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圣”徐霞客:我走遍大半个中国,却从未走出她的心
山明水秀 音乐: 陈子崔 - 明净清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祖国河山壮美非凡,这个十一黄金周,你出去旅游了吗?
在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奇人,一生不求功名,从小立志用双脚丈量祖国河山,探寻长江之源。他还用一部游记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
他的游记被赞为“明末社会百科全书”,在旅游学、地理学、文学、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个人就是被后世尊为“游圣”的徐霞客。今天诗词君就来为大家讲一讲这位奇人以及这本奇书背后的故事。
明代万历年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的一所宅院里。
一位妇人正在对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训话。
“宏祖啊!好男儿是不是应当志在四方,要有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气魄?!”
“是!”青年答道。
“那好,为娘再问你,身为大丈夫,是否当为了各种原因成为笼中之鸡,厩中之马呢?!”
“娘,我······”
妇人打断了他的话,接着说道:“知子莫如娘,我知道你一直有出游九州的大志向,想去你就收拾收拾放心去吧!
我在家不愁吃喝的,你不用担心我。我自己也一直想见见世面,你就当代我体验好了!”
他感动得声音发颤“谢母亲理解支持!”
这个青年正是徐家的少爷徐宏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徐霞客”(别号)。
谁也不曾料想,一代“游圣”,即将诞生。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慈母手中线,游子头上冠
徐霞客出生于书香世家,他却无心靠读书求取功名,从小最爱的书是《山海经》、《水经注》。
父亲倒也开明,不考就不考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上古就有大禹等先贤建功业于山水之间。谁说行万里路,成一家之言,不是正道呢!
有了父亲的支持,徐霞客开始在山水之间放飞。
一天天长大的他,很快就不再满足于在周边登山涉水了。世界那么大,他决心去看看。
1604年,他17岁。父亲意外离世,留下母子俩。
他悲伤地度过了三年守孝期,却不再忍心抛下母亲独自出门寻梦了。
母亲王孺人,性格爽朗开明,一向有着一股超脱时代的心境。
为了鼓励孩子不放弃梦想,母亲发了硬话。
徐霞客的内心重新充满了能量。
他在家关了一整天,列了一个行程计划单。为了让母亲安心,他主动估算好了行程所需时间,预计好了回家的日子。
太湖夕照
1607年,徐霞客从家乡胜水桥出发,开始第一次远游,浏览了惠山“天下第二泉”、听松坊和寄畅园,并泛舟太湖,登眺东、西洞庭山。
长亭送别,风有些微凉。
“儿啊,为娘有件礼物要送给你。”
徐母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顶精致的冠帽,又温柔地笑着给徐霞客亲手戴上,顺手帮他理了理被风吹凌乱的头发,就像小时候那样。
“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太着急赶路,晚点回也没事的,家里不用你担心!”
徐霞客仿佛看到了油灯下,母亲正亲手一针一线地,连夜为他缝制远游冠的情景。难怪母亲眼睛里有点血丝。
“慈母手中线,游子头上冠,
临行三叮嘱,勿恐迟迟归。”
徐霞客深深地向母亲鞠了一躬,留下了一个充满期待又有些不舍的背影。
风中,母亲伫立了很久,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化作了一颗清泪。
回到家里,母亲却努力调整情绪,让自己忙碌起来,不再把时间花在思念上。
她要织更多的布,更好的布。她清楚,只有这样,她才能给儿子更多实际的帮助。
徐母织的布柔如蝉翼,被称为徐家布,在市场上能卖到丝绢一样的价格。她种的豆子也长势颇好。
可是依然有人指指点点:哎呀,还书香世家呢,难道不晓得“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吗?真是养了个不务正业还不懂得孝顺和礼数的娃!
智慧的父母善于用“望远镜”去看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只晓得用一个“放大镜”看孩子的现在。无疑,徐霞客的起步离不开母亲的大格局。
雁荡山风景
刻苦写游记,分享与她听
徐霞客步履不停,少则数日,多则两三月,但是他也遵守承诺,每次都如期而归。
徐母不仅从物质上给儿子提供给了保障,更是从精神上欣赏、并支持着自己儿子的爱好和志向。
每次徐霞客一回家,她都会带着媳妇、孙子围坐一起,让徐霞客把一路的见闻讲给她听。一家子都以此为乐。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一天, 徐霞客风尘仆仆地回到家,神秘地拿出一包东西敬献给母亲。
“这回又是哪里采得的仙果呀?”
