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学习小组”实施分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成绩!建议老师收藏
教育部禁止公布中小学生考试成绩,更不能按考试成绩高低进行排名,并且又实施“双减”政策,不能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如何利用课堂45分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禁止排名不是不要成绩,中考、高考仍然是以成绩高低来录取学生的。基层各个学校,哪一个不是按老师们的教学成绩高低发放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晋升职称又有哪个学校不是以教学成绩为依据?
学习成绩不仅对学生重要,对老师也非常重要。
把全班同学根据学习成绩分为A、B两类“学习小组”,并根据两类“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科学实施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各个“学习小组”的竞争意识,使用好各个小组长,老师就能轻松、高效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根据学习成绩把全班学生分为A、B两类学习小组
假定班内有64名学生,考试成绩前32名为A类小组(培优组),第33名至第64名学生为B类小组(提高组)。因为现实中不可能班里刚好64名学生,老师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但是不管班里有几个学生,建议把四个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因为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如果最后不能平均,个别小组的成员最多也不能超过6名学生。
不管是A组,还是B组,都要根据总成绩排名设正组长、副组长各一名,每位组长分包一名学生,形成互助帮扶对子。各科老师根据四名学生各学科的成绩,任命学科组长,例如:某位学生不是组长,但是他的语文、数学成绩小组内第一名,那么他就是老师任命的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学习组长,另一位学生英语成绩小组内最好,他就是英语学科组长,地理、历史、物理等学科组长也这样任命。
如何利用好“学习小组”?
1、分层进行知识过关
以英语学科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学习小组”进行知识过关。
早读的时候,把早读的40分钟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5分钟,老师领导单词,课文,黑板上布置当天早上的读、背任务;第二单元15-20分钟,让所有学生站起来读书,要求是:A组所有同学和B组组长会背、会默写(不要只让学生背,因为考试是写在试卷上的,会背和会写根本不是一回事),B组其他同学会背即可,如果程度实在太差,会读即算过关(这个由学习组长提出申请,老师根据成绩核定就可以了)。
会背、会默写课文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A组组长属于“免检”,只要背会后,就可以坐下来自动进行默写,默写后先自行对照课文,有错误的地方用红笔改正,然后交由老师检查,老师把过关组长记录下来(A组组长一般程度较好,不需要老师再抽查)。A组组长过关后,才有资格过关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A组内的其他学生必须给老师或过关后的A组组长背诵课文,背完课文后,再对课文进行默写,默写的结果由组长先批改,批改后交给老师检查,由组长确实是否过关。
B组组长也必须先给老师背诵后,才能默写课文,才有资格过关小组内的成员。
学生给老师背诵的时候,一次可以四个学生同时背,老师绝对能把握出来哪位学生背得不熟练。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让组员课下时间找组长过关。
早读的第三单元为15-20分钟,主要是预习新课,并在预习后用铅笔完成同步练习册的习题(老师讲完课文后,学生再对预习时做的练习册进行检查,自己检查出来的错误就是预习时没有弄明白,这时他们会记得特别清楚)。如果小组内在预习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标记出来,老师讲解课文的时候对各个小组在预习时出现的共性难点,再进行重点讲解。
为了保证过关的准确性,凡是给组长过关的学生,不管是A组还是B组成员,老师都要随机进行抽查,确保给组长过关的学生确实达到了过关的标准。
2、激发“学习小组”竞争机制
上课回答问题,如果哪个“学习小组”积极回答问题,要对整个小组进行加分,课堂结束时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课堂上的习题处理同样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例如,练习册上的10个填空题,按10分进行统计,老师讲解后就能立即统计出各个小组的平均分,自然就能评出小组名次。
每次考试结束后,A类小组和B类小组的考试成绩都要进行平均分排名,老师要对小组排名靠前的组长进行奖励,以小礼品、小零食为宜,当然有时候要对平均分靠前的全组学生进行表彰。
只要“学习小组”使用得好,甚至会出现B类学习小组平均分超过A类小组的情况,实际操作中已经遇到过多次。
写在最后
“学习小组”不仅可以利用在教学上,班级管理同样可以使用。老师们使用好“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让组长忙起来,教学成绩的提高一定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