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逝世15周年,我写下了他所有著作的书评

作者:顾远

来源:Aha社会创新学院(ID:AhaSchool)

导语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先生在家中安然辞世,距离自己的96岁生日仅仅8天。来去之间,跨越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分分合合,目睹了文明从几近毁灭到在自我反省中重获新生,亲历了社会从后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的大转折,开创了一门叫做“管理”的学科,在云诡波谲的世事变幻中,指明了管理者前行的道路和人类社会于稳定中获得发展的必由之路。

用实践探索管理的真谛,用管理指导变革的实践,这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

1939年《经济人的末日》

当你在29岁时正在做什么?德鲁克在他29岁这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经济人的末日》。虽然德鲁克为后人所知的更多是其“管理”思想,然而本书则清楚地展示了他在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深厚功底,书中所描述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社会情势正是其日后所做管理研究的背景所在。

后人津津乐道于本书所作的各项预言的实现,却往往忽略了德鲁克的预言其实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未来”。集权出现的根源在于对“平等”的追求,而“平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则来源于民众不再相信“经济自由能够造福人类”。当信念崩塌,社会乱象丛生,集权便有了可乘之机,并最终给人类带来毁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盛世”的中国,这本80年前的著作带给我们的将是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与未来更清醒的认识。

——顾远书评
1942年《工业人的未来》

当世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激战正酣的二战战场之时,德鲁克却已将思考转向了战后的社会重建与人类的未来。在《工业人的未来》一书中,德鲁克首次提出了自己的一般性社会理论,指出任何社会都必须首先具有合法性才能够运转正常,为此社会必须能够赋予个人以地位和功能。具体到工业社会,组织——特别是大型企业,替代传统社会的“社区”,成为个人获得社会地位和实现社会功能的地方。因此,如何使组织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德鲁克的研究视野,也成为其管理研究的初衷之一。

今天的管理者再读此书,或许最大的收获在于能够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下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意识到组织存在的意义与管理的价值取向。

——顾远书评
1946年《公司的概念》

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德鲁克从前述两本关于“社会”的著作到日后关于“管理”的著作之间的过渡。今天很难再有一位管理咨询顾问能够有机会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入一家组织对其内部运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德鲁克无疑是幸运的,对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使他得以在一个真实的大型组织内探究社会的抽象理念如何通过组织的运作来实现,组织又是如何实现其对社会的功能的。从这种视角出发,德鲁克指出了通用汽车公司内部运作的特点、优点与不足。这些观念在通用内部成为一种禁忌,并促使时任CEO的阿尔弗雷德斯隆专门写书以反驳德鲁克的观点,这本书后来也成为了管理学上的一本经典。

虽然名为《公司的概念》,但本书并不能被视作一本管理手册类的工具书,其中更多阐释的是在社会价值和功能背景下,组织管理的原则和理念。我们阅读此书时不妨将大型组织视作一个小型社会,对于更好地理解此书及我们日常真实的管理工作将大有裨益。

——顾远书评
1954年《管理的实践》

在对社会和组织做了充分研究之后,德鲁克发现了“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虽然管理实践自古便已存在,但这本著作首次系统地将管理界定为一门可以教授和学习的学科,使其不再只是“少数天才才能掌握的东西”。书中首次提出的“目标管理”的概念今天已被许多成功的组织所采用,书中所引用的福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西尔斯公司、IBM公司等案例至今仍对管理者有深远的启发作用。正是本书奠定了德鲁克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地位。

每一个希望通过管理带来改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那么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会给你带来理念上的巨大冲击,启发你去思考以前从不曾想到的问题或者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样的问题。而如果你还没有什么管理经验也没有系统学过管理理论,同样地去仔细阅读,让那些你尚不能透彻理解的概念和语句先在心里扎根,总有一天,在你面临管理困惑时,它们会灵光乍现般地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启示。要知道,正是这些概念和由此引出的理论,构成了今天人类管理大厦的坚实地基和重要支柱,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管理时代!

