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学之“杨朱学派”
(来源于网上)
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他本人是位隐士,有关他的生平及著作,目前已无法详知。
《庄子》载: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申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过。”老予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行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阳子居是魏国人,曾经入周太学进修,听说老子学问渊博,就“近水楼台先得月”,私拜老子为师。老子归隐后的一天,他骑牛行至梁国(今河南开封)郊外,正闭目养神之际,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子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师徒之间,不期而遇,自然十分激动。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子所乘青牛之前。
老子也非常高兴。他从青牛背上下来,扶起了自己的弟子,并欣然与阳子居结伴,向东往沛地前行。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子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子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而阳子居却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
老子对阳子居观察了一番后,仰天长叹说:“我原以为你是可以教诲的,现在看来,并不可教啊。”说完就走了。阳子居没有做声,只是默默跟着老子来到了旅舍,然后虔诚地向老师请教,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
老子叹道:“刚才我观察你的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子见弟子有悔改之意,语重心长地说:“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僮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
从此以后,阳子居一改高傲的态度和举止,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阳子居刚到旅舍时,由于他名气很大,旅舍的人都出来迎接他,店主人恭敬地给他安排坐席,店主的妻子拿着洗漱用具低头进奉,先坐在室内的人都站起来让坐,一个个都对他敬而远之。受老子的影响,阳子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变得平易近人,大家也慢慢开始接近他,不再拘束,甚至开始和他争席而坐。而这种改变,不仅让阳子居更受大家尊敬,而且在提升自身品行修养和学识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老子得知弟子的转变后非常高兴,称赞说:“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老子主张“身重物轻”,杨朱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观点,形成了“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据说,在战国时期,杨朱的影响力非常大,孟子在世时,曾说当时人们发表言论,不是拥护墨子,就是拥护杨朱,其思想可谓甚嚣尘上,与墨学并为显学。杨朱认为,必须“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从而“乐生”,以“存我为贵”。既不能“损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如此“天下治矣”。不能为贪羡“寿”、“名”、“位”、“货”所累,从而“全生”,使“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列子·杨朱篇》)。如何实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论篇》),这是杨朱学派的思想核心。
由于“为我”的观点和墨子的主张“兼爱”正好相反,杨朱的思想主张曾遭到过孟子的激烈批评。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连“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干的(《孟子·尽心上篇》),将杨朱描绘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其实是对杨朱“为我”、“贵己”本意的曲解。
此后有子华子和詹何两人便是杨朱思想的继承者,他们主张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的发生,尽其天年。认为生命比“爵为天子”、“富有天下”要宝贵(《吕氏春秋·重己篇》);“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吕氏春秋·贵生篇》),把个人利益看得重于国家利益。子华子主张使“六欲皆得其宜”,他认为使“六欲皆得其宜”的是“全生”,只有部分得其宜的是“虧生”,至于“死”,只是回复到未生以前的无知状态。如果六欲不能得其宜,受尽委屈和侮辱而活下去,这叫做“迫生”。人生在世界上,最好是“全生”,其次是“虧生”,再其次是“死”,“迫生”是不如“死”的(《吕氏春秋·贵生篇》引《子华子》)。詹何是主张“重生”而“轻利”的(《吕氏春秋·审为篇》)。他们并不是纵欲恣情的享乐派,而是想通过“全性保真”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吕氏春秋》的《重己》、《贵生》、《本性》、《情欲》、《尽数》等篇,当即采自子华子、詹何等人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