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柴胡汤——荨麻疹,红斑狼疮
31气郁发热——刘渡舟医案
陈某,女.36岁。1993年6月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因高热,全身不适,眼睑皮疹,下肢肌肉剧痛无力,某医院诊为“急性皮肌炎”收入住院,经治疗肌肉疼痛基本痊愈。但出院后,每日低烧不止,体温在37--38 C之间波动,胸胁满闷,心烦,夜寐不安,身体虚羸,频频外感。舌边尖红,苔白,脉弦。证属少阳气郁发热之证,治当疏肝解郁,本“火郁达之”之义。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生姜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当归15克,白芍15克。
共服七剂,热退身爽,诸症亦安。
按语;本案断为“气郁发热”,其辨证眼目有二:一是胸胁满闷,心烦不寐,此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不疏之象;二是舌边尖红,脉弦。低热不退又为肝胆之郁热不得宣畅之所致。治疗这种发热,既不能滋阴壮水以制阳光,也不能苦寒直折以泻壮火,唯宗《内经》“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旨,以疏达发散郁火为法,投小柴胡汤治疗,本方为治气郁发热之代表方剂,因久病之后,发热不止,必伤阴血,故加当归、白芍以养血滋阴兼柔肝气。《临证验案精选》
论:本案是典型的穿着马甲的外感病。西医没解表理论,不知解表,则每日低烧不止。
32荨麻疹——董正平医案
(标题)被荨麻疹纠缠多年的男孩。
今天傍晚,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董老师您好,我是滨医某某教研室L老师的爱人。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想找您看个病。”我感到有些诧异,我到滨医工作时间尚短,并不认识L老师。所以问道:“您是怎么知道我的啊?”对方说:“我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中知道你的。”我更纳闷了。
随着对方的讲述,我才了解到大概的情况:几天前,她曾与几位朋友聚餐,其中一位朋友的孩子患病,去年经我治疗一段时间后大有改善。这位朋友就极力向她推荐我。
她的话让我回想起了那位长期被荨麻疹折磨的男孩,这位初中生才刚刚14岁,然而其荨麻疹病史却长达9年。患者从5岁起患有荨麻疹,之后,每年国庆节前后则发,每次发作则持续数月。经熟人推荐,患者由父母陪同前来求治。
首诊:此次发作已持续5个月,皮疹呈云片状,此起彼伏,自觉皮肤痒、热,身上有汗,不恶风寒。大便日2-3次,成形,畅,尿黄。口不干不苦,不恶心。纳、眠可。舌胖略暗,苔薄白满布。患者形体肥胖。寸脉浮大,关弦甚。B超:重度脂肪肝。体重190斤。
处方(小柴胡汤加姜皮):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8g,党参8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生姜皮一撮。
患者服药6副后,症略减。因为课时较紧,不能前来我周三的门诊。
之后,每周末另择他医诊治。
4个月后,再次前来求治。自述服药甚多,均无确效,期间还两次出现剧烈腹痛,到医院输液才得缓解。这回下定决心每周三上午请假,特地找我治疗。
二诊:前天感冒,荨麻疹又加剧,伴咳嗽,痰多质黏,恶热不恶寒。尿黄,便溏。舌尖红,苔薄黄略腻。右脉寸浮数,关尺弦数。近日尿酸590umol/L。
处方:生麻黄8g,连翘15g,杏仁8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甘草6g,柴胡15g,黄芩8g,姜半夏8g,党参8g,生姜3片,大枣4枚。
共服药9副,感冒咳嗽愈,荨麻疹退,未再复发。脉较前缓和甚多,舌音,苔薄白。自述服前方后,身体较为轻快,较爱活动。小便仍黄。大便日2-3次,略溏。
随后,以前方加减调治月余,停药后,保持良好,偶有小范围复发,服药则效。《经方浅悟》
论:荨麻疹的病理,就看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病理就可以。见少阳经证者,合方小柴胡就行。是柴胡桂枝的病理,少阳病,而太阳未解。
本案是小柴胡合麻黄连翘小豆汤。要是有桂枝、白芍(或加黄芪)这个麻疹就能彻底治好,也不会小范围的反复。小柴胡加减,发热者加桂枝,是解表寒之义。而桂枝汤之白芍者,是行血之义。再加点黄芪,行一身营卫之气,就不会有小范围复发。
麻疹属于表病,经阳之郁,而脉弦数者,弦为少阳之郁,而数为太阳经热不泄。此也是三阳合病,没加葛根解阳明之经,也未用桂枝解太阳之寒,以泄营郁之热,白芍行营血以疏肝,久病可加黄芪,行表之营卫之气。与闫云科老师的医案相比较,高低立判。其结果也是,偶小范围复发。
