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城 ║当我们与岁月一同老去,这段边墙留下了什么——延庆县海字口至岔石口段长城

天色逐渐暗淡下去,远近的山峦,盆地,村庄,公路,在昏暗的暮色中逐渐模糊,空中飘洒着细碎的雨丝稀疏的雨点。光线终于沉寂下去,偶尔有过往的车辆的两束车灯照亮了身前身后的一片路面。

没有车辆过往的时候,路边是不息的蛐蛐叫声,或者还有些其他虫子的杂鸣。一只携带着灯笼的萤火虫以轻盈的舞姿在眼前晃了一晃,满是撩人的心思,若即若离地,又晃走了。

很多年没有再这样走过了,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漆黑一片的夜晚,独行于无人的旅途。

直到与联系的出租车在杏树台梁附近会合,才结束这一段从四海镇至杏树台梁的暗夜中的独行,结束全天的行程。

 

(一)目标:南山路边垣海字口—岔石口段长城

这个多事之年的夏天,轻易不敢出行了。

疫情的影响,尚未完全解除,有些地方行动还是不便。

长城的很多地段,专职的管理员很是认真,轻易上不了山。

夏季的酷热,对体力耐力是一个极大考验。

夏季的雨水,对山区来说,也充满危险。

近处的长城,能走到的,基本都走了。

远处的长城,公交不便,当天难以往返了。

周六有事,守在家里没敢动。到晚上,想着第二天可以去哪走上一段,最终决定去海字口-岔石口的南山路边垣走一走。

海字口附近的长城,此前已经走过如下几段:

1、海字口向西的南山路边垣-双界山长城:春节前走到与双界山西段相交点西侧的沟谷,从双界山长城返回(详见《看长城‖踏积雪披荆斩棘探寻南山路边垣,曾几回遗失轨迹终至双界山长城--成功穿越海子口村西长城穿越》,这一段的终点与下一段接续。

2、双界山长城杏树台梁头向东的一段(参见《看长城║踏雪寻边墙,雪深浸鞋凉--再探杏树台岭古长城(延庆怀柔分水岭)

3、双界山长城自海字口村至岔石口村(参见《看长城‖再探双界山“北齐”长城,大雪没鞋堪比雪中桑拿--延庆怀柔双界山长城》,这一段与上一段接续。

 

本次要走的,是黄色线段内的部分。

计划如果能够有人同行,并且行程顺利的话,可以将终点延伸到郭家湾的二楼;如果一人独行,或者行程不顺利,可以在岔石口下撤,路程其实很近。最终独行这段行程。

8:45的公交,到海字口村将近10:30了。

 

(二)寻找海字口城

海字口城在村内,编号为延庆县021号城。.

 

海字口村座落于狭长的四海-郭家湾一带的谷地中,也是通过狭长谷地与延庆盆地相连的盆地的一部分。村子位于道路宽漫的要冲之地,向南通黄花城,一旦攻破黄花城防线,将直逼明祖陵禁地,威慑京城。因此,海字口村即关隘,村即守边军士的家。现在的村民,多是当年守边军士的后代。

从海子口村北口下车,沿村路向南进村,一路打听,一路寻找。

(当前海拔734m)

 

菜食河穿村而过,这条河是白河的重要支流,最终在密云石城镇汇入密云水库,在下游与潮河汇流,形成潮白河。杏树台梁(双界山)以南的水,南流汇至怀九河入白河;山北的水,北流经菜食河汇至白河;多绕的路,总得有数百里。一山两侧的雨水,等到再聚到同一条河道上,因为耽误了时日,怕是永远赶不上再会面了。

 

路边不时见几座老旧民宅,所用砖石,均为长城的城砖,当年村内边墙未被拆除时,规模体量应当不小。

(距离起点0.34km 当前海拔721m)

 

深巷内的这截墙,看起来有亲切感。不过,应该也仅仅是利用了城砖的结果。

(距离起点0.34km 当前海拔721m)

 

中年人多不知道,年龄大些的人提供了一些线索。

据说,这道墙是老墙。如果是,该是城堡北墙。

(距离起点0.36km 当前海拔721m)

