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山庄和康熙大帝
承德山庄 和康熙大帝 2018.10 承德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至五十二年(1703—1713)。康熙执政后几年解决了文官鳌拜和武官吴三桂两股文武势力之后为了加强边关,构筑百姓心中的万里长城(到了热兵器时代,古长城已经失去抵御外族的功能),搞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尤其是蒙古族的关系,同时训练军队,军事演习,彰显军事能力,每年都在北京外围塞外进行“秋猎” 。开始以简易的蒙古包解决住宿问题,随着国家实力强大,秋猎人数增多和常态化需求吧,于是有了固定建筑物的需求,承德山庄也就应运而生。初时以拓湖,筑岛,修堤,宫殿,宫墙,亭台,植树等等为主。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开始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持续几十年,相继建成了现在的规模。包括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和众多的寺庙群,称“外八庙”。但随着清王朝的逐渐衰退 ,山庄的命运也逐渐败落。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咸丰签署的《中俄北京条约》就是在这山庄签下的,从此中国走上了被侵略者掠夺的路。日本占领北京之后,山庄也成了日本人的办公场所。解放后虽然国家在1961年便开始了山庄文物的重点保护,1976年到2006年先后开始了对外八庙的保护和整修,但可能与国力和对旅游业需求不高的关系吧,保护的力度还仅仅在于不人为的破坏。我第一次到山庄是2007年,当时看到的只是破破烂烂宫殿和到处的手脚架,乱糟糟的一片。时隔十几年,现在的山庄应该已经恢复了乾隆时期的辉煌了吧。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金碧辉煌,红墙黄瓦的宫殿和绿树如茵,湖光山色的景色。外八庙也基本上都恢复了书籍介绍的原来的风貌。确实体会到只有国家强盛了,一切才会好起来啊。祝福祖国。
很多书本,很多文章都对康熙大帝给了很充分的肯定,确实我也认为在历代历朝中,康熙确实为一位不可多得的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是很伟大的,毕竟创造了几十年乃至中国清王朝早中期二百多年的强盛和国泰民安。我不懂历史更加没有研究,但看了一些文章确实也对我们这位康熙大帝颇有微词。
下面转载一篇好文,我很赞同这位作者的观点。(这里只是摘录,忘了作者名字,抱歉。)
康熙大帝和沙俄的彼得大帝差不多同时期,而沙俄当时的国力根本不能跟大清比。
而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时的俄国一穷二白,向西扩张当然没那么容易,1695年彼得一世带兵远征土耳其的亚速堡垒就失败而归,碰了一鼻子灰。
失败后的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派出一个庞大的使团出使欧洲列国,自己则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一名军官的身份跟随使团出访,到荷兰、英国等多地学习航海和造船技术。
这次18个月的欧洲之行改变了彼得一世的想法和战略,除了看到和欧洲强国的差距,他还改变了战略,把扩张目标从黑海转到了波罗的海,目标从土耳其换成了瑞典。
更换目标并不能带来胜利,俄国的崛起来自于彼得一世发起的改革,他的改革由内而外,由上而下,一共颁布了3000多条法令,涉及几乎所有领域,如此彻底的改革相当于一场风暴,是康熙想都不敢想的。
彼得一世的选择为俄罗斯带来了帝国的扩张和文明的外延,时至今日,彼得大帝都是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心目中最伟大的俄罗斯人,可以说没有彼得一世就没有俄罗斯的今天。
从国家角度看,康熙平定郑氏后大清帝国已趋于稳定,开始进入鼎盛,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康乾盛世”,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也对清朝一片赞美,比如之后的伏尔泰就说中国是 “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时的中国是领先于俄国的。
康熙被认为是清朝最聪明的皇帝,他的武功不逊于彼得,对于接受西方事物,他也一点都不保守。
在他朝廷里任用传教士主持钦天监,如汤若望;用西方人当顾问,如徐日昇、张诚;派西方人任使臣出使欧洲,如闵明我、白晋;用西医西药给自己治病,如洪若翰、刘应带来的金鸡纳霜也就是奎宁,巡幸热河时随行的外国医生罗德等;还有音乐家德里格、画家马国贤等艺术家也都为康熙服务。
康熙本人热衷于学习西方知识,自然科学、数学、医学、艺术都是他兴趣所在,这些在宫廷任职的西方人许多都曾当过康熙的老师。康熙也很聪明,学什么一学就会,说他是历代皇帝中最懂科学的帝王并不是夸大。
但康熙学习西方主要是为自己服务,从统治者层面来说,他从未想过像彼得一世那样把西学推向全国。
康熙的对外政策用四个字就可以归纳:“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大家都很熟悉了,无需详细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尽量减少与外国的接触,减少中西交流。既然对外都闭关锁国了,对内的改革就更别想了,对内的政策也用四个字就能概括——“持盈保泰”,意思就是要谨慎小心,保持原来的地位。康熙所做的是重农轻商,进一步强化封建集权,大兴文字狱等等,力图保证统治的稳固。
