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又到一年供暖时】◆严冬
作者简介
-作品欣赏-
又到一年供暖时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变冷,时令进入初冬时节,不经意间用手一摸家中的暖气管道热了起来,又到一年供暖时。自实行集中供热以来,城区所有单位冬季用于取暖的锅炉一律全部关停,取而代之的集中供热既环保节能,又干净卫生,即使是三九严寒,室内却暖意融融,在感受着如春天般温暖的同时,我的思绪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过冬的情景。
儿时的冬天,似乎觉得格外寒冷,格外漫长,我们一帮小孩子身穿笨重的棉袄棉裤,头戴厚重的棉帽在冰天雪地里疯玩打闹,手脚冻的又红又肿,脸蛋被寒风吹的冰冷,遇到火堆,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被冻的象紫姜芽一样的小手在火苗上方烤一烤,在那寒冷的冬季,能有一堆火烤是一件多么幸福惬意的事情啊!记得在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到秋冬交替时节,上体育课时,老师总是带着我们排成长队去野外捡拾一些树木的枯枝和干草,每人捡拾一大抱,返回学校后整齐地堆放在教室的后墙角,等到滴水成冰的冬季来临,室外北风呼啸,雪花飘飘,这些堆在教室墙角的枯枝和干草就派上了用场,首先让几位个子高、力气大的同学把教室中间的课桌搬到一边,腾出一小片空地,再由几位同学负责从教室后墙角的干柴堆里抱来一大捆干柴放在空地上,一切准备就绪,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先用一些易燃的干草引燃枯枝使其充分燃烧起来,然后不断地往火堆里续加干柴,不一会儿功夫,整个教室都暖烘烘的,一张张幼稚的小脸被火烤得红通通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得以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课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一大堆枯枝干柴在寒冷的冬季成为我们驱寒取暖的法宝,是那个时代冬天不可缺少的供热原料。那时的乡下农村,每到冬天来临,家家户户堂屋里都备有一个泥制的火盆,一家人在烧火取暖的同时还用来烧水煮饭。村里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取暖用的是烧煤的炉子,周围的邻居经常去烧煤炉子的家里讨要一些热水或借用人家红彤彤的炉火把自家又冷又硬的煎饼烤热烤软后再拿回自己家里享用。
那个年代的冬天,用烤火的方式取暖御寒条件虽然清苦,但却充满着无限乐趣。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去生产队里的牛屋烤火听评书的情景。所谓“牛屋”就是生产队里用来存放和喂养耕牛的地方,共有好几间屋子,依稀还记得在牛屋里间的几个牛槽边上用绳子拴着十来头耕牛,在牛屋的外间存放着喂牛的饲料(菜籽饼之类的东西)和堆积如山的麦穰(小麦脱粒后被压扁的秸秆,是耕牛的主要食物来源)。一些村民为了节省家里的柴火,就早早地来到生产队里存放牛饲料和粮草的屋子点燃一堆麦穰烤火御寒,村里有个名叫“傻呆”的评书艺人应几个书迷的邀请经常来此说书,他说书的书目主要有《三国演义》、《岳飞传》、《隋唐演义》、《封神榜》、《水浒传》等等,说来也怪,此人相貌看似有些呆傻,但说起书来口齿伶俐思路清晰,没有一丁点的呆傻迹象,只见他用手一边敲打着怀里的玉鼓一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待一场评书结束后,现场所有听书的都要给说书人一点微薄的报酬用于补贴家用,一般每人凑几分钱,这样一天下来评书艺人就能得到少则几毛钱多则一二元钱的收入,别小看这曲曲几毛钱,放在现在不值钱,但在那个年代一个鸡蛋、一根油条(我们这里又称香果子)的价格是5分钱,一斤猪肉的价格也就在几毛钱左右,可以说评书人一天的收入在那个年代算的上是比较可观的,所以他说书的劲头十足,激情高涨,有时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也不停歇,一直持续到夜里十二点钟才曲终人散,有几个听书迷干脆就睡在牛屋的麦穰堆里等着第二天说书人的“且听下回分解”。那时的牛屋不仅是烤火取暖的地方,也是大家伙在一起啦呱聊天的好去处,尽管牛屋里间的牛粪臭哄哄的,再加上说书场里有人抽着旱烟管,气味薰人,但却其乐融融,快乐无限。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取暖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牛屋烤火取暖早已成为历史被尘封在记忆的深处,家家户户的火盆也早已不见踪迹,一些居民冬季取暖甚至不用燃煤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高效节能的环保炉具,燃料都是极易燃烧且产热量极高的木屑颗粒制品,空调、电暖器等高端取暖设备已成为一些年轻人冬日取暖的首选,城市集中供热更是给人一种虽在三九严寒但却温暖如春的体验,再也不畏惧寒冷的冬天,但小时候烤火取暖的往事仍却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却,从而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