 

这几块石条,是城堡的南门城门洞的基础。一位耋耄之年的老人坐在旁边养神。老人姓徐,他发音为余,不知是否遗存的古音。如果是,这也是语音的活化石了。后来遇见宋老哥的时候,听他们口音里接近天津口音之处,顺便聊了两句。之前曾经请教过侯老师,说是延庆口音的形成,有南兵(包括来自皖北的士兵,与天津话的渊源有类似之处)的影响,也有来自山西移民的影响。比如黑坨山的黑,怀柔延庆读三声,与皖北相同。但徐读作余,肯定不是皖北口音的影响。

(南门条石,距离起点0.53km 当前海拔726m)

 

老人说,他今年九十了,从他小时候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城堡,只保留下这个城门洞。城门洞南段(外墙)为砖结构,北段(内侧)有木结构。久经雨水侵蚀,后来倒塌,只保留下来这么几块石头。如今这几块石头不允许动,附近虽然建起了密集的现代的民居,但这几块条石却是古老的城堡的记忆。至于东北角那截老墙,也算不上老城堡的原物,也是后来重垒的。城堡南北狭长,堡子不大。

从门洞向西,也多是古旧城砖所建民居,但已经无法判定与城堡是否相关。

 

向西可以看见西侧山坡上,南山路边垣向上延伸的墙体。在夏季茂密的灌木丛中,如果不是走过,甚至不敢相认那是边墙。

 

这座城堡,如同岁月一样老去,如同寿命将老的老人。留下的,仅仅是记忆。若干年后,海字口城所能留下的,可能只会剩下传说。

 

(三)留存村民记忆中的边墙

打听了东侧边墙的走向与位置,离开城堡遗址,向东侧山坡行进。

三位聊天的村民,热心地给我指认墙体的位置与遗存。

巨大的条石,原都是边墙的材料。

 

水泥路北侧的墙,材料是边墙的砖石,但却不是原有的墙。

 

路南侧才是边墙大致的位置。

这道墙,其实是近年重垒的,以前坍塌的塌了,被拆除的拆了。

这是村民老哥老宋,与另外两位村民热心给我指认消失的墩台位置,介绍边墙当初的情形。

 

这个位置,原有一座墩台,如今已经难辨踪影了。此为消失的墩台1。

(原墩台,距离起点0.80km 当前海拔738m)

 

根据老宋及另外一位村民的介绍,边墙外侧(北侧),原有三道边壕。
(距离起点0.81km 当前海拔741m)

 

近年重垒的墙体。

(距离起点0.84km 当前海拔745m)

 

北侧角落里,木板的长城保护标志,极不显眼。

 

这个位置,原有一棵老松树,几百年历史了,后来自己死去了。西侧山坡边墙附近原来也有一棵松树,也老死了。岁月老去,见证的村民也逐一老去,我们也在老去。能够有人见证的历史,在一点点消亡,有些只剩记忆,有些只剩传说,有些,彻底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距离起点0.86km 当前海拔748m)

 

此处原亦有墩台,消失的墩台2。
(距离起点1.01km 当前海拔759m)

 

根据村民宋大哥介绍的情况,这段边墙的大致情况如下:

1、村内的墙体很高,下部为条石基础,上半部分为砖质女墙;

2、山上的墙,墙体不高,大致有半人高(从后面实地观察看,也有部分地段墙高有三四米,保留有整面砖墙),下半部分多为毛石,上半部分为砖墙;

3、海字口村附近的墙体,外侧(北侧)包砖,内侧(南侧)为毛石垒砌;

4、村子附近的墙体北侧(外侧),原有三道边壕;

5、村东有三座墩台,其中靠近村子的两座已经无法辨识形状,长城遗产网也没有记载(第三座应为延庆县126号敌台);

6、有一棵老松树,几百年了,后来自然老死了;西山坡的边墙附近,也有一棵,也老死了。——对了,去年行走西侧边墙时,另一位村民介绍过,好像说法是三棵老松树,都没有了。

 

