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绘画技法】山水画之“折带皴”的技法
“折带皴”画法的代表画家是元代的倪瓒,用于画山石,先横后纵,成折带状。“折带皴”用中锋拖笔,再用侧锋转折横刮,像左性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基本笔法如下图:
首先,用干且淡的墨色侧锋画山石,先横后纵,横笔细,纵笔粗,近乎于擦。
然后,用湿墨染山石的暗部,若感觉山石轻薄,可以复皴,使山石有滋润、厚重的效果。最后再以浓墨横点山石上的苔点,提“醒”画面。
这幅图是折带皴的变通运用。张大千用“折带皴”法画的山水画,图中三个点景人物突显了山的高大、巍峨。
下图中的山石画法均是从传统的“折带皴”中变化而来。
山石脉络为横向,运用折带皴画别样山川,萧云从绘《山青秋霁》
在古代绘画史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遇到朝代更替之时,常常会出现一批个性十足的画家。如果要分析原因,还要归结为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明末清初为例,由于连年征战,清兵入关,大量文人迁移到了南方,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繁荣,身处乱世就如同浮萍,格外需要精神上的抚慰。画家们画山山水水传递出世人对安宁平静的渴望。在这个时期,画坛上出现了十几位至今还能被记住的画家。萧云从在这些画家中不是最亮眼的,不过他作品中的味道很能抚慰人心。
萧云从是安徽芜湖人,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萧云从从事绘画创作主要因为喜欢,所以他在创作中十分勤奋,到了寒暑不废的地步。这幅《山青秋霁》是萧云从壮年作品,整体风格十分细腻华美,有吴门画派细笔山水的味道,又形成了自己的标志性画风。传统山水画的山石走向以纵向居多,描绘从上向下的山石脉络有大量成熟技法可以借鉴,像萧云从这样的横向画法,只有折带皴可以学习。所谓折带皴就是,毛笔侧锋采用卧笔的方式从左向右行笔,之后再转折横行,向左边逆锋行笔。简单理解,就是毛笔运行方向是横向的。
萧云从画的山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折带皴,他行笔更加洒脱,笔触的细节更加丰富。远看《山青秋霁》一派清润秀雅,近看就会发现山石变化有致,尤其是横向的皴法与纵向的皴法能够统一在一幅作品之中。画得最认真的一座山峰,但并不是画中最高峰,处于群峰环抱之中。这样一来,既能顺应更多欣赏者的口味,又能表露画家本人的艺术追求。这样的取舍方式也源于萧云从从小接受到的儒学经典教育,深深知道“中庸之道”也适合于艺术创作。最美的风景未必在最高的山巅,追求平和静谧,要在创作一开始就平衡技法与立意的关系。
萧云从画《山青秋霁》用水墨创作,舍弃了多余的颜色。这也和他选择的技法有关系,像这样画千岩万壑的方法,如果要加上色彩,可能就会乱得不能入目。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擅长的技法,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追求的风格,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只要能画出苍劲秀润的面貌,表现出空间层次感,都是优秀的作品。现代人常说的“百花齐放”就是这个意思,一旦到了一种风格统治画坛的时候,必然会让整体创作水平下滑。“乱世”出名家,也正是因为画家们都在彰显自己的风格,不会受到约束与限制。
很多人知道萧云从是因为弘仁的缘故。弘仁早期作品受他影响很大,这种笔墨爽利的画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内敛的华贵感。这融合了文人的清高与洒脱,这样的气质在元代名家笔下多有出现,之后又在萧云从的作品中重现。
拓展阅读
通俗题材也能画出古朴高雅味道,吴昌硕绘《清供图》
人间美景胜仙境,清代画家朱昂之绘《高峰翠霭》
山峰好似竹苞青笋,梅清画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真境》
在艺术创作中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清代黄鼎绘《万壑树参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