——顾远书评
1959年《已经发生的未来》

这本书可以看做是德鲁克思想体系中一本承前启后的著作,既总结了自己对社会和组织已有的观点,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日后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写作的时代背景按照德鲁克的说法是一个新旧”重叠的时代“,本书意在告诉读者旧时代所依托的“机械世界观”已不再有效,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靠的不是理性设计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系统性的有意识的“创新“。同时德鲁克也指出了新时代里社会将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正确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组织生存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的结尾处,德鲁克明确地传达了他的宗教情怀:“人类必须重新回到灵魂深处去寻找生存的价值。除非人类能再度坚信,人并不仅仅是一个肉体与精神,也是一个灵魂,一个受造物,人类生存是为了完成造物主的目的,并顺从他的旨意,否则人类将无法在现今这个世界上存活。”

今天很多的管理者缺少的正是这种对于终极价值的追寻。

——顾远书评
1964年《成果管理》

虽然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而广受尊重,德鲁克本人却认为自己一生只写过两本和“工商管理”有关的书,《成果管理》就是其中一本。本书与以往德鲁克那些更多以阐述观念为主的书不同,侧重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去做,并明确指出了“经济绩效”是企业的特殊功能和贡献。

本书分析了“企业的现实”,探讨了如何面对现实创作出绩效和成果;本书也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事实上,本书中的很多概念和思想都将在德鲁克后来的著作中反复出现,比如:时间管理、计划、重视机会、重视优势、绩效、成果……而这些对于今天的管理者来说也仍然是重要却未被足够重视的地方。

——顾远书评

1966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和《管理的实践》一样,德鲁克写出了另一本里程碑式的经典巨著。在前者中,德鲁克关注的是“管理”,阐述的管理的意义、目的、原则和方法;而在后者中,德鲁克关注的是“管理者”,阐述的是管理工作应该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这本书中的主题催生了后世无数的相关主题的书籍和培训课程。对于绝大多数的管理者而言,本书所强调的“要事优先”、“了解你的时间”、“有效决策”等等观念早已耳熟能详,而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做到了吗?

——顾远书评

1969年《不连续的时代》

在本书中,德鲁克再次将视线转向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已经发生的未来》一书中,德鲁克曾明确指出人类社会不再以线性方式发展,因而也难以从过去推测未来。应对这种变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主动引领变革,而成功的变革总是基于对“已经发生的未来”的洞察。

德鲁克在本书中再次展示了自己惊人的洞察力,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了大胆的——而在今天已被证实的种种预测。他洞悉到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现实生活中所潜在的四个具有不连续性的领域:

1)技术大爆炸所形成的新产业;
2)从国际经济到世界经济的变革;
3)在新的社会政治现实中,多元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哲学以及精神的多重挑战;
4)新的知识工作的普及。

对于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来说,这些变化中孕育着怎样的机会?

——顾远书评

1970年 Technology,Management,and Society

德鲁克的著作中,各类评论和杂文最能体现出他卓越的写作能力。本书是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essay集,收录了12篇论述技术与组织管理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文章,分析了技术的起源、技术对于组织任务的影响以及对塑造社会形态的影响。这些文章写于六十年代,但德鲁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则一直延续到新兴的信息技术时代,并在后来的著作中一再体现,而他对于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来提升组织效能和生产率的洞见直到今天仍深具启发意义。

——顾远书评

1971年 Men,Ideas,and Politics

本书同样是一本合集,收录了德鲁克在六十年代所撰写的30余篇论述社会、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essay。德鲁克检视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指出了大型复杂机构的出现对于个人观念与政治观念塑造的影响。同时,他还分析了日本式管理何以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政治和经济在美国形象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顾远书评
1973年《管理:使命、责任、实践》

一些学者对于德鲁克的诟病之一是他的学说欠缺严谨和体系,而这本书便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反驳。在经过了约30年的管理研究和咨询之后,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自己的管理思想体系,既探讨了管理工作本身,也研究了管理者的责任和技能。与很多的管理学著作不同,德鲁克并非从各单一职能的角度研究管理,而是将管理始终置于一种明确的目的性之下:管理是组织实现其功能的工具,组织通过管理创造绩效。也许德鲁克所写的前言的标题就是对管理的终极意义的最好表述,管理是“避免暴政的唯一选择”(The Alternative to Tyranny)。

——顾远书评
1976年《养老金革命》

德鲁克一贯反对用革命的方式推动社会变化,所以能够被他称作“革命”的一定是件意义非同凡响的大事。在德鲁克看来,通过养老金持股的方式,美国已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中国的情况与美国相去甚远,但机构投资人的出现会带给企业经营和整个社会怎样的影响却值得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们深思。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本书充分地展示了德鲁克所反复强调的从“人口统计变化”中找寻社会变化方向和创新机遇的观点。

——顾远书评
1976年《旁观者》

这是一本自传。德鲁克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最喜爱的一本。”相信很多读者会对这一评价心有戚戚。透过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大师是如何炼成的”,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世说新语”般的时代风情。

