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正时空 风水祖师杨筠松救贫仙师传记

风水祖师杨筠松救贫仙师传记   原著:李魁斗  修正: 周钊正


李魁斗老师签名赠送【杨筠松】上下册638页,他花了几年时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二十省,追寻杨公仙师足迹,写成最详尽的杨筠松记实。

李魁斗老师还能游元辰宫与杨公仙师聊天,请教杨公仙师风水术数的法门,但杨公没回答他问的出生地。

此书请示杨曾仙师有七成准确,书内有杨筠松神授的风水秘法。正五行择日的能量是4级,天星择日的能量是5.5级,玄空大卦择日的能量是10级,奇门刻应择日的能量是12级。

据李魁斗老师考证:杨筠松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安乐乡水星村。

(如果杨筠松的父亲祖父都是当大官的,杨筠松的袓籍与出生地就不可能在农村?!杨筠松第51世袓是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可见中国人的编作套路深!名人效应,旅游炒作!)

杨筠松,纬益字叔茂,别号长茂,世称救贫先生。唐文宗大和八年裁次甲寅(公元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出生于陕西弘农(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安乐乡水星村)。杨筠松祖父杨绾复,在大唐官任司徒,父亲杨四官,任平浪大王。杨筠松母亲生有三子,大哥杨筠翌、二哥杨筠殡、杨筠松排行老三,唐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杨筠松一生喜研堪舆五术,深究天地异象,洞查阴阳事务,娶妻窦氏生有二子六孙,长子杨襄、次子杨弘信。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义军作乱攻克长安城,杨筠松遂弃官,携禁宫青囊经书南逃江西避难,后隐居于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大石下村,为人卜地造福百姓,收徒授业,一生以其造葬风水造福人群无数。唐哀帝天祐三年岁次丙寅(公元906年)九月十四日,杨筠松仙逝于于都县梅江韩信峡,埋身于今江西省于都县车溪乡河边村八仙下棋又名犀牛下海太极穴,享年73岁。

杨筠松一生的著作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十二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内外傅,都天宝照经。

假借杨筠松之名的书有:金玉涵、立锥赋、黑囊经、葬法三十六钤、五龙子经、书莢图、遍地钳、一粒粟、天机钳诀、救贫黄泉、疑龙十问、二十四砂葬法及穴法大全等。

广东信宜市新宝镇石垌村杨氏非杨公后代,是杨氏另一支脉,85世杨成林从南雄珠机巷入广东,89世杨腾宣到信宜务农,信宜杨氏都不是杨公后代。

杨筠松自幼敏聪慧,平日话语不多,个性稳重,喜爱沉思,少年时期即对于阴阳数术产生敏锐反应,尤其对于天文地理方面的事务特别感到兴趣,只是当时年记尚幼,因此尚未有机会接触,没有师父教导指点,只能埋首于四书五经学说里。

唐代订定的岁举科及制举科的特定科之中,中举秀才者即可以马上有官做,而其他的如明经、进士、俊士等常科在科中及第后则只是获得出身资格有了做官资格但并不一定立即有官做,是选得等待朝庭每年委托各州郡长的察访其原本出身行业,并再经吏部试判与书判的审核通过才得以授官。因此当杨筠松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850年)以十七岁年纪科中秀才再考核进士资格后,并未马上得到官位而是待官于家中有数年时间。

时唐朝的官职级别中,明制可分成文职与武职两大类,再以官衔的大小按官阶的级别封职。文官级别大类可分成九品十八等级,武官级别也同样分成九品十八等级。九品十八级中的每一品又分正一品与正从品两等,以此类推。又官职名称则分称为公、卿、宰相、丞相、中丞、丞宾郎、仆射(分左仆射与右仆射)、尚书、中书令、中书舍人、中书侍郎、侍郎、郎中、侍中,司郎、另外郎、卿、少卿、大理卿、大理司直、纳言、黄门监、令、知县、县令、长史、尹、卸史、侍卸史、卸史中丞、卸史大夫、监察卸史、都督、都援、散骑堂侍、辣大夫、补阅、拾遗、内侍、秘书、同平章事、行军元帅、节度使、中书门下平章事、练史及府付幸等八职之称谓。

