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喊着末日到了的醇亲王哭泣,号称“钱屠”的张之洞发愁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8期:
慈禧皇太后一心要修颐和园,不惜炒掉了不肯拨银子的户部尚书阎敬铭,改任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兼任。
而翁同龢因为大哥翁同书被曾国藩弹劾之事,以及老爹翁心存被活活气死之事,怪罪于当初替曾国藩代笔的李鸿章。至此,俩人在剧中开始了第一次争吵,翁同龢当然不肯给北洋水师银子,李鸿章甚至爆了粗口,最终望着翁同龢远去的背景叹了口气:
“我不怕他,然则大臣不和,于国家终非幸事!”
但是跟翁同龢闹掰之后的李鸿章,钱没要到,还很快又陷入了第二个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8:走向共和:喊着末日到了的醇亲王哭泣,号称“钱屠”的张之洞发愁
一、
镜头一转,水师学堂的学生们正在醇亲王的指挥下干活呢,只是灯泡总是鼓捣不亮。阴火、阳火的搞不明白,最后被醇亲王一烟斗过去,亮了,他还挺高兴:
“行,能把这灯泡鼓捣亮了,没给咱八旗子弟丢脸!”
这句话真是一个大大的讽刺,结合李鸿章跟盛宣怀的对话,就明白了水师学堂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了:
“这些学生啊,顶多会装装灯泡,开开那两艘铁皮小轮船,可是什么号称水师学堂的学生……”
盛宣怀的这段话,其实有自己的抱怨在里面,这里面也是有渊源的:
清朝的近代海军建设是始于1875年,到1880年时,李鸿章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到1886年,北洋水师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这十年的时间,一共培养了数万名海军将士,但基本全是汉人。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廷自然会忌惮汉人势力,于是慈禧皇太后想了一个办法。在颐和园创建了一个水师学堂,这就是昆明湖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只招收满人学生,拿的是水师的军费,实际上把钱大都用到了修颐和园上。
这个学校只培养满人军官,实际上只招收过一批学生,仅有40人。都是选拔的满人尖子生,平时学习知识,业余还得用小火轮船拖带御船,不过这么浅的湖水训练水兵,想想也可笑。学成之时恰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之时,这些学员没有去处,只能托关系,大都调离了水师岗位,仅剩下3人。后来清廷重建北洋海军时,这三人成了两艘军舰的舰长和副舰长。
二、
盛宣怀看到颐和园成了一个大工地,醇亲王成了监工,不由得感慨,醇亲王真平庸,李鸿章马上打断他:
“平庸的骨子里是精明啊!”
醇亲王奕譞作为光绪帝的生父,一直处于慈禧太后严加打压的角色,道理很容易理解。他把水师学堂的学生都派过来搞装修,足可见,颐和园工程,缺钱啊!
李鸿章来见醇亲王,本指望能从他这里搞点钱出来给北洋水师买炮弹,毕竟北洋水师就是在醇亲王的大力支持下创建。
结果,没等李鸿章开口,醇亲王先嘤嘤地哭起来了:
“少荃救我……我的末日只怕到了!”
对于李鸿章来讲,皇家的家务事,理应能躲多远就躲多远,但是冷不丁撞到了枪口上。再加上醇亲王跟自己的关系很好,以后北洋水师还得指望醇亲王,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劝导他。
醇亲王哭得可伤心了,修颐和园缺了750万两银子,如果停工,慈禧皇太后会要命的。
最终李鸿章上当了,刚表示要效犬马之劳,醇亲王立马就停止了哭声,换作一种坚毅的眼神盯着李鸿章:
“水师!”
正应了李鸿章刚刚自己说的那句话:
“平庸的骨子里是精明啊!”
三、
这边还在为银子的事发愁,南洋那边也出了问题,那就是张之洞的汉阳铁厂,铁矿石出了问题。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原因在于他的号,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这就是“香”字的由来。而“帅”字,则出于其三次担任湖广总督,民政和军事的一把手,属“大帅”,故,人称张香帅。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当年科举是进士第三名,也就是“探花”。最早的探花,是在进士中选择两位容貌最出众的学子,人称“探花郎”。后来才特指,进士第三名,但这个名次的进士,仍然是选择相貌出众者。
所以,张之洞的张香帅称呼,一方面跟自己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他的美称。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可是张之洞五十多岁时,不认天命,一心搞洋务。于是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办学,创建了各种学堂。现在武汉的几大重点高校,比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武汉科技等大学基本都源自于张之洞。
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把武汉建造成清朝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比如全亚洲最大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均落户武汉。我们现在常讲的九省通衢,其实也是源自于张香帅,正是他主持修建的京汉铁路,才把武汉纳入了铁路中枢。
这也好理解,为什么导致清政府倒台的决定性事件,辛亥革命,会在武昌(武汉下的一个区)爆发了?
但是张香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花钱如流水,人称“钱屠”,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
最早汉阳铁厂的预算是246万两银子,但是在建造过程中,张之洞不停向朝廷要钱,后面先是追加了42万两,后面又多次追加,最终花费近500万两银子。
清朝廷有那么多的封疆大吏,像张之洞这样花钱如流水的,还真是少数。他有点好大喜功,凡事喜欢往大处做,但为人清廉,花钱基本都用于了公家。
像在《走向共和》中说的他的汉阳铁厂出产的都是废铁,根本不能用于铺设铁路,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后人也很惋惜,如果张香帅,在通盘考虑的时候,能再谨慎一点,或许在洋务运动上,他会超越李鸿章的贡献的。
其实不仅仅在兴办实业上,张香帅花钱如流水,在一些公务接待,以及个人行为上,也是奢侈浪费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廷的财政危机已经很困难了,1889年伊藤博文访问湖北。张之洞是大摆宴席,规格几乎跟慈禧皇太后的满汉全席对标了,两天时间就花了八万两银子。
这种好大喜功的行为在伊藤博文看来,也是太过分了,临走时也是感慨:
“这钱花得真可惜!”
等到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太后跑到西安去了,收拾烂局的人中就有李鸿章。或许是感受到了清廷的被欺负,坐镇东南的张之洞几乎一天一个电报给李鸿章:
“洋人不能这么不讲理,也应该懂礼义廉耻。不但不应向洋人赔款,反而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向中国赔礼道歉。”
甚至张之洞还讲,如果李鸿章不能对付洋人,他坐火车北上,亲自来骂洋人,而李鸿章却给他回了一句话:
“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而张之洞的这封电报多少字呢?
总共5000多字,也就是说,这一篇电报就花了2000两银子!
所以说,张之洞人称“钱屠”是名不虚传的,但是万事等辩证的去看待,李鸿章是没有花这么多电报钱,但他死后,却给后代留了4000万两银子。而张之洞死后,却没有留下一分一文,从这一点上来看,真正的“钱屠”实际上是李鸿章。
张之洞是一心想替朝廷办事,而李鸿章,却有自己的私欲哦。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走向共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