33瘾疹——王乐平医案
孟某,女,67岁,2016年3月25日初诊。泛发性荨麻疹1周,疹红、痒甚,口苦,胃部时有不适,喜凉饮,舌暗红苔薄,脉弦滑。中医诊断:瘾疹(肝经郁热)。西医诊断:荨麻疹。治则:清肝泄热,发表散风。处方:
柴胡12g,黄芩10g,制半夏10g,党参6g,丹参12g,干姜6g,连翘15g,生石膏30g(先煎),荆芥10g,防风10g,茵陈15g,4剂,水煎服,日1剂。
3月29日二诊:药后未再起疹。上方加生山楂10g05剂,水煎服,日1剂。《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本案我会用小柴胡合大青龙,二经同治,取太阳的麻桂与石膏,还可以加葛根,取阳明经的经气之郁,三经同治。经阳外解,则内合里阴,阴阳合则病愈。本案瘾疹,是经阳外感,营血郁热之外蒸,解表则已,不是湿热,用不到所谓的清肝泄热。
34红斑狼疮——聂惠民医案
钱某,女,39岁,1974年5月初诊。患者因红斑狼疮病而住院治疗,诊为狼疮性肝炎。治疗中合并胸腔积液,以右侧胸腔积液为主,积液甚时达二三肋间,则行穿刺,抽出积液,每次约300ml,然时过不久,积液复生,反复穿刺,效果不显,故患者要求中医诊治。证见:胸闷气短,胁下胀痛,身有低热,呈往来而作,咳嗽有痰,小便短少,下肢轻度浮肿,喜呕纳差,形体较瘦,面色暗黄,苔薄白,脉沉弦细,证属肝郁脾虚,水液停聚。治以疏肝健脾,转枢利水为主。处方宗小柴胡汤加味:柴胡9g,黄芩12g,潞党参15g,姜半夏9g,茯苓12g,猪苓12g,泽泻9g,车前子12g,泽兰叶9g,生甘草5g,红枣10g。水煎温服,进药一周,闷胀减轻,尿量增加。
二诊:前方加黄芪15g,白术10g,继服十余剂。而后 线片复查,胸腔积液消失,继续巩固治疗。《经方验案评析》
论:红斑狼疮,就是外感病,营血之热,热蒸皮毛也。表不解,则肺气不降,气不化津,所以积液复生。肺气不降,所以胸闷气短。少阳经行两胁,经气不降,则胁下胀痛。正是胁下胀痛,才被西医定义为“肝炎。肺主治节,表病肺逆,肺气不降,则上生水,水气不化,则下浮肿。本案用的小柴胡汤,加猪苓汤利水。不如小柴胡汤,加麻黄泄肺气。本案主证为狼疮,狼疮者,皮毛之病也,小柴胡者,少阳之经病也。此病皆在经也。所以加麻黄发表泄肺,比加猪苓利水更有效果。(如本案是水气病者,则以水气提纲,腰以上者发汗,腰以下者利小便。如是水气病,有下肢浮肿,则用猪苓汤,就没有不妥。)
35面斑低热(红斑狼疮)——黄煌医案
患者,女,22岁。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面部蝶状红斑,脱发,光过敏,蛋白尿,当时予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蛋白尿得以控制,但发热伴面部红斑症状仍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外出游玩,过度劳累后,再次出现发热伴面部红斑,刻下症见低热,面部蝶形红斑,伴瘙痒,无破溃,唇红,发枯黄,月经量偏少,周期正常,小便正常,大便两日一行,纳差,睡眠一般,脉滑,舌红苔腻。自诉平素易感冒,常感乏力,畏寒。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荆芥20g,防风20g,干姜10g,大枣20g,15剂。
二诊时患者无发热,面部红斑明显消退,无口腔溃疡,饮食睡眠可,小便正常,月经量仍少,周期正常,但仍有疲乏感,畏寒,近期未感冒。原方白芍加为40g。
三诊患者病情平稳,面部红斑不显,近期无发热,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月经量较前增多,周期正常。自诉最近感冒次数较服药以前减少,畏寒及疲乏感好转。原方白芍加至60g续服。患者服中药1个月病情明显好转后,遂将方中白芍逐渐加量至60g,因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此药更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稳定狼疮病情、减轻西药毒副反应有较大作用,唯一副反应是易引起腹泻,故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应加大白芍用量。
黄煌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于调养而致机体亏虚之状。继而外感风湿热毒,风湿热毒内蕴致体内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最终致使发病。临床上,黄氏从体质辨证入手,运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简称柴归汤)及其加味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显著。《经方治痹》
