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研究】 重修族谱序言
重修族谱序言
树高八丈根系沃土,江河奔腾源在泉头。国之有史,方载五千年文明历程资治通鉴;族之有谱,方记海内外血脉宗亲同根相连。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打破了原来家族村落的集中体制,如果没有一部家谱,很可能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人就找不到他们的根在何处……树无根本,何以长成栋梁参天?故族谱是国史的细胞,国家家国,相依并存。
《畈洋王氏宗谱》始修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上次修谱为清宣统三年(1911),迄今2017年已达106年,时间跨度之长,跨越的代数就达五代之多,对续修宗谱来说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鉴于此,从丁酉年春天,王畈洋王氏合族重修《畈洋王氏宗谱》,成立了修谱领导小组,正式拉开了第十二次续修族谱的序幕。
余考家世,王姓本姬姓,东晋周灵王太子晋(公元前550年)与父王治洪直谏被废后,由洛阳徙于太原,晋署名为王子乔,为王姓始祖。王槐,行敬三,称三府君,为王彦超第三子,唐天佑末由义乌凤林乡迁居金华婺女乡。始迁祖王检,行百四二(第十世),宋淳祐年间(1241——1252)分迁兰溪王畈洋村居住。
考得王氏先祖,有金华历史上“四世一品”的说法。
凤林王氏始祖系东晋开国宰相、三朝元老王导二十二世孙、宋开国名将王彦超。王彦超三子王槐徙居金华,九世孙王淮(1126年—1189年),字季海,靖康元年出生,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授临海尉。历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淳熙元年,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淳熙二年,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淳熙四年,任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淳熙八年(1181年),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淳熙九年,为左丞相,至淳熙十五年(1188)五月因健康原因辞去左丞相,淳熙十六年病故。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1162 -1189)中, 有鉴于高宗时秦桧专政十九年,故孝宗朝的宰相均不久于任,孝宗共任用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三十四位,宰相十七位,历二十一任次。最短者才三个月而已,平均每人每次还不到2年,独王淮拜相达七年。从淳熙二年(1175)任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到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长达十三年,这在孝宗朝可谓异数。王淮一生为官四十多年,竭力荐举贤才,力主抗金,提出“以和为战”,批评“以和为和”,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孝宗得知王淮病故,曾缀朝二日,以示哀悼,称其“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王淮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因为王淮对国家的贡献,朝廷赠封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亲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为一品爵位,这就是金华历史上“四世一品”的由来。
先祖楷模,足盛后昆之志,祖风敦厚,当训之后人列名于其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吾祖以仁孝治家,忠厚待人,豁达大度,慈悲为怀,和谐于家庭,和睦于宗族,自宋淳佑年间(1241——1252)分迁王畈洋,传之后世,历七百七十余载,族叶繁茂,其人才济济,遍布国内外,在社会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幸未辱祖宗之美德矣。 此谱,追本溯源,分支明晰,既与先人族谱互为融接,复可自成一脉,祖德得以昭彰,后世长幼有序,展谱犹如同堂,遵前制而述后世,代代相袭,以供后人瞻仰,不亦一盛世哉?予不敏,予日望之修谱既成,而王氏百代之籍,惟世守天球大训云尔。 是为序。
丁酉年春谷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