唐代的行政管辖制度中,又将中央行政权分成有五省、九寺、五监。五省又分有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及秘书省与殿中省。其中尚书省是统辖行政的管理中枢报管六部2司。尚书令为尚书省的最高首长,其实权是掌握左右仆射及统领六部。而六部即分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又五省的中书省是掌理军国政令,接受皇帝旨意。通常皇帝旨意下达之后,是先由中书省议稿成文后,再送达门下省审核。而门下省则掌理皇帝圣旨下传,经中书省转下的文件政令,经再审核整里后才颁布施行。秘书省则是掌管天下经籍图书,及撰修所需碑志与祝祭文章疏文,和天文层法的编撰行使。殿中省则是掌理宫中之车驾服饰之一切皇帝御事,是一处专为皇帝服务其食衣住行的一处机构,杨筠松初任官位时只是在县衙里当一名小官,直到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871年)时,オ进入朝庭升任光绿大夫之位,而其职位则是编入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的其中一员,其阶级就有如现今之国家图书管里的一处科长级职务。因此任职于此职位的杨筠松,自此每天接触的都是保存于皇宫中之历朝典藏的一些国家重要典籍。尤其这些宝责的典籍当中包含有多种民问不得使用之风水地理秘缺,杨筠松自小对于阴阳数术即非常有兴趣,今天难得的不但可窥探埋藏于皇宫秘室的宝贵典藏况且可以自由的阅览,当然也就每日不断的进出书库寻其所需知识不在话下。

唐朝初年山西闻喜有一个叫丘延翰的人,年青时期即修有道术,并且学问亨通不但识天象且也明地理。丘延翰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年间)游历于大行山时,偶于一处山中石洞遇见一名自称白鹤仙师的道仙,白鹤仙师见丘延翰长得不但一付仙风道骨架势,而且谈吐颇为正派,考其心术也颇仁慈,因此将一部【九天玄女海角经】传接予丘延输。丘延翰回到家乡,即尊照白鹤仙师传授之法日夜研究探讨,并经数年的验证,终于通晓阴阳事务及透澈地学道理。后来为人扦葬,皆能如响威应,可说不但达如神准,并无有不吉,因此渐被世人所重视。有一次丘延翰为一孝子扦葬母坟,葬后因孝德感天,因此自然的便在坟墓处散发出一股瑞气所演化的祥光。有一日刚巧朝中太史,路经看见大为惊奇,认为此地出现天子气,因此于回朝后便奏明唐高宗说河东闻喜出现天子之气。只因古时的帝制时代,阴阳之术平民百姓是使用不得的,况且身为皇帝所最害怕的也是地位不保。因此当唐高宗闻奏后使马上调派兵马前往山西,将出现天子气的坟墓给断了龙脉,并将丘延翰给捉拿前往长安面见唐高宗欲治罪。当丘延翰被捉往长安城面见唐高宗后,为了免于罪刑便将白鹤仙师所授予的【九天玄女海角经】呈献给唐高宗。唐高宗因此授予丘延翰亚大夫之职,并将丘延翰留于宫中翰林院著书,丘延翰入宫后,即陆续将他半生所研究的九天玄女阴阳法,著作有《天机赋》一卷,《拨砂经》一卷,《铜函记》一卷,《五家通天局》一卷,《金镜图》一卷,《海角经》一卷,《唐蒙求》三卷”。后来当丘延输老死于宫中,并得到朝庭赐祀于三仙祠,以供世代供奉其荣名。

据传是最早出自邵子氏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而邵氏传李挺之,李挺之传穆修伯长,伯长传华山陈希夷。再追溯到古时的名师有:汉孔明、刘歆、陈希夷、邵子、康节、黄石公、张良、赤松子、郭璞、杨筠松、曾文迪、刘江东、廖禹、赖布衣、蒋大鸿、曾义山、刘伯温、曾连山、曾子南等,历代口授相传,是为三元地理的正宗。

杨筠松对于各类古代先贤所留存于皇家秘库的阴阳典籍俱有探究的兴趣,尤以东晋郭璞及唐初丘延所留之阴阳数术天文地理的各部宝典更常爱不释手,而日夜浸淫于书本中。因此于数年时间里对于地形地势及地脉原理,甚至天象的奥秘,亦是体会悟出深奥的道理出来。

