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的《易经》及道的参解
《易经·乾卦》“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天道正命,顺相保之阴阳和合而利贞。注意这里不是“大和”,而是“太和”,就是天道乘龙而阴极之和合,如大势小位。《说文》的“太”字合十而下方就有坎“月”之阴极意。“太”字上合“十”而下“月”,没有“大之属何以皆从大”。十月谓坤月,乾阳坤阴,乾大坤小。坎为鬼,这天“大”和坎鬼之“太”乃阴阳有别。偷天换日,这日本鬼子也不是乱叫的。
《帛书易经·兑卦》九二之“訸”同“龢”,是“和”的异体字。并且兑卦的九五到初九互卦中孚,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里就有“和”字。
金文和《说文》的“和”字左口右禾,与当今的字不同。异体字的左口有取兑为金,或取兑为言。古体的字形取意是泽风大过,今字取意风泽中孚。《说卦传》:“兑为口”。《说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厥阴风木,易曰:王乃在中,故“木王而生”是风雷益之卦相,兑为金故“金王而死”是泽山咸卦相。不熟读《易经》这段话常常不之所云。“禾成在秋”,兑之时在金秋。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天泽履谓礼。《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礼记·礼器》:“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巽为白。《至真要大论》云:“甘先入脾”。《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洪范》云:“土爰稼穑”。又云:“稼穑作甘”。可见以脾土为甘。可参解《易·中孚卦》“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帛书老子》第18章:“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注意这里有个风雷益卦的“益”字,可佐证“木王而生”。风号,“水火风”终日号,就是如易曰:“中行”。老子以“终日行”之水火风为“和”,定中鼎新,故鼎卦初六贵生。《帛书老子》第48章:“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锉和解同,兑金磨合而和。《帛书易经·中孚卦》九二:“鸣鹤在阴,其(坤原)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羸(靡)之”。中孚卦六四到九二互卦震卦,雷鸣,故取风雷益之而和。羸病落地,大离之腹同病。
《帛书老子》除了阴阳“和合”,还有“祥和”及“和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