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决定成败,为何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因为战术战略缺一不可
“ 职场智谋 ” 专注研究人性的规律与智慧,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左传》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
【事由】吴国提出讲和,将要结盟时子服景伯说:楚国包围宋国,宋国人交换儿子充食,劈了骨骸烧饭,尚且没有订立城下之盟。
我们还没有大败亏损,反而有城下之盟这是抛弃国家,吴军轻率远征不能持久,将要撤兵回去了,请稍等几天,季孙不听。
子服景伯背着盟书,到莱门鲁国请求把子服景伯留在吴国为质,吴国答应了,鲁国要求让王子姑曹当人质,最后两国都取消互换人质,吴国订盟后回国了。
【解析】
1、攻打鲁国
邾国因为受到鲁国的欺负,为了摆脱鲁国的欺压,邾国派茅夷鸿带着礼物前往吴国求情,希望吴国能帮助邾国平息被欺压的局面,而吴国则答应邾国的请求。
吴国是大诸侯国,而鲁国只是中等诸侯国,论实力吴国远远强大于鲁国,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吴国才敢率军远征讨伐鲁国。
2、提出讲和
吴国在夫差的带领下,以好战震惊中原诸侯,现在吴国实力远远强大于鲁国,那么为何还要跟鲁国讲和?而且吴国是以好战闻名,所以说是不会轻易提出讲和的。
吴国是因为答应邾国的请求,而远征行军讨伐鲁国,现在吴国却主动跟鲁国提出讲和的请求,这显然不符合吴国的风格,那么吴国到底有何目的呢?职场智谋作以下分析。
3、粮草紧缺
其实吴国之所以主动提出讲和,是因为远征行军而耗不起,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需要消耗巨大的粮草,而且此时吴国是远征行军,导致粮草供应已经出现问题。
在粮草供应出现问题后,只有两种选择,第一是马上撤兵返回,第二就是拼死一搏,此时吴国虽然粮草出现问题,但仍然有足够的粮草支撑回国,也就是说还有退路。
4、讲和结盟
吴国在有退路的情况下,肯定不会采取拼死一搏的残局玩法,所以说选择退兵回国是最佳的选择,但退兵回国也得讲究方法,为何?
因为如果吴国不寻找合适的理由就退兵,那么就是吴国打了败仗,到时候面子会挂不住,为了维护面子,所以吴国主动提出讲和结盟。
5、维护面子
吴国讲和结盟后再退兵,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我吴国之所以退兵,并不是不够鲁国打,而是因为吴鲁两国不打不相识,所以吴鲁两国现在结为兄弟之邦。
吴鲁两国既然结为兄弟之邦,那么彼此就不能再争锋相对了,所以签订盟约,握手言和后退兵,这样既可维护面子又可保存实力,一举两得。
6、同意讲和
鲁国的子服景伯说,吴国轻率远征不能持久,让等多几天吴国自然会退兵,所以不建议讲和,而季孙却不听,为何不听呢?因为子服景伯与季孙的思维层次不同。
子服景伯能看出吴国的粮食供应不了多久,难道季孙就看不出来?其实季孙也看出吴国粮草供应不了多久,之所以仍然同意讲和,其实是给吴国台阶下,是给吴国一个面子。
7、给个面子
为何说给吴国面子?因为此时吴国无法攻破鲁国的城池,而鲁国同样无法打败吴国,既然无法打败吴国,那么就不可轻易得罪吴国,因为吴国毕竟是大国,实力仍然很强大。
现在吴国主动提出讲和,鲁国在无法打败吴国的情况下,干脆卖个面子给吴国,所以同意讲和结盟,鲁国相当于给吴国一个台阶下,以避免吴国难堪,这样就不会得罪吴国。
8、思维不同
子服景伯是站在敌对关系思考问题,认为是吴国来挑剔鲁国,所以不同意讲和,而季孙则站在友好关系思考处理问题,所以说两人的思维层次不同。
为何要以友好关系思考处理问题?因为鲁国实力不如吴国,所以不想得罪吴国,鲁国虽然可以拖到吴国主动退兵,但这对鲁国并没什么好处。
9、真实想法
因为吴国之所以主动提出讲和,那是因为不想再打了,所以寻找的讲和的借口退兵而已,所谓的讲和结盟其实是假的,退兵才是吴国的真实目的。
所以说同意讲和,就可以不用得罪吴国,如果不同意讲和,那么必定会得罪吴国,因为不同意讲和就是不给吴国面子,所以说拖到吴国主动退兵的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