唐懿宗十四年癸巳(873)七月,在位十四年但年方46岁的唐懿宗李漼病死于宫中,后来由其第五子李怀继位,更改国号为僖宗,唐僖宗即位后虽然对于朝务未尽其能力,但对于佛道之事却非常的重视,因此不但对于玄奘取自印度之经籍发扬光大,对于阴阳之学亦相当的重视。因此于来年874年即改封杨筠松为金紫光禄大夫并赐国师之职。此时的杨筠松其所得之官职,虽然只是一种有荣衔而无实职的官位,但正三品的奉禄却也不愁吃穿。因此杨筠松虽然名为国师名为职掌宫中地理事务,但实际是一名散官而不管事。

唐僖宗即位后朝政一向就都由宦官操纵着,而唐僖宗只是终日过着嬉游打猎的侈靡生活,久之对于朝政不只荒废也无能掌管。因此落得朝中事务停顿,导致身为国师的杨筠松,虽有满怀雄心的抱负,有意为唐朝尽点力气,但却只能每日留守于皇宫的内关无从施展满腹的雄心而时常抱憾。未久便发现自从唐传宗即位后,不但荒废了朝政且因宦官把政而造成国运快速衰落。百姓更因得不到平顺的日子过而苦不堪言,久之造成百姓怨声四起,终于引起盗匪作乱。

在唐乾符二年乙未(875年)时的春天,有一位名叫王仙芝的人便在长恒号召一些无法维生的农民揭竿起义。此时因为全国百姓皆处于苦难的生活当中,因此慢慢的造成各地盗贼横行,烧杀略夺的情况时有所闻。因此对于王仙芝的起义事件,很快的便召来各地百姓的响应,未久王仙芝便自称天补大将军。当年七月便声势快速扩大的王仙芝很快的便已攻克曹州、濮州等地。当年七月又有山东荷泽的黄巢由山东聚众揭竿起义。黄巢很快的也攻克江淮一带,并与王仙芝会合再转战长江一带,并南下浙江绍兴杭州一带。于乾符二年乙未(85年)时,王仙芝与黄巢的联合军队更又攻破洛阳,此时长安朝庭眼看黄巢大军已快攻入长安城虽然震惊但却也束手无策。

唐僖宗乾符四年丁酉(877)当年41岁的杨筠松,与同属司天监部门担任都监的廖三传,虽于朝中并没多少工作可忙碌,但近期听开黄巢势力渐有扩大之势,因此满朝文武百官早就人人自危,有些胆量较小的都早已辞官回乡避难,不敢继续留在长安城里。

来年的二月王仙芝在湖北被曾原裕所败最后战死,部将全归黄巢领导,此时黄巢虽然失去王仙芝相助,但仍自称冲天大将军,持续占领长安城附近领土。此段时间全国又到处有零星的起义军揭竿,虽都失败不成气候,但这对于原本就腐败的唐政,早已造成整个长安城人心惶惶渐有失序的场面。唐僖宗乾符六年己亥(879)六月,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黄巢便以百万义军名义向百姓发布文告,除了揭发唐朝的政积腐败事政外,更宣告将要进军长安,故震惊朝野、满朝百官顿时不但全失了秩序,而且纷纷各自逃命。

当年46岁的杨筠松,见此情况心知如再继续留于长安城惟恐性命不保,因此便利用其职务之便,将郭璞及丘延输等一些先贤所呈献藏于禁库中的数本阴阳数术书籍,抄录成书暗藏于怀中,便与担任都监的廖三传相伴逃出长安城。出城之后的杨筠松原想回乡华阴避难,但华阴距长安城不远,如果长安城不保那华阴岂能平安。想到此的杨筠松把心一横,干脆与廖三传相阶往南逃命而去。时年是唐乾符六年八月(879)杨筠松46岁,廖三传的父亲廖銮,原本就在武昌担任刺史之职,廖三传便邀杨筠松同往武昌,找其父亲廖銮。当两人一路辛苦来到武昌之时,发现武昌此时也不甚平静,因此三人商量,结果廖銮便也弃官同杨筠松往南继续逃命。一方面是南方蛮地目前尚无起义军造乱情况,另方面是江西的宁都是廖銮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如能南逃暂住于江西宁都,至少短时间或可避过黄巢之祸。况且目前朝政腐败奸宦当道,不如趁此机会回到祖地暂时歇息,待修身养息些时日再视情况另作打算。

