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德峰谈到“学渣”儿子: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与君共勉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为什么朋友圈里的晒娃狂魔,到孩子四年级后就很少再秀亲子日常?
对此,下面这个高光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孩子3岁,别人眼里的涂鸦,在老母亲看来,一笔一画都是创意。心想着娃儿以后一定能成为梵高、毕加索之类的大人物;
孩子6岁,第一次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家里人普天同庆,觉得这娃日后一定能考清华北大。却忘了,班里40个人,35个人都是满分;
孩子9岁,出口成章,英语流利,周围人都夸他将来肯定能出国留学,飞黄腾达;
......
一转眼,孩子12岁。成绩一般,字迹还很潦草,琴棋书画样样不通,父母不甘心,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
孩子15岁,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考试这么简单的题都能错,将来还不如爸妈有出息”
每一个不再晒娃的父母,必定都经历了“我家孩子将来一定是个天才”的幻想,到“我家孩子原来很普通”的破灭。
然而,世界的真相本来就是,能站在金字塔顶端,闪闪发光的人仅是少数。现实中,大部分孩子都无法按照父母的期望,成为“天才”、“大人物”,“学霸”,甚至考不上重点大学。
肯定有人会问,“那就让孩子破罐破摔?”
当然不是。聪慧,有远见的父母,他们会在看清现实、接纳平凡后,为子女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引导孩子在自己的赛道上肆意青春,陪着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美好未来。
一、允许孩子的偏差,让他选择自己的赛道
复旦大学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出生于1956年,江苏泰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恢复高考后,王德峰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并且一路从本科读到了博士。1990年毕业后,王德峰开始了复旦任教的教学生涯,直至今年6月18号退休。
国内唯一一个被允许上课抽烟,被誉为“哲学界的怪才”的王德峰,他在学术的道路上,登峰造极。然而,在家庭教育方面,这位授业有道的才子却经常束手无策。
从儿子出生起,王德峰便对他寄予厚望,期待将来能作出更大的成就。为了实现愿望,王德峰为儿子精心规划了一条成长道路:
小时候,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长大了,进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
在当时,复旦教职工的子女享有优惠政策,高考时他们只要分数超过一本线多少分,就能被复旦录取。王德峰认为,这对儿子来说肯定是轻而易举之事。高考成绩出来后,王德峰立马打给复旦的招生办,兴冲冲地询问儿子是否能进复旦。
出乎意料的是,对方说儿子的成绩,连上普通大学都有危险。多年的苦心培养,在谜底揭开的这一刻,却大失所望。深受打击的王德峰,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闷头兜风,直到第三圈时,王德峰才逐渐冷静下来,三天以后自己也开始反思:
“后来想想,发现自己也有很多没做到的地方。比如,我经常莫名其妙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儿子的头上。”
其实,儿子在初中时便提出不愿就读复旦附中,因为不喜欢复旦。儿子如愿去了杨浦高中,但王德峰对此并不在意,因为只要最后是复旦大学,他便心满意足。没曾想,正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执念,才让自己和孩子备受困扰。
2020年,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职业经理人,不再被迫学习的儿子,反倒奋笔疾书,最终考上了世界一流的院校,伦敦商学院。虽然王德峰也对儿子从事的这个工作感到遗憾,但是经历过那次高考后,王德峰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也如他所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没有哪位家长,可以把子女完美地框定在自己的预期里,而当孩子们偏离父母设定的轨道时,也绝非预示着死路一条。让父母幻想破灭,从来都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而选择哪个赛道,本该由主人自己决定。
二、承认孩子的平凡,让他赛出自己的精彩
育儿专家李玫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自己的女儿不是学霸,只是一个普通孩子。有次数学考试,满分120,女儿只得了15分。换成别的父母,很难不大发雷霆,可李玫瑾却云淡清风地对女儿说
“你数学不好,纯属是随了你爸的基因。”
李玫瑾对孩子能有这般容忍度,是因为她觉得:
孩子是普通人,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那以后,李玫瑾尝试挖掘女儿的其它特长。譬如,带女儿一起锻炼身体,没准将来能做导游;鼓励女儿学音乐,这样文化课方面的压力也能有所减少。女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喜好和优势,最终考入艺校,成为一名音乐老师。
即便父母认为孩子注定一生普通,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大人何不摆脱执念,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提供机会和物质基础,让他有条件将爱好和职业融为一体,陪着他在自己的跑道上,坚持追逐,静待花开。
三、接受孩子的命运,让他们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接受孩子未来可能不如自己,接受孩子平凡一生,但并未意味着父母就能撒手不管。曾看到过一位网友分享的故事:
“我和先生都是中科大,我们探讨过儿子,底线是读专科,实在不行还可以考虑去菲律宾当渔民。我能接受孩子学习不好,因为这事与智商有关。但不接受孩子不好好学,这与认知有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最初都对孩子满怀期望,内心的底线再不济也是“将来比自己学历高,生活比自己美满,顺意”。可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现实却总对我们打脸,让我们从期望的高山,跌落至失望的深谷。
在面对一个资质平庸,甚至不如自己的孩子时,称职的父母不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而活的权利,而是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边,用陪伴和爱,培养那些足以让孩子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和美好品德。
结语:
“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每个小生命的降临,都背负着父母沉重的期待与幻想。然而,家庭教育,实则是一个毁梦重造的过程。当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时,父母何不学会释然,学会看到子女的优点,引导他们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