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釜不该雷鸣
黄清老师《也谈怎样当好语文老师》发表于2020.11.2《文化佳园》和今日头条《大洲文苑》。从文章标题看,这是一篇论文,论述怎样当好语文老师。“也谈”说明他是受我一论、二论、三论《怎样当好语文老师》的启发而写作此文的。从文章内容看,又可以说是一篇经验总结,或者说是经验介绍。我品读之后感慨良多。
首先要感谢黄清老师在文中对我个人及其论文的肯定和赞美!然后谈谈我对黄老师“也谈”的一些看法。
黄老师在这篇文章中重点写了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他以自己的“下水作文”给学生作示范,让学生“放开手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等做法值得肯定,我很赞赏!教师要“慧眼识珠”,学习进取,“教书不读书,人做不好,书也不会教好”等体会也很深刻,值得称赞!
从行文看,黄老师善于活用成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例如,“刘老师们‘实至’而‘名未归’而已”句,把“实至名归”的成语活用得非常贴切而巧妙。“刘老师无意间‘抛玉引砖’,诱发我……”亦然。
黄老师通过微信向我“请教”了这样一个问题:“‘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意思包含在(文章首段)里面了。不知读者能否意会。刘老师你看呢?请教。”我们先看一下首段相关文字:
“像运中刘、吕、钱、杨等老师,实在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他们以斯霞、于漪、魏书生等著名特级教师为榜样,把语文教学作为事业,一生追求远大的目标,成绩斐然,贡献卓著,令人景仰。我之理解,所谓特级教师,某种意义上说,即具有特色,黄钟大吕,不同凡响。刘老师们“实至”而“名未归”而已。我也从事语文教学,相比之下,我乃瓦釜,不值得一提。”他所点到的“刘、吕、钱、杨”,指的是我(刘企华)、吕伦、钱静江、杨玲等老师。
我仔细品读,觉得首段对“刘老师们”的评论,不属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用典。其“黄钟大吕,不同凡响”,只是对“刘老师们”的赞颂,“瓦釜”也只是作者自谦而已。如果在首段有意活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典故,则应当添加一点儿文字。例如,“与‘雷鸣’的‘瓦釜’相比,刘老师们实乃应当撞响的‘黄钟’!”
作者在谈到“特级教师”的称号时,对“刘老师们‘实至’而‘名未归’”有所感叹。我自己确实也不无遗憾。
在运河中学,我教了20年高中语文,面向县内外上了数十堂语文公开课,获得了众多好评;在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安排和带领下,到丰县、沛县、铜山、睢宁等县进行过巡回讲学,深受欢迎;两次到省里开会在大会上介绍经验,反响热烈;编著出版了《文言文手册》《生活浪花》和《观察与描写》(合编),发行量均在2万册以上,还供不应求;在《江苏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正规期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还有多篇长文被出版社出版的《学好语文的目的和途径》《中学作文教改经验专辑》收编;等等。我的运河中学同事吕伦、钱静江等老师,教学成绩斐然,在报刊发表佳作连连,在徐州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小有名气。但我们都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运河中学不可能与“特级”有缘。而我正在评论的黄清老师,虽然在农村中学任教,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丰硕,在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教学随笔、教学经验百余篇,在《文汇报》《教师报》等权威报刊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就这一点而言,就是运河中学的“刘老师们”也是难以企及的。但直到退休,他也只是个“中教一级”教师。
用黄清老师“也谈”中的话说,我们都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只能是“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但是,我认为,“黄钟”就是“黄钟”,“瓦釜”就是“瓦釜”;“瓦釜”不该“雷鸣”,“黄钟”应当敲响!这就是我品读黄清老师“也谈”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