前面还有第三座墩台,根据位置,应当是延庆县126号敌台。没有再让宋大哥陪同,我可以按照轨迹寻访了。

 

村东口的一棵李子树,刚刚熟透,比山南平原上的李子,晚熟了整整一个月,其实这儿离山南平原,仅仅数十公里。山深不知季节尽,秋至才见李子红。

 

(四)湮没在荒草之中的边墙

上行不远,路南侧一堆石垄,呈连续状东西向分布,坍伏在地,这应当是保持着原状的墙体。

(距离起点1.08km 当前海拔763m)

向上不远石垄中断,可能被取土破坏。看石垄挖断处,草木茂盛,估计难行。

(距离起点1.09km 当前海拔763m)

 

于是沿水泥继续上行一段。

 

回望西侧海拔更高的山峦,云雾缭绕,仙气蒸腾。那儿的山,我行走海字口向西的南山路边垣的时候,海拔已经超过1200米。

 

此处位于延庆县126号敌台附近,只是南侧沟谷内林密坡陡,并不容易切上去,还是沿山径继续上行,拟寻路右切,然后回探这座敌台。

山径所在的土垄,疑似人工构筑,与南侧边墙所在的山岭间相隔一条沟谷,正是三道边壕中的第一道。

南坡下有大量遗落的城砖。

 

寻容易攀爬处,往边墙顶部切。

 

站在墙顶往东探看,走不几步,即是密不透风的灌木丛,看不清枝条有多深,看不见墙体边缘在何处。今年夏季多蛇,不多的几次出行,已经见到5次蛇了,也不知是否有毒。还是小心为上。

(上墙处,距离起点1.53km 当前海拔842m)

 

南侧有些地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墙体的立面。

这道墙的北坡,多泥土掩埋;而南坡则是明显的墙体立面,多陡直处难以直接上下墙。这让我几度怀疑,这道墙是向南防御,而不是向北防御,因为北侧的土坡稍显缓和,更容易攀爬。加上边墙北侧山谷盆地中有四海冶城、海字口城、永安堡等一系列城堡,而南山路边垣是宣镇的南部边界,更让我怀疑。不过,虽然北侧土坡坡度缓和,但高差更大,南侧虽然有直立面,但高差相对低一些,并且北侧有明显的边壕,最终还是不去质疑这道防线的防御重点。不过,仍然不能排除这道边墙双向防御的可能性,向南防御主要是防守突入到南山边垣以南的敌寇回撤的路线。

(距离起点1.54km 当前海拔843m)

 

向西准备寻找错过的126号敌台,更加无路可通。不得已,只得放弃。

(距离起点1.54km 当前海拔846m)

墙顶没法走,于是重回北侧墙下,在边壕贴近墙跟处艰难前行。

这一段墙体,保存相当完好,外侧残高约3米余,墙体保持直立状况。
(距离起点1.54km 当前海拔856m)

 

寻找合适的地方,再次重返墙顶。此后,遇有墙顶荆棘密闭道路不通处,都会下到墙下绕行,或者在内侧行走,或者在外侧行走。

(距离起点1.59km 当前海拔862m)

 

墙体内侧立面,沿途保存状况一般均好于外侧。

(距离起点1.62km 当前海拔864m)

 

(五)奇怪的墩台

前行百余米,即是延庆县125号敌台。

(距离起点1.71km 当前海拔859m)

 

敌台高约4米,四面立面保存良好,但奇怪的是,敌台与墙体并不相连,而是两端与墙体间均有窄壕相隔。

西侧面与墙体相隔的空间。

(距离起点1.72km 当前海拔857m)

 

东侧面与墙体相隔的空间。

(距离起点1.73km 当前海拔860m)

 

继续前行,大约又行200米,是延庆县124号敌台。这座敌台与125号敌台相同,石台保存状况较好,与两侧墙体间有窄壕。

(124敌台,距离起点1.94km 当前海拔894m)

 

接近124号敌台处,前方灌木完全遮蔽了墙顶的道路,准备从南侧绕下。探看一番,发现南侧是小断崖,在浓密的灌木丛中,小心失足踏空,改从北侧绕下;北侧灌木藤条严密,好不容易撕开一个口子。