商量既定的廖銮与廖三传父子及杨筠松三人,便起程一路兼程前往江西赶路。一路上虽时有盗贼出没,但也都能预先了解情况而免于遭难,在历经一段时日的颠坡路程之后,最后也平安的抵达江西宁都廖銮先祖曾经居住过的祖地黄陂村。半辈子都生活于北方至今日初至南方的杨筠松,一路走走停停间虽然心中难免担心安危,并且人生地不熟的因此前去之未知的命运难免时生不安。但当沿途显现于眼前之山景龙脉却给杨筠松带来惊叹连连。尤其当到达江西的赣南地区,便被赣南的风水胜境给深深吸引,而决心暂住。初次到连赣南等都的杨筠松,第一件事便是为廖銮父子卜选一处能够建盖宅舍的安居之处,数天时间杨筠松便为廖銮卜选一处逆水潮堂的风水宝地,而廖銮也很快的便找来工人,建盖好一栋屋舍居住。杨筠松自身一人便顺理成章的暂时借住于廖銮家,接受着廖銮的款待。

有处安稳的居住场所之后的杨筠松,除了平日的生活起居时间外,有空之时便出外四处寻龙踏脉,研究赣南地区的风水地理。廖三传也因在与杨筠松的这段相处日子里,深知杨筠松的堪舆功夫,因此便于生活稳定之后,拜杨筠松为师!

宁都有一个叫卢光稠的人,在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卢光稠因喜好武艺,而在一场武艺聚会中结识了廖爽,卢光稠在与廖爽的交谈中得知廖爽有一位族亲是廖銮。后来卢光稠联合其表兄潭全藩揭竿起义招兵买马,廖爽在卢光稠根下任一名参军,带兵操练。

近日卢光稠听闻廖爽谈起,同族廖銮自武昌弃官归隐宁都,便马上由廖爽引领前宁都黄陂村拜访廖銮,因而结识与廖銮同座的杨筠松。经过一番交谈之后,而让卢光对于杨筠松的不俗谈吐以及稳重的个性,与不凡的堪舆功夫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卢光稠留连于黄陂数日,邀请杨筠松同游于黄陂附近的山恋之后,更是认定杨筠松俱有风水地理之不凡的功力。

不久卢光稠便又前往黄陂拜访杨筠松,礼聘杨筠松前往宁都附近,堪查卢光稠各处的祖坟。杨筠松当然爽快答应并随着卢光稠前往各处祖境地堪察。经过一番细心堪察后,杨筠松发现除了卢光稠父亲卢卓的坟地位置较不利外,其它祖坟并无缺失,因此杨筠松便建议卢光稠,其余祖坟不需再做更动。在卢光稠的委托之下,杨筠松便将卢光稠父亲卢卓的骨骸迁移葬至八都球田岗坳塘,古名长岭里旗型山的旗尾穴内,坟墓坐酉向卯。杨筠松之所以将卢光稠父亲卢卓的骨骸葬入旗型山里,是因为卢光稠能领军作战是属于武职官责之命,因此取用旗型武贵之地理局势,并且择用玄空大卦速发官贵之日课进金安葬。

非常神奇的风水感应力量的是,就在卢卓骨骸安葬百日后,卢光稠便接获梁帝升迁节度使的圣旨。此事不但让卢光稠高兴万分,而且也对于杨筠松的堪舆功夫产生了更信任及崇敬。未久卢光稠母亲曾氏老夫人仙逝,卢光稠更是顺理礼聘杨筠松为他的母亲扦葬。接获卢光稠的委托,当然义不容辞的即刻动身,寻找适合卢光稠格发展的地理格局,给曾氏老夫人做为阴宅用地。历经数日的找寻后,杨筠松便将卢光稠母亲曾氏夫人卜葬于今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后山的龙马形穴。

