印刷的红、黑两种印墨待用。
(3)    裁剪纸张
将宣纸和竹纸均裁剪成长18厘米,宽14厘米的幅面待用。
(4)    印刷
在制作好的两块玉版上,分别涂刷红、黑两种墨汁,再覆纸、吹气、揭纸,两块玉版都能印出质量优良的印刷品。
方先生在其新作《中国古代印刷工程技术史》中,详细地记述了他模拟实验“吹纸印刷”的全过程,其结论明确定南齐时期的吹纸印刷为“雏形中的印刷术”。这与笔者提出的“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的众多复制术中,战国的凸版印花、秦汉之交的织物漏印和东汉以降的碑石拓印等具有印刷三要素的印刷术,可定其为雏形中的印刷术”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
需要说明的是,南齐出现的吹纸印刷,事出当时中国南方的始安郡,即今广西的桂林一带。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这里虽不能说是个不毛之地,但它毕竟还是个不够发达的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远不及西安、洛阳、成都及江浙地区发达。在这样一个不发达地区出现吹纸印刷,西安、洛阳等发达地区的图文复制技术势必更为先进。况且,历史上任何原有、相对落后的工艺技术与新生的、较为先进的工艺技术的应用,都有着一段交叉并存、此消彼长的应用时期。据此可以推断,中国在南北朝乃至东汉末年已有雕版印刷之应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