 

然后再次绕上墙顶。

(距离起点1.97km 当前海拔902m)

 

前方一个山体断层,墙体陡降,然后再次垂直拉升,远处看不见路径。

(距离起点1.97km 当前海拔906m)

 

我选择从北侧陡峭的土坡上行,借助坡上的林木,并不算太难行。

 

不知是否有人从此岩缝中攀爬。

 

(六)密林中保存较好的砖墙与水嘴

爬到坡顶,北侧现一段保存基本完好的砖墙,随着离村庄越来越远,墙体被人为破坏的情形减弱,墙体外侧的砖墙得以保存下来。

突然意识到,125、124两座敌台,外面也如这面墙一样,是包了砖的,墙体北侧散落的城砖,即是最好的证据,正如宋老哥所说,外侧包砖,内侧是毛石。而台芯保存状况之所以非常完好,是因为敌台的修建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石台,第二阶段在后期包砖;在包砖前质量等级即较高,后期修缮包砖时,并未影响台芯的质量,所以近现代包砖被剥离后,台体保持着良好的直立面;包砖剥离后,原包砖的位置,出现与墙体相隔的窄壕。

(砖墙,距离起点2.15km 当前海拔940m)

 

沿山脊前行,内侧墙下有小道,本欲走得轻松些,行不远却发现小径难觅踪影,不得不再从密生着树木的陡坡上切回山脊。

 

从内侧看,墙体仅数十厘米高。应该与这段山高林密有关,此处海拔已近千米。

(距离起点2.31km 当前海拔970m)

 

墙顶有大约三层左右的拔檐砖,应是保存着原状,未经人为破坏,可以看出墙体确实很矮。

 

水嘴1

一个非常完好的石质水嘴,现身于墙体内侧。此为本次行程记录的水嘴1。

(距离起点2.31km 当前海拔974m)

 

往东不远,有一段上坡,上坡段有一段约十几二十来米的山脊看不出墙体,疑以为土墙。但这段边墙土墙很少,或许是构成墙体的砖石被泥土掩埋的结果。

(疑似土墙,距离起点2.36km 当前海拔982m)

 

一段墙体截面,误以为是一座敌台,仔细看,才发现是剥了皮的墙体内芯。

(距离起点2.36km 当前海拔983m)

 

与剥皮墙相连的,是一段保存较好的砖墙。在这山高林密远离人间的地方,也曾经有人过来扒砖。

(距离起点2.36km 当前海拔982m)

 

地面倒伏的砖堆。

(距离起点2.41km 当前海拔991m)

 

第2处水嘴

水嘴所在的位置,几乎与内侧地面相平,半埋在泥土之中。这种水嘴,还有必要吗?

本次记录了2座水嘴,与11路军记录的少了一座,应当是沿山径前行时,绕丢了一处。

(距离起点2.41km 当前海拔996m)

又一段保存完好的砖墙,包砌在墙体外侧(北侧),验证了村民的话。

(距离起点2.43km 当前海拔997m)

 

这段砖墙约40余米长,已经算是非常难得。此为砖墙东端。

(距离起点2.48km 当前海拔1004m)

 

延庆123号敌台,如果不是倒卧在地的石材体量大,轻易不敢判断是敌台了。这座敌台附近没有见到应有的大量城砖,是否因为剥离包砖引起的坍塌?

这座敌台,已经接近本次行程的最高点,海拔约1018米。
(距离起点2.50km 当前海拔1018m)

 

123号敌台东侧,有一段墙体较为简易。

(碎石墙,距离起点2.52km 当前海拔1020m)

再往前走,墙体的石块体积略大。但墙体高度仍然很低,并且能够看得出,这段墙体基本保持着原状。这样的墙,仅仅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吧,起不了防御作用。

(距离起点2.58km 当前海拔1020m)

也有些地方墙体的石材并不太明显。

(距离起点2.60km 当前海拔1012m)

海拔开始下降,下了山,应该就是岔石口村了。

(距离起点2.65km 当前海拔1009m)