论:本案面斑,脉滑,低热,可以判定,是经阳外感病。滑为阳脉,无阴之翕聚,外感之滑,也为数之义。面斑,就是面赤之象。滑为阳浮,太阳表闭之浮,经阳不泄之滑。此可以理解为三阳合病。小柴胡加葛根麻桂汤。
研究:脱发理论
本条医案,用小柴胡汤,又有一个脱发症。看完这个医案,我好像知道,为什么有的女性,明明很健康,没有任何的不适,却被脱发这个事困扰,头发已经很稀疏了,很如果再脱,就要秃掉,这对女生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此原来就阴阳不和证,相火上逆,头上阳盛之地,变为阳蒸,则发根焦枯而脱落。
我以前有一女同事,肤白人美,却头发稀疏,人早就害怕了,再脱就秃头了,可就是没办法,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就是无用。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有两种来源,一就是外感,导致少阳经郁不解,相火上逆;二就是月经不调,导致的阴阳不和,阳火上蒸,此二类型还都是小柴胡汤证,降少阳经气,泻相火以降逆,火降不蒸,则不焦枯。这种证用小柴胡时,可以适当减少中气药。还是以柴胡,黄芩,半夏为主。相火收藏,则不上逆而蒸泄,头上不热,则不脱发。很久之前,我一老乡,也是这种情况,当时告诉他用八味地黄丸,现在看来是不对的。
阳火不降,头上蒸泄而汗出,则发根失养而脱落。这理论是根据桂枝龙牡汤提纲,发落主症来论的。看看《四圣》须发理论: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手三阳之上者,皆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发也,少阳之经,其荣眉也,太阳之经,其荣须也。足三阳之上者,也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发也,少阳之经,其荣须也,太阳之经,其荣眉也。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
36上半身出汗——夏仲方
某男,四十多岁。病人一踏进诊室,倏然颜面涨得通红,满头大汗如珠,边拭边诉:要求医治的就是现在正表现的出汗病。不仅头面如此,上身衬衫亦湿透了,在吃饭、讲话、工作紧张时就暴发出来。所异者,下半身毫无汗出,反觉皮肤干燥难过。在夜眠或白天休息时,均不出汗。
患此症已经十有余年。胃口好,二便正常。中医辨证:望其身材不高大而肌肉相当结实;听其语声,不怯弱;察其舌,尖部红,左侧有一点暗青色,舌苔薄白;诊其脉,两手均弦如张弓。拟小柴胡汤全方治之。处方:柴胡6g,黄芩3g,太子参9g,半夏9g,炒甘草3g,生姜2片,红枣5枚。服7帖,异常紧张的精神状态转为安静,颜面不若以往的发热,汗出亦减少。连服月余,诸症悉除(《皕一选方治验实录》)《经方100首》
论:上半身出汗,阳火不降,上蒸而外泄。弦为木象,此是胆木上逆,相火不降。此也是上热下寒。小柴胡汤,温中降逆,苦降火逆。脉弦如张弓,此肯定有下寒,只不显而已。观附子大黄汤医案,上热下寒,下寒逼其上热,阳火不降,汗出而外泄。本案,夜眠与白天休息时不出汗,紧张时出汗,两手脉弦,属胆木不降的上热下寒。“紧张”就是胆木不降的惊的表现。
37小儿心痹案——任存霞医案
王某,女,9岁,2004年5月9日初诊。半月前感冒后自觉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西医检测:心肌酶异常。ECG示:窦性心率;心肌缺血。中医诊断:心痹(感受邪热之毒,心脉瘀阻)。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治则:疏肝理气,活血通脉。处方:柴胡9g,黄芩5g,半夏5g,桂枝5g,党参9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日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好转。继服1个月,ECG恢复正常。
按语: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胆气疏泄正常则水火气机可以自由升降,“上焦如雾,中焦如返,下焦如渎”功能发挥,方能取得效果。少阳具有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的作用。先哲曾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明显,其发病及论治均有异于成人,但也有一定规律。小儿疾病的论治宜重少阳。刘弼臣就极力倡导和推动“少阳学说”为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并用其阐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首选方,亦是应用范围较广的方剂。