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是我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重要神祇之一,各地的城隍爷都是谁?

  城隍是我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是道教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俗称为“城隍爷”,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各地的城隍庙承都担着一定的教化功能,教人积德行善,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儒教《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古人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道教吸收和神化,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负责管理人一生的福、禄、寿和恶、罚、明,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成为一方城市的保护神。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和除夕佳节,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在我国“城隍”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另外,《易经》中记载道:“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相争与荥阳,刘邦被围,纪信趁着夜色冒充刘邦将刘邦救出,纪信却慷慨赴义。“纪信救刘邦”的这段“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和荥阳的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记载。刘邦得天下称帝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

  

  至“文景”二帝时期,将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至今中原、河北有许多城市的城隍庙,仍旧供奉纪信。据史料记载,王曲城隍祭祀纪信据今已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周瑜和城隍庙要早四百余年。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记载了汉代对城隍的重视。

  

  《梁书.陆襄传》中记载,南朝齐国扬州府吏陆襄,曾率领城中官吏、百姓一起修城隍的事情。南北朝时期,我国易经形成了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到唐宋时期,渐渐开始兴盛。唐朝时,我国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曾撰文祭祀城隍。宋代将祭祀城隍已经被列为国家祀典。元代时,还曾封城隍为“佑圣王”。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待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有“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之意。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所谓的“上行下效”,皇帝如此敬重城隍,于是,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修建了起来。

  

  在朱元璋的旨意中,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相当,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为正祀典,朱元璋又下诏去掉城隍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明孝宗年间,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被封为福州城隍,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我们来看朱元璋所“分封”的城隍体系:

  京师城隍(王爵,福明灵王)

  都城隍(公爵,明灵公),掌管省

  府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府

  州城隍(侯爵,灵佑侯),掌管州

  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

  境主若无城池的街道、行政区欲奉祀守护本地的神祇,则不称城隍,改称“境主尊神”。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如头城城隍庙则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司。唯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

  

  清朝时期,沿用明朝体制,涌现了不少地方城隍。比如救灾善款乌鲁木齐城隍庙城隍纪永宁;有“张三子”(“孝子、君子、才子”)美誉的桂林城隍张少仪;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力战英国战舰的上海城隍庙城隍陈化成;兴起“洋务运动”,兴国安邦的澳门城隍庙城隍张之洞等等。

  

  对城隍神的崇拜是从对自然神的崇拜开始,相传起源于神农氏炎帝,与农耕有关;作为城市的保护神从尧帝开始,与远古“围城”治水有关。城隍的崇拜首先是神的崇拜,然后从抽象的神转变成具体的对国家、百姓有贡献的功臣及英雄人物的“名人崇拜”,再把有贡献的功臣及英雄人物当做的神来祭拜。比如安徽青阳城城隍庙的海瑞、遂昌城隍庙的史可法、定远城隍庙的包拯、郾城城隍庙的岳飞、柳州城隍庙的柳宗元、上海城隍庙的霍光、北京城隍庙的文天祥等等。

  

  人们都希望官府能为民做主,体恤民众疾苦,因此,人们对勤政为民、公正廉洁的好官非常敬重,在这些好官逝后,人们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如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城隍秦裕伯、桂林城隍苏缄、福州城隍周苛等。也有一些城隍是对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如缙云县城隍李阳冰、浙江绍兴城隍庞玉、宁化城隍巫罗俊、广州城隍刘龑等。还有“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被供奉为城隍,如杭州城隍周新、北京城隍杨继盛、安徽青阳城隍海瑞,等等。

  

  当然,一地的城隍也有多位的情况,上海就有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一庙三城隍”。杭州也有城隍周新、文天祥。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被尊称为我国“东南三大城隍”。霞浦县一地三城隍庙,福宁府城隍庙、霞浦县城隍庙、义乌城隍庙,全国罕见,其中福宁府城隍庙被誉为“闽东第一庙”。

  

  我国各地的知名城隍,除上述举例之外,还有北京城隍杨椒山、福州城隍陈文龙、芜湖城隍徐盛、柳州城隍柳宗元、南昌城隍灌婴、曲沃城隍申生、济南城隍铁铉、郑州城隍纪信、和县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萧何、台南小南门城隍朱一贵等。

  

  当然,在我国,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有城隍庙必供奉“城隍爷”。我国最早的的城隍庙建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在此城隍庙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福州城隍庙建于晋朝太康三年,仅比芜湖城隍庙晚43年,两者距今都已超过1700年的历史了。

  

  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都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祀城隍神,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记载,明代将每年的五月十一日定为都城隍圣诞日。不过,由于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于民,而供奉的城隍的生日不同,因此各城隍庙的圣诞之日也不尽相同。旧时于清明和中元之日,还有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出巡市街之举,民国以后多已废止,但是在元旦,春节以及每月朔望之日,进城隍庙烧香奉祀,祈祷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活动,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庙会的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被、药等施舍,府城隍庙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最大规模的施舍日,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当然,还有人在城隍庙专门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每年的除夕之夜,府城隍庙戏台上还会出演木偶“鲁戏”,供人“守岁”。

  

  “一城一城隍”,城隍文化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最普及最生活化的一种方式。城隍庙有庙会,有文化节等等,依托城隍庙,人们能够更多的了解道教中有关于城隍的文化,能够敬慕祭祀先贤,能够表达健康、平安、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当然,城隍文化还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承,缅怀城隍庙供奉的历史人物,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一个契机,有着导人向善、传承古今的积极意义。

  

  据统计,截止2016年6月,我国共有大小城市663个(直辖市4个、地级市293个、县级市366个)。我国城市分为四类: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50万到100万的为大城市;20万到50万的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那么,我国这么多的城市中,共有多少城隍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