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智商越低的人,反应速度却越快?心理学:这3个原因造成的
“快”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通讯靠5G,出行有高铁,各大电商物流平台从次日达到半日达,就连吃饭都有自热火锅、自热米饭,一壶开水就浇出一桌大餐。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越发认为速度说明一切,也越发抵触等待和延迟。
一切好像都被按下了快进键,就像短视频平台默认的规则一样,15秒内抓不住受众的注意力,就会被无情划走;视频超过5分钟,就没人愿意看。这种求快的思维也体现在对他人的判断上,不再是“从前车马慢”“路遥知马力”,而是节省时间,“听其言,观其行”也只取一半。
于是,很多人就产生了一种片面的误解,认为反应速度与智商成正比,反应速度快就代表这个人聪明,智商高的人一定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智商越低的人,反应速度越慢。
乍一看似乎挺有道理,可是国外某机构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的日常反应习惯监测,比对智商测试得分,结果表明事实正好相反,应该是智商越高的人,反应越慢,而智商越低的人,反应越快。
那么为什么智商越低的人,往往反应越快,而智商越高的人做出反应越慢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这3个原因造成的。
1.“下意识”VS“深度思考”
智商低的人习惯的反应方式是“下意识”的反应,而智商越高的人习惯于“深度思考”。“下意识”的反应速度快,而“深度思考”要想得透彻、想得深刻,反应自然慢一些。
“下意识”的反应方式就像是一条直线,不等同于潜意识,它更接近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即信息输出模式不经过大脑,而是直接通过脊髓,以神经的形式传递给相应器官。所以,回答快、接话快、行动快的人不一定才思敏捷,很有可能就是俗话说的“说话做事不过脑子”。
偏偏这种“不过脑子”就做反应的人基数很大,社会对他们也足够宽容。哪怕捅了娄子,得罪了人,办砸了事儿,就是“快人快语,无心之举”,且捅娄子是概率事件,所以很多时候他们能够蒙混过关。一次两次甚至多次蒙混过关后,他们就会把下意识做反应当作是省时省力又展示自己的方式——快者愈快,同时也向外界传达一种信息,越快愈好。
智商越高的人越习惯“深度思考”,就好比围绕着问题画了一个很大的圈,不断强化思考的深度,逐渐逼近问题的本质。深度思考,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走一步看三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问者的意图、问题解决的思路、多种解决方法每种的利弊,后期影响和收益等,都要先考虑清楚再有所回应。
比如围棋,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竞技,可谓是智商的终极考验。越是高规格的赛事,对弈时长就越长,因为要留足思考的时间。比如近代著名的对局,日本第三期本因坊战的决胜之局,卫冕冠军桥本宇太郎和挑战者岩本薰足足下了六天六夜。虽然总共就下了三百多手,但是每一手落子都需要长久的思考。
在常人看来,俩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半天才走一步棋,算得上反应速度很慢。可是事实上,这正是段位最高、智力最超群的棋手。换做是一段二段的初级者,一盘棋通常半小时就结束了。反应得慢,恰恰表明了在思考,在通盘考虑,在“前走三,后走四”。
所以筹划布局做决策,往往不是越快越好。尤其是高层领导者,在吊诡复杂的局势下做决策,不但需要考虑自己,还需要考虑市场、行业、下属、受众,甚至对于未来的发展要以十年、百年为单位来筹谋。这种情况下,慎之有慎,智商再高的人也不会“不过脑子”快速做出反应,所以反应快、回应早的,不见得是聪明人。
2.“耍小聪明”VS“大智若愚”
智商越低的人,眼界往往越浅,只顾眼前。对于他们而言,反应速度快也是一种耍小聪明的体现——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深究、去思考。表现如何,就是如何;快人一步就是胜利;就算不全面、不到位,还有后面的人可以补充。
而且耍小聪明的人往往特别爱自我表现,这在高校的翻转课堂中也很容易体现出来。一旦有学生来主讲、剖析问题,平时接话快,自认为反应速度快的学生,倾向于根据所得到的一部分信息进行判断,因此得到的结论通常比较片面。而他们也比较轻易得到满足,甚至还会“抖机灵”来显摆。
注重思考和钻研的学生,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准备,查阅资料,提炼观点,因为高智商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对于他们而言,未知才是常态,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规律会更加地怀疑和审慎。就像数学家芝诺所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真正大智若愚的聪明人,注重的不是反应的速度,而是不露锋芒地随波不逐流,不为获得浮夸的赞美,而追求一种境界。反应快与慢,他们根本不在乎。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写了一本书叫作《钝感力》,主张迟钝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现代人不需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不用那么快得到结果,更有创造力的在于过程。
高智商的人普遍拥有更强的“钝感力”,就是因为他们相较于眼前的利益,有更高的格局和追求。虽然没有那么敏感又快速地反应,但是他们能沉下去钻研,能放长远思考。看似比常人“慢半拍”,实则是因为他们大智若愚,意志坚定地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所以从结果看,“聪明不快,快者不聪,争时不争,不争是争”。
3.“底层思维”VS“情感隔离”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情感隔离”,这是人类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就像一个保护壳,把人从纷乱复杂的感觉中保护起来。
这个保护壳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有了情感隔离机制的人,能够专注于研究的领域,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受外界干扰。坏处在于,因为他们把思维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方,同时也会选择性隔绝很多次要信息,导致很多人误以为他们“冷漠”“迟钝”“反射弧过长”。
大侦探福尔摩斯也是这样,在《血字的研究》中,华生总结福尔摩斯“文学知识无,哲学知识无······”华生发现,涉及哪几个方面的知识或者新闻,福尔摩斯就表现得漠不关心,甚至一无所知。华生忍不住发了问,因为他觉得福尔摩斯这个顶级聪明的人应该是全能的,福尔摩斯回答得言简意赅,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内容,“没有用,所以就算知道了也要忘掉”,以便腾出来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领域上。
智商低的人,往往不具备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他们的思维没有这么高级,反而更容易被认为是“热心”而且“反应迅速”。他们就像一个注重效率的“裁缝”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吸引,既不加以甄别和筛选,也不深入思考,他们信奉“拿来主义”,东拼西凑,浅尝辄止。在这种底层思维的影响下,反应速度快也是情理之中。
智商是天生的,但是思维逻辑是可以改变的。其实不用刻意追求反应速度的快与慢。人活一生,不是为了披星戴月地赶路,没有必要一昧求快,一昧求眼前之利。找准自己的目标和节奏,哪怕走走停停,探究和追寻很多人看来是无趣的过程,亦能带来更加出彩、更加有味的岁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