就如同彼得一世确立了改革的基调之后,他的继任者们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往下走一样,康熙在位61年,定下的国策也是根深蒂固,经过雍正、乾隆沿用下来,某些地方还要变本加厉,这一晃就是将近一个半世纪。
等到道光被英军打醒,才发现大清早被俄国抛开不止一个身位,昔日“罗刹国”现在已经是惹不起的沙俄帝国,再想追赶已无可能,甚至很快东亚老大的位置也不保,被革新后的日本教做人,近代中国的积弱,实起自于康熙时期。
领路人的作用
虽然彼得一世的改革只是起了个头,俄罗斯真正废除农奴制还要到100多年后的亚历山大二世,但这个领路人恰恰是最重要的,他给继任者指明了方向。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能亲手建成和看到一个强大的俄国,但我的继承者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目标的实现。”他的继任者们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二世等也正是这么做的。
彼得一世接手的俄国,经济总量、贸易额、城市规模、综合国力都远落后于清朝,而康熙的后人们也是沿着康熙的道路走下去,结果是大清在经历康乾盛世百余年的王朝顶峰后开始滑落,在自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被坚船利炮从睡梦中唤醒。
举几个例子。
彼得一世重视海军,1725年俄国海军已拥有40艘战列舰,海军总舰只近千艘,兵员28000余人,他也被称为“俄国海军之父”。
彼得一世开始打造海军的时候,清朝却下诏:“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要到光绪十一年(1855年)清朝才诏设海军衙门,第一支海军福建水师在1861年才建立,这还是在被英法联军痛打后才做出的反应。
至于陆军,即使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后用先进武器武装起了军队,制度上却一点也不近代化,只是一支手持先进枪炮的中世纪军队,结果被后进的日本一战打回原形,洋务运动装扮起的门面被砸个稀烂。彼得一世既然敢自己出国亲自学习,教育上更是相当开放,除了兴办各种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更不断派贵族青年出国学习,保持与世界同步。著名的俄国科学院在1724年就建立起来了,已经下设有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
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其实我们也不乏耳熟能详的名字,如蔡绍基、詹天佑等,可惜时间不对,那是1872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则还要过33年,要等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离大清灭亡也就差了7年。
工商业方面就更不用谈,“重农抑商”是康熙起制定的国策,圣祖遗训,子孙谁敢违背,按照设计好的路走下去就是,祖制那是不可违的。从宏观上来看,彼得一世和康熙算得上是站在同一个十字路口,两人迥异的选择决定了之后两个帝国发展的道路,两位雄主也是两位领路人,他们一个选择了迟暮的封建主义,一个选择青春的资本主义,导致的结果就是两个帝国在政治和文明上一个内卷,一个外扩。
当然,话说回来,把闭关锁国的责任全部加之于康熙,或许也有些不公平,毕竟从顺治开始为了防范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就下达了闭关锁国的命令。如果再从地缘来看,中国和俄国不同的地缘位置也决定地处东欧,邻近西欧的俄国要比清朝更容易接触到西方体制,完成统一后的清朝长期承平,不像俄国受到邻国威胁,缺少改革的内在动力,此外儒家“重义轻利”和“修齐治平”的理论也从思想上影响了君主。虽说如此,也要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阻力同样巨大,甚至亲儿子阿列克谢也在守旧派支持下对他公认反对,最终都被他铁腕镇压,铁一般的决心之下,才成就了他大帝的名声。所以康熙作为一位最了解西方科学的帝王,责任还是很大的。这位清朝最聪明的帝王,是位优秀的统治者,在世界的变革中却成为不了一个改革家,以康熙之手段和魄力尚且如此,他的后代们能力既不如他,又在祖制积威之下,更难以成功。
康熙和彼得两个聪明人,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和俄国也就在近代化的路口背向而驰,结果就是俄国迅速崛起,大清帝国却越来越力不从心,成为近代中国衰弱的根源。
以上是别人文章的摘录,对了解中俄两国近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大清为什么走上败落的原因分析方面很受益。
我想当年的康熙大帝时期已经是国泰民安。他即使不像彼得那样直接周游世界,放低自己的身价以学生的身份去学习人家之长 。能够派出他的子民外出去学习,同时将他的外国老师的教学普及全国,也许中国的命运,历史就会改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