卢光稠军中有一名参军曾文辿,是卢光稠母亲曾氏外家族亲。当曾文辿知悉因受杨筠松为其扦葬父坟百日便受灵应而高升节度使之事,甚感惊异! 便前往廖鉴家拜访杨筠松。曾文辿当与杨筠松见了面, 一见如故,因此便要求杨筠松收其为徒,事后回家邀同大哥曾文遄及三弟曾文迪也都同时拜入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與功夫。

历经数月的寻龙踏脉后,杨筠松便在于都县的曲洋乡小源村寻得适合曾文迪家族的定居之所。杨筠松除了在小源村为曾文迪一家卜得居住宅地及宗祠地点外,同时也将曾文迪所有祖先改葬在小源村的曾氏祠堂右后方处合葬为一穴,营建一座大型的家族大墓,此时杨筠松年纪48岁。(如果曾文遄、曾文辿、曾文迪三人是亲兄弟,哪这一座大型的家族大墓,就应三僚曾家的祖坟?江西宁都县黄陂镇是杨公风水真正发源地。)

在小源村居住不到一年的曾文迪,便因科中朝庭命官被奉派前往广东梅县,而带着妻儿离家前往广东梅县赴任去了。曾文辿也在跟随杨筠松到处寻龙踏脉之时,在兴国县梅窟镇三僚村发现了一处罗盘地的风水宝地。曾文辿原本就有意往风水地理方面深研发展,当发现这处罗盘地是能够世代扶荟地理名师的地理之后,便要求杨筠松在三僚村的村境内选一处国师地,让曾文辿一家在此定居,此时杨筠松年纪49岁。

唐中和四年甲辰(884)时,有一位来至吉安的年青人名叫张允,原本任职于卢光稠帐下从军,张允当时虽然只有25岁年纪但个性稳重做事勤劳又有条理,因此卢光稠时常将其带在身边替他做事。有一次张允跟随卢光稠到杨筠松住处,当张允看到杨筠松之不凡的堪舆功夫之后,便在征得卢光稠同意之下礼聘杨筠松为其卜选宅居之地。原来张允的祖居地在吉安,他是因为从军才从吉安跑到赣南来的,当张允来到赣州之后发现赣州风光明媚且物产丰富,居住条件确实远远胜过于吉安非常多。而且在近年数次跟随卢光稠进出杨筠松的家后,深深体会到风水地理之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怪不得自古一些较有成就的人,对于风水地理的事都相当的重视。因此近期便在思考往后定居于赣州的打算。如此而在征得卢光稠同意之下,便不惜花费巨资出面礼聘杨筠松为其在赣州城附近地区卜选一处风水条件较佳的地方,以便在此定居繁衍。

杨筠松看此年青人,虽然也才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纪,但看起来行事稳重话语又忠诚,命格虽然不是很高亦不属官贵之格,但颇有前途是属于农经人才,因此便满口答应,并于二三个月的时间便在距岭州城东南方数十公里路程处名叫番岭的地方寻得了一处山谷盆地。经过带领张允前往观看之后,张允认为确实是一处良好的农作开垦及居住繁衍的好处所,便二话不说马上离开卢光稠前往番岭开荒垦地盖屋定居,杨筠松并在张允的诚垦要求之下,又顺势的为张允在番岭的地方卜选了一处名为仙鹅穴的风水宝地并为张允营建一座生基墓,以便让张允在百年之后做为归身处。后来杨筠松更将族亲姪女杨氏介绍给张允为妻。

事隔没多久,廖銮的堂弟廖明,在得知此一消息,便也要求杨筠松为其卜选一处定居之所,以期能够扶荟子孙也能当个国师,杨松便为廖明卜居于:曾文辿宅居处的内侧,廖明迁居三僚村未久,廖明的长子廖禄对地理产生了兴趣,便也拜入杨筠松门下,同堂兄廖三传一起学习杨公地理。

此时杨筠松的名号,在绩南地区不但越来越响亮,而且其精确的堪舆功夫,能如期的应验时间及事项,在赣南地区更是取得众多民众百姓的信任,更因其为所有人扦葬皆能扶荫主家得运致富,而被百姓尊称为救贫先生。此时杨筠松的堪舆地位终于开始稳固,此时已52岁年纪。