墙体内侧立面明显,外侧多土坡,这是我沿途一直质疑这段边墙是否向南防御的原因。

(距离起点2.78km 当前海拔1001m)

前方延庆县122号敌台。由于林子过密,仅仅从一个角上还能判断出是敌台。而且这座敌台似乎是向内凸出,也是怀疑这段边墙向南防御或者双向防御的因素。
(距离起点2.84km 当前海拔1001m)

敌台东侧的条石基础。

 

122号敌台东侧,墙体保存也较好,条石基础,上部为砖墙。

(距离起点2.87km 当前海拔999m)

 

墙东侧是陡峭的土坡,我以为墙体是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顺陡坡下降一段之后,不见明显的墙体,对照了一下地图,发现墙体走向在此转向了东南。

 

于是转向东南再上陡坡寻路。又见到了延续过来的墙体,于是放心。

 

悬垂在陡坡上的这块巨石上,有刻字,或许是现代人所为。文字大概是“四十二年六月马XXXXXX到此”。

 

(七)丰富的植物资源

1、虎斑蝶:据说虎斑蝶为食肉蝶,又称食人蝶。但食肉的虎斑蝶应当生长在巴西,或许与所见的这种并非同类。

 

2、海星一样的无名花

 

3、野葡萄:尚未成熟

 

4、野生海棠

 

5、形似榆叶的灌木所结的果子或者花

 

6、漂亮的毒蘑菇:这么漂亮的物种,无疑是一种诱惑,譬如人生,也会被一些有毒的念想所诱惑,而不能自拔,而自我毁灭。

 

而且这种蘑菇在这一带数量挺多。

 

7、不知是什么植物的种子

 

8、随处可见的小花,缤纷多姿

 

(八)山雨欲来

南侧的双界山以及更远处的大榛峪、铁矿峪一带的山岭上,积雨云低沉地盘桓在山头上,一整天不曾飘散,云中的水早化作了雨,洒在那段山脊之上。

箭扣-驴鞍岭-铁矿峪一线的山峰,海拔在千米左右,南侧携带着雨水的潮湿空气,从地势低平的平原上空裹挟而来,遇见那列山,受到阻挡,无法逾越,因此经常在那座山头形成降雨,或者从浓雾中凝析出水滴,滴落在植被上,滴落在登山者身上。因此那一带形成独具一格的小气候,滋润着万物的生长繁盛。

上次与独善其身老师、我爱我的小红马一同行走铁矿峪,长时间的浓雾的析水与路边灌木叶子上的雨水,全都被衣物所吸收,很快体温下降,以至无法坚持完成那次行程。

 

(九)归程

茂密的林子,严重影响到速度。时而在墙上与灌木枝条撕扯,时而在墙下贴近地面钻行。

(距离起点3.18km 当前海拔967m)

 

延庆县121号敌台,从这个角上才可以判断出是敌台。
(距离起点3.36km 当前海拔924m)

 

接近岔石口村,前方的墙体之下,是一处断崖。

(距离起点3.54km 当前海拔887m)

 

从右侧看,有一截落差较大的石壁。再右侧,似乎可以寻找到缓坡下山,但路径并不明显。

 

对照轨迹,发现有所偏差。于是回到墙顶寻找,原来墙体在此也有一个转弯,折向东北方向而去。

(距离起点3.54km 当前海拔874m)

一路下行,大部分地段无路可行,只能强行在密林中开出一条路来。

(距离起点3.65km 当前海拔863m)

 

延庆县120号敌台,与之前的125、124号敌台相同,均为剥去包砖的剥皮敌台。
(距离起点3.69km 当前海拔884m)

延庆县119号敌台本未引起我的注意。查看地图,才去寻找这座敌台。敌台内侧,密林丛下,似乎有圈墙,但由于接近村落,无法判断是近现代人工修筑的构筑物还是边墙的附属物。

(119敌台处似圈墙,距离起点3.90km 当前海拔804m)

能够判断这是敌台的,也是一堆体量比墙体大得多的石堆,但由于石堆处于山坡上,所以不易引起注意。

(距离起点3.90km 当前海拔805m)