喜欢一个人的学说先从喜欢一个人开始。喜欢上德鲁克就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顾远书评
(注:1975年,在德鲁克已年近七旬之时,他开始在《华尔街日报》开设专栏,直到1995年。这二十年时间被德鲁克称作他一生中“生产力最旺盛的时期”。这段时期德鲁克发表在各类刊物上的文章被先后收录在以下五本合集之中。)
1980年《动荡时代的管理》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必须习惯“动荡”。从“不连续的时代”到“动荡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管理者要学会从变化中寻找机遇,要重新检视影响企业决策的默认前提,要能够发现趋势主动引领变化,要能够调整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来快速适应变化……从八十年代起管理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论述企业变革的著作,所谈论的正是这些德鲁克所反复强调的观点。

——顾远书评
1982年《变动中的管理界》

本书收录了40余篇德鲁克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内容涵盖各类社会经济政治话题,从中不难看出德鲁克视野之开阔和研究领域之宽广。虽然主题广泛,但德鲁克始终关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所面对的内外部重大“变革”与挑战,重新检视了在此背景之下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任务与绩效等问题。很多3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情形也正是中国管理者在今天所面对的真实处境。

——顾远书评

1986年《管理前沿》

如书名所示,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未来的趋势所展开。德鲁克向来不喜欢被称作“预言家”——尽管他的预言一再被证明是准确的,因为在德鲁克看来他所做的不过是留心“已经发生的未来”罢了。本书分为“经济、人、管理、组织”四个主题,其中对于“知识工作者”的强调在今天看来格外有启发意义。

——顾远书评
1992年《管理未来》

本书依旧分为“经济、人、管理、组织”四个主题——也是德鲁克终其一生所关注的领域,同时一如既往地密切关注现实,关注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中所蕴含的机遇。德鲁克提供的不仅仅是宏观的分析,很多时候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顾远书评
1995年《巨变时代的管理》

本书所收录的24篇专栏文章和访谈关注的仍然是变化——社会、经济、组织以及管理的变化,管理者可以也理应采取行动应对这些变化。这段时期,德鲁克已明确提出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对“知识经济”和“知识工作者”的分析也更加深入,同时还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的趋势和意义。本书中的很多文章正反映出了德鲁克在这些领域里的最新思考。

——顾远书评
1982年《最后的完美世界》

没错,这是一本小说。德鲁克曾说他翻遍了当时的大学课程简介,认为“短篇小说写作”和“诗歌鉴赏”是对培养管理者最有用的课程。这种看似惊人的观点来源于德鲁克对于管理本质的深刻理解。如果管理是“by the people”也是“for the people”的,那么理解“人”便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还有什么比那样两门课程更适合培养对于人性的理解?还有什么比亲自写一本小说更能体现一位管理思想者对于人性的洞察?

——顾远书评
1984年《行善的诱惑》

德鲁克一生写过两本小说,这是第二本。尽管写的是发生在一所大学里的故事,这本小说却大可以看做是一篇管理学案例,内容丰富,可以从多角度剖析。行善是一种本能的冲动,然而身为领导者需要在冲动之外冷静思考自己的所谓“善行”对组织使命和愿景的影响,思考领导者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和职责。薄薄的一册小书,却写出了林林总总的众生相,是人性的丰富使然,也是作者文笔精妙的表现。

——顾远书评
1984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自认为一生所写著作中唯有《成果管理》和本书是真正关于“工商管理”的。大师显然是自谦了。如果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理解为只与企业和工商管理有关,那就还没有真的读懂此书。在德鲁克的眼中,唯有通过不断地创新,社会才可以免于剧烈动荡,才可能在稳定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本书中,德鲁克将自己从50年代在纽约大学教授管理学时对于创新的思考直到后来30年间不断的研究和咨询实践成果加以沉淀,总结出了创新的七个来源、创新的四个战略以及创新的各项原则,从而使创新成为可教可学的东西。

在一个“动荡的”、“巨变的”时代,唯有主动变革持续创新的组织才可以生存。让我们在实践中来回答德鲁克的提问:未来的社会,“取而代之的会不会就是企业家的社会呢?”

——顾远书评
1989年《管理新现实》

什么是今天的“管理新现实”?一个“知识社会”的到来。这意味着知识取代了资本和人力成为推动组织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而很多的管理者却还在“依据过去的现实来做决策”。

很难定义这本书究竟应该归于哪个学科,但肯定不只是管理学。德鲁克就像一位智慧而又满怀关切的老人,再次用他宏阔的视野和渊博的知识,为我们剖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前世今生,一再地指出了那些“已经发生的未来”,让我们更加明前行的方向。

