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中为什么会有身份显赫的人

在明清两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军中,有一群身份地位算是上流的一群人,他们要么是地方豪绅,要么就是久居故地的名流,要么是富甲一方的地主土财。按理说,在古代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们不应该随着流民一起背井离乡举家迁徙。

具有历史记载,这一群人之所以这么降低身份与迁徙大军一起离开,主要原因还是无利不起早,想到新的地方谋取更高的身份地位权利财富,主要表现为冒籍为跨地域假冒户籍报考。

冒籍为跨地域假冒户籍报考,主要是文教发达、竞争力大的区域考生冒籍到文教落后、竞争力小的区域应试,这是由各层次功名数额的分配引起的。进士、举人、生员的录取名额分配是全国一盘棋,考虑到人口、赋税、教育、区域平衡等综合因素,进士名额是发包给几个省的。当然,政府不可能将江苏省与广西省归为一个发包单元,这样广西举人可能难以中进士。

各省的举人名额叫“举额”,各府州县官学的生员名额叫“学额”。跨区域冒籍考试以浙江和江苏士子居多,为提高命中率,他们冒籍到顺天、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参加童试和乡试。如浙江慈溪人姚廷清的族人在贵州做官,便帮他冒籍贵阳捐了监生,道光元年(1821)他在贵州中举,次年中进士。举额分配要照顾到文化落后的省区,学额还要顾及相对落后的府县,因而一省内的童试也有冒籍别府县的现象,如福建大陆区域的不少童生冒籍台湾府参加童试,清末实业家张謇参加童试也是在江苏省内冒籍的。

张謇所在的海门厅人多学额少,他听从老师的安排,改名换姓到如皋参加童试。省内冒籍到别府县参加童试,也可能和居住地相近、家庭和亲戚关系等因素有关。比如一个家庭兄弟众多,都想入学,就可能到临近州县去考试。也有些人是为了利用各府县考试的时间差,多争取几次考试的机会。

冒籍到四川、甘肃、山西参加童试乡试的比较多。冒籍顺天参加童试、乡试的情况更突出,因为“首善”地区名额较多,尤其是以浙江士子冒籍大兴、宛平的居多。有些冒籍现象是移民流动因素造成的,如湖广填四川、客家迁两广等。清朝规定,入籍当地二十年且有田地房产为凭证,方可报考入籍地。这客观上使移民子弟容易在技术上“冒籍”,因为他们不可能在本籍考试,所以容易造成土客争学额的现象。

此外,还有民籍冒商籍、卫籍、旗籍的情况。商籍是造盐专业户,乡试中另编“卤”字号录取其子弟,命中率高于一般民籍;卫籍是清前期的制度,是继承明代卫所制度的带有军事特征的编制;旗籍是驻防八旗,这些籍属中式率较高。再有就是贱籍冒充良籍。清朝规定,娼妓、演员、依附性人口、官员保镖等为贱籍,不可科考为官。但他们假冒“良民”参加科举,就可进入主流社会。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实际上就是冒良籍入童试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