下侧不远,紧接边墙,有一道小墙,由于残留有石棉瓦,判断应是现代构筑物。距小墙数米之距,即是一座民居。

(距离起点3.92km 当前海拔797m)

从疑似圈墙处,回到墙顶,需要再次翻越密集的林子。

(距离起点3.97km 当前海拔790m)

 

地图与轨迹所示的墙体,该在偏北侧,但与实地探查的墙体位置图有偏离。往北寻找,主墙下也有一道矮墙。估计是废弃的果园的护坡墙。也猜测过是否是岔石口村的拦马墙,但没有依据。

(挡马墙?距离起点3.97km 当前海拔791m)

 

跳下矮墙,寻到了小径,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多,需要尽快下撤了。还剩下一小截墙体,也在密林中延伸,决定顺村路下行。

(距离起点4.06km 当前海拔785m)

 

山泉汇流,淹没了路面。

(距离起点4.16km 当前海拔779m)

 

废弃的村庄,遍是古老的石墙,与破损的民房。

 

这座房屋旁边的阶梯状石墙,应当是边墙行经之处。

据11路军的游记,曾向村民打听到岔石口村曾有城堡,今已无觅。

我想证实一下这个事项,一直走出旧村很远,到达新村,才见到村民。多方打听,均不知道有城堡。甚至一位村妇,连长城都不认可。

那么,岔石口村的城堡,会不会是附近的永安堡呢?

——留待以后再作考察了。

在岔石口村附近四望,正处于宽漫的谷地之中。四面皆有通道,处处有可能面临敌寇的攻击,不无危机感。

从北侧回望南侧岔石口村方向的谷地,这条沟谷正与双界山边墙相对。

 

从岔石口村路口向东望郭家湾方向的谷地。

 

西侧四海镇方向的通道。

 

在安四路所见四海东侧护城墩。小山岭上有三座敌楼形式的建筑,最北侧一座应为铁塔公司的设备楼,不知是否原址有一座护城墩;中间一座,应为复建的护城墩;南侧一座,或许是旧物。下图为中、南两座墩台。

 

本打算在小镇住上一晚,第二天可以看看四海城堡及东山护城墩,由于农家院总是顾虑疫情的影响,最终决定叫了出租返回。等车的过程中,从四海镇徒步到杏树台梁。全天行程构成三角形图案。

  

小结:

1、海字口城只余遗址和南城门洞的条石,墙体无辨了;

2、位于村子附近的墙体规格较高,山上的规格总体上要低很多;

3、海字口至岔石口村的这段,全程墙体连续,与九眼楼西侧110敌台西侧的残墙以西基本无墙体有明显不同;

4、海字口村附近的墙体,外侧(北侧)包砖,内侧(南侧)为毛石垒砌;

5、海字口附近,墙体外侧(北侧)原有连续三道边壕;至今部分边壕仍存;

6、村东有三座墩台,其中靠近村子的两座已经无法辨识形状,长城遗产网也没有记载(第三座应为延庆县126号敌台);

7、全程散落有城砖,包括村子附近及山上部分地段(主要是敌台附近)外侧包砖、山上大部分地段为墙顶三层拔檐砖;

8、靠近海字口村的敌台为石质敌台,与墙体间有窄壕,应当是原为石台,并且质量较高;后包砖;包砖在近现代被剥离,导致敌台与墙体间空出窄壕;但剥离包砖后,石台仍然保持直立;

9、这一带的敌台,或为实心敌台;

10、倒塌的敌台,以及部分墙体,与双界山极为类似,因此,推断双界山亦为明代边墙。

 

关于三道边壕,回想起今年春季从九眼楼向西踏访南山路边垣时,发现九眼楼一带直至110敌台西侧,有多道壕堑及拦马墙痕迹;根据海字口村边壕的布置来看,九眼楼附近的拦马墙与壕堑,应当可以确定无疑。

 

另外,提醒一下:这段边墙,两步路未生成路网,仅找到一条轨迹,可见涉足这段长城的人少之又少。这段墙植被茂密,夏季难以行走,也影响速度,还是冬季勘察的好。

 

2020-8-16,18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