——顾远书评
1990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德鲁克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指出了“管理不仅是 ‘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器官”。本书是其管理思想在非营利领域的体现和实践。对于来自企业的读者来说,跳出企业而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重新思考德鲁克的思想,将会获得很多新鲜的启发,也更能加深对德鲁克思想的理解。事实上,在德鲁克看来,不论在使命对组织的激励作用上,还是从董事会所发挥的作用来看,企业都很有必要向非营利组织学习。

——顾远书评
1993年《生态愿景》

能够将40年间的31篇文章集结在同一个主题下出版,正体现了德鲁克一以贯之的治学领域和研究目的:关注人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德鲁克自认是一个'社会生态学家',关注的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环境——一个由人与各类组织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社会生态系统只有通过在“连续”与“变化”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而平衡之道正在于有效的“管理”和系统性的“创新”。

——顾远书评
1993年《后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德鲁克已在此前的多部著作中一再地强调了时代的变化和出现的挑战,但这一次德鲁克直接为变化的时代做出了性质上的总结:这是一个过渡的时代,未来的时代既不是资本主义的,也非社会主义的,而是一个知识的时代,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这个“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而非以往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正在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未来会怎样正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应对当下的时代挑战。

“我们可以希望,一百年后能够而且写出一本即使不是命名为《知识论》,也是与此命题相关的书,那将意味着我们已成功地跨过了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代)已经开始的过渡阶段。”

——顾远书评

1997年《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

日本和中国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国家,各自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时又处在相同的知识社会这一大时代背景之下,且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挑战。本书是一位管理大师与一位管理实践者之间的对话录,前者指出了挑战与应对方法,后者给出了实践中的应用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虽然书中的对话大多围绕着日本的情况展开,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本书既可看作是德鲁克有关“后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一次实例探讨,也会有助于理解中国今天的现实并思索未来应该选择的发展路径。

——顾远书评
1999年《21世纪的管理挑战》

这是一本关于“明天”的书。但它并不谈论“预言”和“未来”,它所谈论的是已经发生的并会塑造未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在世纪之交时才突然出现,而德鲁克特意选择在这个年份将它们总结是期望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这是一本关于“管理”的书。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社会生态学家”的德鲁克却只选择了“管理”加以讨论。因为管理是组织发挥功能的唯一手段,有效管理是社会在“连续”与“变化”之间寻求发展的唯一途径。未来不再有所谓“发展中”国家,而只存在“管理不善”的国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管理的新范式”。

这是一本关于“知识工作者”的书。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工作者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如何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则成为21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为此,组织需要重新思索“信息”的作用,而知识工作者也必须学会如何“自我管理”。

其实正如这本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所言,这是一本关于“社会的未来”的书。

——顾远书评
2001年《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

正当人们被《21世纪的管理挑战》所震动因而思索进而渴望读到更多之时,德鲁克从自己60年间众多的著作中挑选出了最具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篇章,集结成了这本《德鲁克精华》。用德鲁克自己的话来说,此书为读者提供了“具有连贯性又相当全面的管理学介绍以及我所从事的管理工作的概况,从而也回答了我被一次又一次问到的问题:哪本著作是最精华的著作?”

对于初次接触德鲁克的读者, 本书是一本快速进入大师思想世界的指南;对于已经对德鲁克有所了解的读者,则可以通过本书很方便地对大师的思想做出有效而系统的概览。

——顾远书评
2002年《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本书收录了德鲁克在1996-2001年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主要文章及所接受的采访,可以看做是对《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所述内容的深化和延展。德鲁克生前最后一次为我们展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高屋建瓴式的思维方式,指出了影响未来社会的三大趋势:年轻人口比重的下降、制造业地位的衰落以及信息革命的出现。德鲁克在文章中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数据,帮助我们在历史发展的坐标中更清晰地理解现实与未来。

——顾远书评
2002年《功能社会》

不知是否是因为意识到生命之火将熄,德鲁克晚年亲自从自己历年所写的著作中选出有关社会、社区和政治结构的文章编撰了这本《功能社会》自选集,最后一次地用著作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人们通过社区来获得身份,通过社会来实现功能;同时也再一次地强调了自己终身研究的终极目的:建立一个“尚可以接受的”、“自由而功能齐备的社会”。

——顾远书评
2004年《德鲁克日志》

这是大师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像一本日记一样,每天一页,从德鲁克思想中撷取的众多精华被用最简略的形式呈现给忙碌的管理者们。然而它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作一本“语录”(如同后来很多跟风出版的《XX日志》一样),每一篇后所附的行动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反思自我并将德鲁克的思想付诸实践。在这一点上,作为编撰者的Joseph A. Maciariello教授功不可没。“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句话大概是德鲁克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将《德鲁克日志》置于案头随手翻阅,认真思考,勇于实践,这或许正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方式。

——顾远书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