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三十证,方一十五首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

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医发其汗,阳气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云吐逆。)发汗后,重发其汗,亡阳谵语,其脉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汤,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与白虎汤。(方见杂疗中。)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主之。方∶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令加芍药、生姜、人参。

太阳病,发其汗而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而动,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汤主之。(方见少阴门。)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主之。方∶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愈。

发汗,脉浮而数,复烦者,五苓散主之。(方见结胸门中。)发汗后,腹胀满,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浓朴(半斤,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方见承气汤门,一云调胃承气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可与承气汤。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六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方∶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汤主之;若少气,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栀子汤方见阳明门。)栀子甘草汤方∶于栀子汤中加甘草二两即是。

栀子生姜汤方∶于栀子汤中加生姜五两即是。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栀子浓朴汤主之。方∶栀子(十四枚,擘) 浓朴(四两,炙) 枳实(四枚,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快吐,止后服。

下以后,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属栀子汤证。

下以后,复发其汗者,则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附子干姜汤。方∶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安。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主之。方∶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而下之,则身体重,心悸者,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自汗出愈。

发汗以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石膏(半斤,碎)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汤主之。(方见杂疗中。)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犹如见鬼神之状。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掇,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与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

大下后,口燥者,里虚故也。

(0)

相关推荐

  • 【《康治本伤寒论》65条文】

    一.康治本伤寒论的来历<康治本伤寒论>原系唐人手抄卷子本,卷末有"唐贞元(乙)酉岁写之"字样.全书一卷,仅存六十五条,五十方,乃<伤寒论>之古传本. 此本于 ...

  • 【中医】伤寒论整理表格版

    伤寒论整理表格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桂枝汤(56.91.276)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枣十二枚 甘草二 ...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译文(三)

    61.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

  •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三十证,方一十五首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 大下 ...

  • 《备急千金要方》发汗吐下后第九

    (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叶汤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

  • 发汗吐下后第九

    (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叶汤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

  • ​五十一、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摇)〔惕〕者,久而成痿(是一种证候的名称,主要证状是两足软弱不能行动。)。原文160

    ​五十一.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摇)[惕]者,久而成痿(是一种证候的名称,主要证状是两足软弱不能行动.).原文160 [郑论] 按汗.吐. ...

  • 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夫疾病之至急者有三∶一曰伤寒,二曰中风,三曰疮痈.是二种者,疗之不早,或治不对病,皆死不旋踵.孙氏撰千金方,其中风疮痈可谓精至,而伤寒一门,皆以汤散膏丸类聚成篇,疑未得其详矣.又着千金翼三十卷,辨论方 ...

  • 《千金翼方》校正千金翼方后序

    夫疾病之至急者有三∶一曰伤寒,二曰中风,三曰疮痈.是二种者,疗之不早,或治不对病,皆死不旋踵.孙氏撰千金方,其中风疮痈可谓精至,而伤寒一门,皆以汤散膏丸类聚成篇,疑未得其详矣.又着千金翼三十卷,辨论方 ...

  • 《千金翼方》下乳第三

    方一十六首 钟乳汤 治妇人乳无汁. 钟乳 白石脂 硝石(各一分) 通草 生桔梗(各二分)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三上三下,余一升,去滓,纳硝石令烊,绞服无多少,若小儿不能乳,大人嗍之. 漏芦汤 治 ...

  • 《千金翼方》下痢第六

    方一十七首 阿胶汤 治产后下痢. 阿胶 当归 黄柏 黄连(各一两) 陈禀米(一升) 蜡(如棋子三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纳药,煮取二升,去滓,纳胶蜡令烊.分四服,一日令尽. 桂心汤 ...

  • 《千金翼方》少阳病状第九

    九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烦而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