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项规则必须给娃早立好,在幼儿园才能“生存”得更好!

来源:妈咪OK(ID:mami-ok)

介绍:妈咪OK,港大教育学博士创办、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成员指导。关注0-6岁宝宝大脑科学、智商情商。

前几天在超市给OK买了瓶饮料,小家伙嘴馋,一出门就给喝上了。我突然想起这个饮料盖子打开瓶口还有一层塑膜,提醒它,那层塑膜别掉在地上,待会儿扔垃圾桶里。没想小家伙一阵迟疑,然后勉强“嗯”了一下。

我猜他是不是已经随手扔了,就说,“你看那边有垃圾桶,现在我们走过去扔了?”

OK转过身往回看。我假装不知道,“怎么了?”

他有点“尴尬”,指了指七八米开外,“我刚才扔在那里了。”

“那你去捡起来!”

刚好有人从旁边路过,都在看我们。小家伙耳朵都红了,但就是站在那,不肯动。婆婆抢先走了过去,要帮着捡起来!

“妈,你让他自己去!”我很坚决!

“那么多人看着,孩子也要面子的!他还小,回头跟他讲讲道理!”婆婆边说边回头跟OK说,“你下次记住了是不是?”

“比起刚才的‘偷偷乱扔’,现在捡一点都不丢脸!”在我的坚持下,OK走回去捡了起来……

也许在婆婆眼里他还小,但是在我看来,很多规则是必须早早让他明确、给他立下的,“有教养”是我对他的要求。现在没规矩未来不会被人喜欢,也绝不会成为优秀的人。大概两年多前,和我朋友一家一起外出旅游,孩子们在车里大喊大叫,我批评OK,朋友不但没有和我站在一个立场阻止他的孩子,还反过来说我太严厉,没必要这样!在教育观念上有差异,我和那位朋友疏远了,但前阵子她来找我说,孩子入园的这两年太痛苦了,她时常接到老师的“投诉”,孩子也不被其他小朋友所接受!

是的,一名曾在美国小学任职的老师分享过一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刚到美国学习幼儿教育时我脸上总是挂着大大的笑容,对每一个小朋友都态度温和;和他们说话时,也“唰”地蹲下来,力争和他们的视线齐平;此外,我还抓紧每一次机会和他们玩耍打闹,拉近关系。

谁知道,这些孩子非但不听我的话,还逐渐“蹬鼻子上脸”,对我提出的要求直接忽视。

不久,主班老师找我谈话,说我不能这么纵容孩子,很多“规矩”我都没有执行好,在该严肃的时候还笑容满面,弄得孩子没有界限感,这样对他的教学也很不利。

后来知道,在美国的学校,在开学之初的几周或者一两个月,会拿出大量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示范行为规则,甚至取消、推迟已经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临时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们讨论、反思一些不良的行为。

比如我在美国公立小学二年级实习时,班主任老师前几周完全没有上什么“正课”,但是,花了很多时间“立规矩”。例如,全班练习在楼道里怎么走,练到没有人东张西望、发出怪声;老师发出一个口号,每个人必须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安静地注视老师;学生起身离开座位时,练习如何又轻又稳地把椅子推回桌子下面。

分享内容来自@张丽倩 老师

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写道:“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界限就是规矩。

握不准哪些规则该定哪些不该定?

记住这6项!

请记住,在孩子3-6岁的行为发展阶段,“规则意识”是极为重要的一课。

规则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入园后在整个团队中的融入。

当老师发出指令统一收拾好玩具站队开始做游戏了,规则意识感弱的小朋友会拖拖拉拉地放不下手里的玩具,后果就是会被老师反复点名,不但影响他和其它小朋友的交往、合作,也会让孩子更加“破罐子破摔”。

但是到底哪些规则是一定要去执行的?哪些可以适度放松,没必要太苛刻,有时候这个尺度不好把握。和OK的老师交流,她也给到了我一些非常明确的说法,6方面的规则意识是共性、也是基础的,不用犹豫,在入园前就给娃妥妥立好!

1. 行为举止的规矩。

不能说脏话粗俗的话,行为不能暴力有攻击性,在行为举止上要做到讲道理,讲文明,懂礼貌,遇事要冷静理性而不冲动。(当然也包括上面一开始提到的像OK这样乱扔垃圾的行为等。)

这个说起来貌似有点空泛,但事实上每天都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比如孩子会说“我打你”、“我kao”,这样的语言无一不是从大人这里学来的!给孩子立规矩,首先要给自己立好行为标准。

2. 物品整理的规矩。

学会自己整理和摆放玩具和文具,每次玩完以后要自己收拾从哪里拿的东西就要放回到哪里去,保持活动环境的整洁。

这个规则其实完全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曾有一段时间OK在家里画完画总是摊得到处都是,等着我们收拾,后来在幼儿园老师发回的视频中发现,他完全可以用完一支彩笔插回去再取一支,打那次之后,我对OK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这个要求的关键点在于自己的坚持,只要有一次想着“算了算了,我帮他收拾”,这往后的规矩就会越发难做,很多时候我们是破坏规矩的罪魁祸首!

3. 先来后到的规矩。

对于公共的物品,谁先拿到,谁先玩,谁先用,后来者需要等待,不能插队不能抢夺。

孩子之间允许有一些打闹,但是对于公用设施的使用、公共场所的礼节,这些不要求孩子,迟早也是给自己找麻烦,太多的熊孩子到了公众场所犯了事,最后爸妈得去为自己娃惹的祸买单。

4. 互不干扰的规矩。

不能随便打断别人讲话,也不能随意打扰别人做事情,除非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被别人打扰了可以善意的提醒,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换位思考。

5. 自我服务的规矩。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除非是遇到了困难可以求助别人,并在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对待错误的规矩。

自己做错了事情一定要诚实面对,勇敢主动承认错误,而当别人对自己做了错事,你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向自己道歉,懂得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权益,并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错误。

OK妈说:

这6点乍一看都是大家熟知的,也理所当然认为这当然应该做到啊。

但是幼儿园做过统计,真正做好6点的孩子,可能1%都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记得,尽管现代教育里,越来越讲求尊重孩子、考虑他们的感受,但这些必要的规矩该有还是要有!

最后再多说几句,定规矩之前要和孩子说清楚,说得越具体越好,但讲的时候要用简单的词汇和简短的句子来表述。就比如关于整理玩具,咱们总是习惯说,“把玩具收拾好”,但事实上在娃小的时候,这样的指令是不够清晰的,我们最好说“请把所有的玩具放进你的玩具柜里”。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总是命令,可以有更好的技巧,让孩子们来配合,比如“我有一个好主意,把玩具收拾好咱们就一起下楼去玩怎么样?”孩子既感受到了被尊重,也更好地在适应规则!

规则意识的锻炼一定是一个反复教反复强调的过程,大家也别寄希望一次就能建立好哦~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