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用了哪三招?轻松打倒大资本豪强

时代背景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武帝时期,已经是富商人人买地的盛况了。除了拥有大量良田,躺着收租、役使奴婢外,富商们还深知金融来钱比种田快,他们往往也是放高利贷者。当富商们赚的钱自己一辈子都花不完后,他们就会想如何让子孙后代也能永享富贵。所以富商们想要在汉代政治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好处。

早在汉惠帝时,就开放了爵位的买卖制度。到了汉文帝时花钱买爵位已经成了富商们的通行做法,富商已经不再是富商,而成了拥有权力的豪强。到了汉武帝登基时,豪强们已经进可左右国家时局,退可在地方上横行霸道。

其实这种状况完全是汉代初期,宽松经济政策下一手养出来的毒瘤。山川河泽都开放给了这些富商自行开垦,富商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还将铸币权下放,让他们自己去印钱。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人是汉文帝的男宠邓通,靠着这层情人关系,邓通自己开矿铸钱,《史记》上评价他是“以铸钱财过王者”,富可敌国。大家都知道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是盛世繁荣景象,大资本豪强们对经济增长也做出了很大贡献,那为什么紧接着上台的汉武帝就要打倒他们呢?

打击大资本豪强的原因

这些豪强在汉代百废待兴的时候,算得上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但他们先富却没带动后富,钱进了他们的口袋,就不想再拿出来。他们靠着资本和政策进行土地兼并造成农民破产,原有自耕地的农民沦为豪强们的打工仔,国家失去了大量的税收基础。而国家需要用钱的时候,豪强们又推三阻四,一毛不拔,造成了《史记》中的“财或累万金,不佐国家之急”的现象。

汉武帝时期到底有多需要钱?汉武帝在位54年,与匈奴的战争就长达近50年。古代战争运输所消耗的资源是士兵本身消耗的数十倍,古代很多号称几十万大军,其实里面运输粮草的辎重部队就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古代战争是相当花钱的。当时汉武帝就面临了三个问题:①帝国需要运转,需要巨额的财政开支,光靠农业税根本不够;②发生战争、灾荒等紧急事务,国库空空如也,钱从哪里来;③中央财政不对地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旦地方势力膨胀,起兵造反怎么办。

当时还发生了匈奴骚扰边境,吴王刘濞居然成了带路党,大批豪强打着汉家的旗号,干着卖国的勾当。这些让汉武帝怒火中烧,大资本豪强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

汉武帝三招轻松打倒大资本豪强

(1)从监察制度上下手。汉武帝创立了“刺史制度”,目的就是加强对地方势力地控制。《汉官典职仪》里明确记载了刺史的职责,叫“六条问事”,包括监察地方豪强是不是发展成了地头蛇 、侵占农民田地、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监察地方官员有没有和豪强勾结,官僚体系有没有被腐蚀。为了再监察刺史和其他官员,汉武帝还使用了“酷吏”,也就是巡视员。“酷吏”只听命于皇帝,他们用最严厉的手段和酷烈的刑法面对豪强和腐败的官员。汉代“酷吏”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晁错。

(2)从经济制度上下手。汉武帝建立了“算缗”和“告缗”地主。“算缗”制度中,只对商人征收资产税,商人必须如果向政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比如有钱人差不多按照2000文收取120文,小个体户就是4000文收取120文。如果豪强们隐藏、转移资产怎么办?“告缗”制度又来了,只要举报富人隐瞒财产属实,那这些财产就分一半给你。这样一来,老百姓检举揭发的热情就大大提高了,资本豪强们也不敢冒风险做什么手脚了,毕竟正常交税的税率最高也才不过6%,如果隐瞒被发现,那就全部要被充公了。

(3)从政策制度上下手。在汉武帝之前,最赚钱的制盐业和采矿业都是开放给豪强们私人经营的。然而盐铁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命脉,盐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铁则是军工兵器的必须原料,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安全。特别是在大规模对外战争期间,由内之外盐铁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汉武帝把盐铁产业从生产到流通全部国营,为了克服国营下的官僚作风导致的效率低下,汉武帝选用了东郭咸阳、孔仅负责专营盐铁,后来又提拔了桑弘羊负责整个宏观经济的运作。这三个人有个共同点,他们曾经都是大商人,管理商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商人来治理商人。汉武帝还实行了“均输平准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形成国营商业网,防止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增加政府收入。

结语

汉武帝的三招对大资本豪强来说可谓是釜底抽薪。汉武帝打击大资本豪强的核心并不是有人说的抑制商业,而是在国营和私营之间取得平衡。“文景之治”时期,私人大资本豪强过度发展,垄断了巨大财富,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汉武帝的做法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内稳定团结,对外战绩辉煌,真正“灭六国”,实现华夏大一统,虽说在某些政策上有些失误,给自己发布罪己诏,但不能影响其“千古一帝”的荣耀。历史不尽相同,但值得深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