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兰溪】 走进滕家圩村:文化象征为板凳龙
走进滕家圩村:文化象征为板凳龙
滕家圩村位于衢江西岸,距离游埠镇政府驻地东南1000米。村中始居滕姓,其先祖腾广昌于明成化六年(1470)自龙游武山迁来定居,因地处衢江西岸沙圩,故名滕家圩。
始祖为滕伯茂,字君实,任成都府经历。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由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滕家村迁居龙游石峰里。始迁祖滕广昌,行富六,明初自龙游石峰里迁居兰溪太平乡滕家圩(今游埠滕家圩)。
宗族堂名为王聚堂。
据《南阳滕氏宗谱》,本谱共四卷,计四册,为线装本。版本为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28年)王聚堂重修,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此为第十一次修,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振。
本支排行字为:昌文永世桂;仁义礼智信;敦秉为忠孝;慈睦振廉刚;恒友恭敬德;先裕景泰安。
滕家圩板凳龙在游埠镇十分有名。据传清咸丰年间,有一年下了一场大暴雨,从巨江上游漂流下一根樟木,本村人员从水中捞起樟木,并雕成龙头,村民为保佑来年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正月初六,从厅里接出龙头进行祭拜,并于正月十一日开始迎龙灯表演,直至民国期间一直兴盛,“文革”期间龙头被烧毁。20世纪80年代,本村人徐寿根为首恢复迎龙灯活动,开始时先用田泥雕成龙头样,并征得本村长辈的认可,认为与龙头较像后再用樟木雕成龙头。恢复活动后桥灯多时达到100多桥,一般在本村活动后,都要到游埠镇进行表演。1995年以后活动较少。目前龙头尚存于本村大厅里,各户均有桥凳板。
滕家圩板凳龙每年正月初六,灯会首事把龙头扮好,然后从厅里把龙头接出来供村民祭拜,直至正月十一日。正月十一日开始接灯进行表演,各户按顺序将桥灯连接好,再与龙头接合牢固,凑上龙尾。待到傍晚时,点亮全部灯烛开始出灯,先点放铁铳,由锣鼓开道,慢慢在村里游动,板凳龙到达住户门前,站立不动,住户燃放鞭炮迎接、祝贺。户主都以鞭炮鸣放时间长为荣。舞龙结束后每家都赠送红包一个。
龙灯表演形式有拔灯、盘灯、拆灯等,拔灯,迎灯人分前后俩帮相互拉扯一忽儿向龙灯顺跑,一忽儿向龙尾反跑,反复多次。盘灯、迎灯人先把龙头盘围中心,然后龙头从中心迎出。盘灯结束后进行拆灯。
滕家圩板凳龙,村民都称为“文明灯”“清洁灯”。迎灯活动能使村民团结、人畜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