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是罗马帝国抗通胀的硬通货
金本位的初型
君士坦丁一世首先向国家参议员和贵族新增税收,需以黄金支付;而政府公务员和军队的薪资,政府则付以黄金。需付以实金作缴税者,假如手上没有黄金,便需要在市场上以市价买入黄金。这就是金本位的初型。
罗马帝国,是历史上鲜有的鼎盛帝国。在全盛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西起西班牙,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罗马帝国的强大,在于透过军事侵略去获得资源,特别是罗马帝国的头200年里,国家经济相对稳定,国家武力也比较强盛。可是问题慢慢来了:军队需要长期维持巨大开支,那历代的罗马君王是如何算好盘账的?
一个解决巨大军费负担的办法,是实行货币贬值。罗马货币便士在屋大维时期每枚含银量高达95%,到公元117年图拉真时期(罗马国力最顶盛时期),每枚便士的含银量下跌至85%。到公元193年塞维鲁时期,每枚便士的含银量从81.5%分阶段贬至只有54%。而且,不单是含银量下跌,每枚便士的平均重量也相应减少。塞维鲁死后,大儿子卡拉卡拉继位。
在便士含银量下跌下,物价自然上升,继而产生通胀。这个通胀,并不是单纯货物的供需改变,而是钱的含金量少了(或灌水量多了),购买力自然下跌。卡拉卡拉不但将便士的含银量下调至51%,而且还新增一种法币——安东尼银币。
一枚安东尼银币法定等于两枚便士,每枚安东尼银币含银量只有52%,但直径一般只是便士的1.5倍(所以购买力也是便士的1.5倍)。人们一般会将含银量较高的旧币收起,让较劣质的货币流通在市场。通胀自然有升无减。
罗马帝国的金币含金量也陆续减少。屋大维时期,45枚金币等于1磅黄金,到公元238年马克西米努斯一世时,已经贬值至72枚金币才等于1磅黄金。罗马帝国进入动荡不安的第三世纪,内战连绵加上外族入侵,令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退。至公元268年时,罗马便士的含银量只剩0.5%。
一直到公元284年,戴克里先才为罗马帝国带来稳定。为了打击通胀,戴克里先决定重新加注金银币的含金量,比如将金币从72:1的比率提升至60枚金币等于1磅黄金;并且重新推出含银量达95%的银币。可是由于优质货币占整体货币流通量太少,所以同样这些优质货币一进入市场便被人储起,继续让劣币流通在市场中。
之后,戴克里先推行限制最高价格法,规定货物价格不能超越最高限价。可是由于规定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导致市场上货物供应严重减少,市场交易流到黑市进行了。在这期间,罗马帝国的通胀率增长100%,戴克里先的货币和经济改革以失败终结。
其后,君士坦丁一世于公元324年再次将罗马帝权集于他自己手里后,再次推行货币改革。他重新推出金币,比例为72:1(较戴克里先时期又再贬值了),但是这次有些不一样。
君士坦丁一世首先向国家参议员和贵族新增税收,须以黄金支付;而政府公务员和军队的薪资,政府则付以黄金。须付以实金作缴税者,假如手上没有黄金,便需要在市场上以市价买入黄金,如果没能力购入黄金,便只能等待财产被政府充公。这就是金本位的初型,君士坦丁一世利用黄金作为货币,保住了上流社会和军人的购买力,但基层老百姓却继续受通胀煎熬。
这也是为什么黄金自古以来便被视为最硬的货币,因为黄金的供应量相对稀有,而且具有货币的流通性、广泛认可性和购买力稳定性,特别是在动荡时代,往往较容易让人接受。(李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