方中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共为主药。柴胡《本经》云:“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黄芩《滇南本草》载:“上行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除六经实火实热。”半夏、生姜辅助主药健胃止呕;党参补气,扶正祛邪;炙甘草、大枣健脾和胃,使小儿脾胃得以固护。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痹”范畴,多由热毒之邪侵及心脉、气滞血瘀、心脉瘀阻所致。治疗有别于成人,应以调理心气兼以祛邪为主。小柴胡汤是理气解郁祛邪之剂,加川芎、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寓理血于行气之中,为治疗小儿心血瘀阻之心痹病的理想方剂。(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任存霞医案)《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本案的重点,是在半月前“感冒后”,后面的心悸,胸闷,胸痛,就都好理解了,这都是少阳柴胡汤证。一感冒就心悸,这个心悸,考虑到胃燥,少阳二十四,胃不和则烦而悸。胸闷是少阳病上逆,经气结滞,胸膈壅塞,肺气不降。心前区隐痛,就是痞结之义,经气结滞,壅塞不通,所以见隐痛。
《伤寒杂病论》序: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本案“半月前感冒后”即是见病知源。所以很多医案,只要是感冒后引的病,我都会把“感冒”这两字标注重点,因为这两字,就是见病知源。另一点是有的医生的医案中,把这个感冒给忽略掉,这就有点外行了。
38小儿咳喘——任存霞医案
乔某,女,5岁,2007年12月19日初诊。发病1月余,咳嗽喘促,喉中痰鸣音,呼吸中有笛音,右肺上野听诊有水泡音,白细胞12 x 109,中性67%,淋巴30%,x光胸透右肺上野可见片状阴影,西医诊为病毒性肺炎,经抗病毒、抗菌治疗无效,来中医求诊。舌白滑,脉象滑,不发热。中医诊断:咳喘(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气机上逆)。西医诊断:病毒性肺炎。治则:辛温宣肺,和胃化痰。处方: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0g,桔梗15g,荆芥10g,紫苏15g,薄荷15g,牛蒡子15g,川贝母10g,甘草10g.6剂,水煎,分两次服。
12月27日二诊:药后咳嗽大减,痰鸣音亦减。继用上方治疗而愈。《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正常的肺炎,都表实而卫热内陷,用大青龙,麻杏石甘汤,越婢汤都可以。因为这几方都有重要的两药,就是麻黄与石膏,发表寒泄卫热,此肺炎就好了。而本案用小柴胡汤,是另外的一种方法。虽然治愈,但医案写的不妥。即然中医诊断为风寒犯肺,为何没有解表之药,反以柴胡为主方。气机上逆的主因,就是肺闭而失敛。此病全在发表泄肺,次在少阳经病。
39小儿周期性高热——王付医案
李某某,女,8岁半,学生,2003年7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在3年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39℃),自此,每月22日左右出现高热,一般持续4天即自行消退,屡经检查,血常规及做细菌培养等均未发现异常,曾多次住院治疗,均未能达到远期治疗效果。
刻诊:早上高热明显,神疲乏力,言语不多,咽干,两目血络偏赤,舌质红、苔薄略黄,脉略弦细。中医辨证:少阳胆热气郁证。治疗原则:清热调气,清解少阳。治疗方剂: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2 g,黄芩5 g,清半夏6g,党参9 g,炙甘草5g,大枣6枚,生姜5g,鳖甲10g,知母9g,生地黄12 g,牡丹皮6g。6剂,水煎煮,第1次煎煮50分钟,第2次煎煮30分钟,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其母代诉,于当月22日左右未再出现发热,要求继续服药,又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未再高热,之后,复以前方治疗1个月,未见高热,周期性高热痊愈。《王付经方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