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老兵
孙振兴
我们知青点分管农业生产的副连长王长发是参加过打鬼子、解放战争的解放军102师老兵,人精瘦精瘦,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不足一百三,平时不善言笑,开口说话也不洪亮,张开口就见一颗明晃晃的假牙,训人时声音嘶哑,脖子上青筋暴起。有人恨他,也有人骂他。但是他以身作则,干起农活来,动作敏捷、干劲十足,众人都说他是个拼命三郎,大家又不得不敬重他,佩服他。冬天最大量的工作是兴修水利挖沟。王连长每天起得很早,天刚亮,一手拿把人字尺,一手提着大锹,就下地丈量作记号,给各排、各班分工去了。等我们吃完早饭出工时,在地头会和他迎面而遇,听他简要的布置任务。然后他回营地吃早饭,早饭后又出现在工地上,手里还是那把与他寸步不离的大锹。
王连长的大锹与众不同,木柄非常光滑,握手的部位甚至留下了凹陷,坚硬的钢铁部分也已经磨去了一截,整把大锹就显得比我们使用的大锹来得短小、轻巧一些。但是钢刃依然锋利锃亮。可见这把大锹已经有些年头了。王连长提着大锹在工地上巡视,看到哪里不合规范的就指出,看见哪里人手不够,他就顶上去。他挖锹动作麻利,甩出去的泥土又远又准,铲出来的斜坡整齐划一,看他挖土根本看不出他已经是比我们的年龄大一倍的人。抢收抢种的季节劳力紧张,一个人恨不得当两人用。农场那时候为了节省成本,康拜因(苏制大型联合收割机)不下地收割水稻,停放在打谷场上,只利用它的脱粒功能。
水稻由人工用镰刀割倒,在地里晾晒几天后,靠近打谷场田块的水稻由知青用扁担挑运到打谷场上,知青们一担能够挑一二百斤。远离打谷场的地块,用牛车或者拖拉机拖运到打谷场上。由于水稻田比较潮湿、松软,通常采用履带式机车拖运,后面挂载用树棍制作的雪橇似的爬犁。爬犁有十平方米大小,可以堆三米多高,一车能够装运几亩地的水稻。通常由二名知青在爬犁上堆放稻捆,四、五名知青在稻田里收集、搬运稻捆,用铁叉把稻捆装运到爬犁上。在爬犁上堆放稻捆也有技巧,必须把稻捆顺序堆放,先外而内,层层压紧压平,逐层收缩,这样可以装得多、装得好,途中不会因为颠簸而倾覆。刚开始,我们没有经验,光想着多装快运,虽然装了很多,但是没有压紧压平,结果在地头拐弯时,在土路上一颠簸,爬犁倾覆。几个人都被压在沟渠里,好在初冬季节沟渠里没有水,我所处的位置在爬犁前部,被压在沟渠缺口处一个死角,压在身体上的稻捆不算多,努力爬出来。赶紧招呼打谷场上的知青,合力把稻捆移开,救出其他几个压在稻捆里的知青,总算有惊无险,只是需要重新装车,多忙活了一个多小时。被王连长训了一通,后来他带我们示范装了二车,手把手的教我们。过后我们装的车再没有出现过倾覆的事故。
连着好几年,王连长一直安排我带的知青班跟着他抢收抢种,在打谷场上脱粒、翻晒、扬场,进仓。一笆斗粮食有七、八十斤重,王连长两腿岔开,把笆斗提在手里,在胯下荡两下,借助惯性,把笆斗稳稳当当的送到肩上。不久男知青个个都能这样扛笆斗了。在搬运、翻晒粮食的间隙,短暂休息的时候,我们会要求他讲讲过去的战斗故事。他说有一次打仗,主力部队担任主攻,他们的部队负责在苏北的一条河堤上阻击敌人的增援。我军利用河堤修筑工事,向老百姓借门板、树棍搭盖掩体。他们班找不到门板,就借了一副老乡闲置的棺材,搭盖在掩体上,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泥土。战斗打响后,敌人的炮火猛烈轰击,许多用树棍、门板搭建掩体的都坍塌了,我军战士官兵伤亡很大。他们班的掩体经受住了考验。
1952年,102师奔赴黄海之滨屯垦戍边,一把大锹、两张芦席艰苦创业,创建了江苏省第一家国营农场。战士们斗志昂扬,开展了开荒劳动竞赛,但是老王矢口未提他的表现。后来听别的老军工说:王连长当兵前是镇上的小伙计,当兵后人小只能安排作勤务兵,有一次为了侦察鬼子的据点,见他像小孩子,又熟悉镇上地形,就让他去侦察,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立功后当了首长的警卫员,学了几手本领,会双手打枪。建国后部队集体转业创办淮海农场时,王长发开荒时是劳动模范,为此荣立二等功;也有人说他不爱吃猪肉,特别是从来不吃肥肉。集体转业后,老军工们年岁不小了,到了找老婆的时候。他个子矮、相貌平平,找不到老婆。后来好不容易在老家找了个带到农场。他老婆到了淮海农场一看,那时候的农场还不如他们老家,赌气回了老家,从此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老王就成为光棍。工作忙的时候,连吃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好在农场的一些邻居、好心人会主动帮他缝缝补补,送些吃的,日久生情难免传出一些绯闻。
有一年春天,我们探亲回农场不久,与老王在打谷场翻晒稻种,休息时围坐在一起聊天,不由自主地又聊起了吃的话题。无意中提到了江南的美食八宝饭,老王随口说 :“八宝饭好吃,加了猪油、白糖更好吃!”。知青们平时喜欢互相打趣开玩笑,我们与老王多年在一起劳动,虽然他比较严厉,有时候劳动定额近乎苛刻。但是他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和我们一样干活流汗,我们都非常敬重他,也比较讲得来。一听说他不爱吃猪肉,于是有知青就开口打赌:“王连长你喜欢吃八宝饭,现在给你一斤糯米、半斤猪油、半斤白糖,做成八宝饭,你能不能吃下去?”老王慨然应允:“能!”。知青暐东、振兴、卓平等人分别拿出从江南带来的糯米、猪油、白糖,在煤油炉上煮熟。待到热气腾腾的八宝饭送到老王手里,他从容不迫的把糯米饭和猪油、白糖搅拌均匀,当即狼吞虎咽地一扫而光,让知青们看得瞠目结舌。老王擦擦油乎乎的嘴,大吼一声:“赶紧干活,争取把稻种全部抢收入库。”
作者简介:孙振兴 男,江苏无锡人,知青、高级会计师。1952年1月出生,1969年赴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十年。1979年返城后业余自学十几年,完成大中专课程,曾选派中国人民大学进修,长期从事商贸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爱好文学写作,已在省、市、全国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2015年出版25万字个人文集《金秋的落叶》;2017年组织编写约40万字的淮海农场知青上山下乡纪念文集《梦萦淮海》;2019年、2020年撰写的文章入编《永远的知青》《记忆的森林》;1993年被选任中国医药会计学会理事;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理事、《无锡知青》杂志编委。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粟 蒋 刘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