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人月收入1000元 刷屏之外更要客观解读

6亿人月收入1000元 刷屏之外更要客观解读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披露的这则消息、这个数据,立即在朋友圈刷屏。很多人在说,我就是这个“1000元”。也有人说,不会吧。更多人则说,这是第一次听到啊。

1000元月收入,在今天确实不高。别说在一二线城市,就是三四线城市,1000元可能连房租都不够。如何再购买其他东西,如何孝顺父母、生养孩子,如何去追求良好的生活呢?面对疫情,很多人收入还在下降,甚至失去了工作。如此,收入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广大居民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也是关注度很高的问题。1000元收入刷屏朋友圈,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事实也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分摊到每个月,收入也就2500元。剔除高收入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以及部分中等偏下收入阶层,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人群,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这也意味着,在GDP突破人均10000美元、跨上新的台阶的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较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国家。

但是,在为6亿人月均收入只有1000元感到惊讶的同时,如何客观看待这“1000元”,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全面分析和思考,不认真分析“1000元”的内在含义,而是盲目解读,甚至误读,就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太好的影响,甚至对发展成果产生误解。

实际上,总理所说的月均收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入,而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与平时所说的收入,是有比较大的不同的,也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平时所说的收入,包含了所有收入,包括扣除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税收、住房补贴等等。因此,是一个与实际拿到手的收入不一致的。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概念,也有这样的认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更直观地讲,就是购买力。只是,在购买力中,可能还要剔除已经发放的实物。

如此一来,总理所说的“1000元”收入,就不是广大居民日常所说的收入,而是居民手中掌握的、可以到市场、到商场、到消费场所直接消费的收入,或者拿到银行进行储蓄投资、购买理财产品等的收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如果再加上那些“隐藏”在工资条中的收入,对多数居民来说,应当在两倍左右。因为,按照有关方面的测算,企业员工中,社会保障基金的比重,就占到企业员工工资的4成左右,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扣除,确实与可以拿到手的收入基本相当。

不仅如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按照总人口来测算的,是全国每个人都可以支配的收入,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体现。如果家里是3口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就是3000元。如果是4口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就是4000元。但是,家庭中能够挣钱的人数,可没有这么多。城市还好,除了未成年孩子之外,老人退休了,大多也有退休金、养老金,不挣钱的人数比例较低。农村可就不一样了,不挣钱的人数中,老年人的比较是比城市高的。所以,不挣钱的人数也比较多,量化到挣钱者的收入中去,上班和拿退休金、养老金人员的收入也是远高于“1000元”以及加上“隐藏”在工资条中的收入的。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100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稳定的物价水平下,虽然还不算高,甚至有点低。但是,也是非常可观的购买力。毕竟,14亿人口大国,每月的购买力就是14000亿。即使只有1/3转化成消费,也有每月近5000亿的现实购买力,展现出中国强大的国内消费需求。如果价格不稳定了,购买力就会下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下降。所以,稳定物价,对提高“1000元”可支配收入的含金量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保就业、保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稳定价格水平,不让价格大幅波动,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