与卢光稠相伴起义,据赣执政的谭全播,在探得杨筠松名气之后,便很自然的也礼聘杨筠松为其祖坟鉴定一番。随着谭全播前往各处的祖坟堪察后,发现谭全播的祖父谭胡的坟墓确实有些缺失,杨筠松便建议谭全播将其祖父改葬较为有利。谭全播听得杨筠松如此建议,马上礼聘杨筠松为其祖父寻找改葬地点。未久杨筠松便为谭全播祖父谭胡的骨骸边葬于葛坳乡澄江村的连狸吐舌穴里。

在宁都安福乡住有一位名叫刘川鲁的人,是唐德宗时官任金紫光禄大夫的刘宗臣的第六代孙,因其父亲刘祷官任虔州军事,而知悉卢光稠所信任的堪舆大师杨筠松的事迹。有一次的机会里,刘祷便借同次子刘川鲁前往黄陂杨筠松家拜访,当提起有意礼聘杨筠松前往鉴定其祖坟时,杨筠松当然满口答应,便动身跟随刘祷及刘川鲁父子前往山上鉴定刘氏各代祖坟。当杨筠松到达刘宗臣位于安福乡马迹村后山坟地之后,放眼一看,确实是一处风水实地。又来到刘祷父亲刘宣教坟墓一看,便开口向刘祷与刘川鲁父子说明,此坟共吸得八条龙脉之气,但可惜四势欠缺兜栏,因此可断定此坟下葬后必能生有八丁,只是此境地势共散分八爪,各自到八方揾食而去,导致八子定各自迁徒八方,并且少有往来。刘祷与刘川鲁父子一听,赞叹杨筠松的堪舆功夫果然名不虚传。因此于十数年后,当刘川鲁的长子刘江东オ十几岁的小小年纪时,刘川鲁便不惜捧着重金将对江东送至杨筠松处,拜入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舆术。

(杨氏的一百代世系,从周武王姬发孙原名姬杼,改名杨杼开始一世祖,至杨筠松为62世。)

唐昭宗光化三年庚申(900年),此时67岁的杨筠松,不但其风水地理的功夫已出神入化的功力,而且其堪與功夫的名气也已达顶峰。到达赣州至今二十年时间,虽然仍会思念着故乡,但却因为战乱而不敢回乡探亲,再说定居于黄陂村,如是第二故乡的感觉。至今也授徒十数位,且这二十年来为人扦做卜葬及规划布局阳宅地,可以扶荫主家无数。尤其能得到百姓的肯定,则是此生最大的安慰。近期卢光稠又派人来告知,要礼聘杨筠松为卢光稠寻找一处生基地,有意营建生基墓。因此杨筠松带着数位爱徒,到处寻找适合卢光稠命格的生基地。未久便在宁都县洛口镇厚田村龙坊社的村围里,为卢光稠寻得一处生基地,并为卢光稠营建了一座生基墓。

唐昭宗天复二年壬戌(902),高龄已69岁的杨筠松,近年来虽然已较少步出远门,但住在黄陂村的这二十几年来,其堪舆寻龙的足迹,蹈遍赣南及远至广东的东北部一带,以及东至福建西部,西至湖南的部份地区。因此近年来已渐渐的将其经年的历练所得阴阳术尽传于数位爱徒。如廖三传、廖禄舍堂兄弟及曾文遄、曾文辿、曾文迪三兄弟、及刘江东等皆是经常随侍在侧的爱徒。晚年的杨筠松闲时更常提笔著书,如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内外传、都天实照经等皆出自其所著。明代收录入永乐大典内,清代收录于四库全书内。

唐哀帝天佑三年丙寅(906)八月底,时高龄已73岁的杨筠松,在接受卢光称的礼聘,曾文辿及刘江东两位爱徒陪同前往赣州城。杨筠松因为近年来身体即有微恙,加上天气炎热及路程的劳累,且近日又感染风寒,导致回程在于都的半途中不幸病逝,时为九月廿四日戌时,只得适时就地下葬于临时卜点之犀牛下海的穴内。时年曾文辿53岁,刘江东23岁。杨筠松死后,来年四月唐朝便灭亡,后梁帝登基是五代的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