“这回绝对惊喜,您打开看看就知道了。”徐霞客笑道。
王夫人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裹,竟然是厚厚的一沓笔记。
“游天台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 ·····
母亲一字一句地读到“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
妙啊妙啊!果然是读过万卷书的人,经你妙笔一写,我就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徐霞客拿出了说书人的姿态,为母亲继续读下去。
其实当时的游历并非如今的闲散旅游,没有人负责景区开发,亦交通不便。偏偏徐霞客还不喜走大道,要迂回探险。
雪后黄山
风餐露宿都算是小事,时不时还会遭遇毒蛇猛兽,荆棘绝壁、强盗土匪·····一个春季去黄山竟然还遇到了大雪封山,但是即使用铁仗凿冰的方式他也没放弃攀登。
每每讲到令他“舌挢(jiǎo)汗骇”的地方,母亲是又惊又心疼又兴奋,边听边为他“煮蒲烹茗”。
“我的儿真是了不起啊!”母亲和家人们的认可让他看到了一个有胆识有成就的自己,这让他蓄积了更多前进的动力。
因此,即使白天爬山涉水,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可是晚上再累,徐霞客也会坚持写游记。
每每想到母亲和家人们沉浸在自己所写游记中的样子,他就又有了动力。
古代没有中性笔,笔墨纸砚用起来,功夫要做全套。
一次在洞穴里,就着微弱的火把光,好不容易写了一半又不小心沾了水,字都晕开了,他心疼地扼腕长叹,只能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写的游记因为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双优,一时间很多文化人也都向他靠拢,和他结为了挚友,支持着他继续前行。
可惜在1617年妻子许氏病亡,留下幼子徐屺与母亲相伴。
为了不让徐霞客有后顾之忧,母亲又多了一项工作,就是用心地帮助徐霞客教养儿子。
现代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有回应,就有了光”。一直以来,徐霞客的母亲一直都在反馈他对于儿子的认可支持,而这都化作了徐霞客克服困难的动力。
她教会我们,当父母的,要善于给子女的成长注入更多的亮光。
80岁同游,你要一路向前
天启四年(1624年),徐霞客的母亲已有80高龄了。对于出游,徐霞客有了一丝迟疑。
一日,母亲把徐霞客叫过去:
“我虽然年岁已高,但是饭量还很好,身体也很结实。我想去附近的地方玩一玩,你愿意陪我去吗?”
徐霞客听了很是吃惊,但是欣然答应。
他们一起来到了宜兴(今江苏宜兴宜城)游览著名的善卷洞和张公洞。
一路上说说笑笑,母亲拄着拐杖,快步走上前。
“看,我身子硬朗着,你们都比不过我!”
徐霞客看着母亲白发苍苍又费尽全力健步如飞的背影,他的眼眶湿润了。
他知道,这是母亲在用行动鼓励他永远不要放弃当初的志向。
80寿辰的第二年,徐母便离开了人世。
悲伤如海浪扑打着他,他感觉自己的生活仿佛失去了一盏明灯。
想到这些年,他都疏于关照家庭,对此他心里有了一丝彷徨。
一个午夜梦回,他梦到了母亲。
“儿啊,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人生有所得必然也会有所失,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任何时候,你都别忘了初心啊!”
为母亲守孝期满,他再次出发。
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年届五十,他想到自己的母亲一直说想去岷山看看,去看看长江的源头,于是开启了他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游历。
西南远征,徐家的财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他因为游记写得精彩,名声已经传开,于是地方政府给他发放了“马牌”,让他可以免费享受到明朝的驿站体系,算是对他的一大支持。
《禹贡》有记载“岷江导江”,长期以来大家都相信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徐霞客“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不迷信古籍,最终勘察出金沙江才是正源。
三江源保护区
他还考察了100多个石灰岩地貌,比欧洲人早100多年。
在云南,当他拖着已经患有脚疾的病体爬上可以眺望金沙江的山顶时,他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大门。
后人说:“霞客之奇,孺人成之。”,他一辈子走了九方,有八方功归母亲。
徐霞客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伟大的著作,也看到了背后伟大的母亲。
“一只雄鹰只有张开翅膀,才能拥有美丽辽阔的天空。”
徐霞客的母亲能抛开传统“养儿为防老”的观念,鼓励孩子勇敢去飞翔,去历练,这份达观令人佩服;
徐霞客的母亲,能看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并笃定地支持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闯出一片天,这份睿智令人感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她的远见和格局亦让人肃然起敬。
徐霞客一生踏遍万水千山,但是他一直都有母亲的爱支持着。
这让我想起了汪国真的一句诗: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
却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灵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