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闽南风情三题/贺彦豪

蟳埔的渔歌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新诗,曾经做“诗人梦”,并且写过一首《蟳埔渔歌》:湖,像唱片银光荡漾,/船,似唱针踏着碧波……/清晨,撒一路渔网,/暮归,收一串欢乐。/风,领晿。/浪,伴奏。/追风逐浪的浔埔女呵,/捞起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紧攥网纲的手,/谱出一曲侨乡的渔歌。随着岁月更迭,那一抹动人的蟳埔风情就这样悄然地走进了我的视线。

这是福建闽南一个千年古村,三面临海,背依鹧鸪山。早在明代此地叫“前埔”,这里盛产蟳(螃蟹),因故改称蟳埔。有史以来,村民以海为场,讨海为生,经济以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蟳埔的“海蛎”、“红膏母蟳”远近闻名。因为蟳埔是离大海很近的一个渔村,这儿的男人都是靠下海捕鱼为生,所以,蟳埔的渔歌是带腥味的。

海水已经退潮了,只剩一望无际的湛蓝,晚风把一波又一波奔腾的浪花都吟唱成一首渔歌。夕阳西下,暮归的渔船满载而归,一字儿排开降下了风帆,靠近村子的岸边渐渐热闹起来了。一些不同腔调的叫喊声、唱价声、喇叭声、欢笑声都涌到这里来了,喧嚣的声浪盖过海水拍打礁石的水声。天气晴朗,天空没有一朵云彩,暖暖的阳光照耀着桅杆上的风帆。透过车窗,我眺望渔村的景色,瞧:男人们赤裸着胸膛抬起沉重的鱼筐走下船,女人们光着脚丫挑着担子走过来,湿漉漉的路上,留下无数交错重叠的脚印,这是过去与现在的时光交错的印记。我在时光的记忆中,终于找到昔日“我梦中的情人”,想像着“蟳埔女”的故事。

不知不觉,就在这蓝蓝泉州湾畔,蟳埔的古村落一下子映入眼帘。哦,现在这里崛起的小洋楼林立,店铺鳞次栉比,已然是一个日益繁华起来的村庄。走进村子,虽然看不见传统闽南民居的红砖翘檐,但这里的古民居“蚵壳厝”,仿佛在诉说着百年村史。一个蟳埔老伯告诉我,这里的蚝壳不是当地的,是从南洋载回来。当年走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一路劈波斩浪,漂洋过海……返航的时候,因为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所以,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上船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废物利用,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就盖起了“蚝宅”。我站在“蚵壳厝”边拍照,心潮澎湃,让人还未见到海,就已经嗅到了海的气息。如果不是几株小草从墙缝中顽强地伸展出来,在微风中摇曳,给沧桑的老房子平添了几分生机和灵动。因为一个“家”的存在,我知道了什么叫做乡愁。谁说蟳埔不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呢。

徜徉蟳埔,在一座古大厝旁边,我看到一棵百年古榕傲立,树干粗壮,虬枝扭曲,盘根错节,虽历经数百年狂风暴雨的摧残,见证着逝去的岁月;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仍有枯木逢春犹再发之势,催人奋进呵。是的,一棵古树,往往就是我们牵挂在心灵深处的故乡。一座村庄,因为有了这一棵古树;就有了村庄的根,就有了村庄的魂;也就有了祖祖辈辈本分做人,恪守正道,谨遵家风古训;所以,“蟳埔女”的美名不胫而走,盛誉传千里。

其时,蟳埔只是离城里不远的一个小渔村,蟳埔女是勤劳勇敢的。儿时,我看到的“鹧鸪姨”们都是盘头插花髻,身着大裾衫、阔脚裤,耳戴丁香坠,腰别红色塑料小钱包,果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闽南渔家女装饰。后来,人称“蟳埔女”。有人说过,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古城醒来早,天刚蒙蒙亮了,“蟳埔女”就挑着担子一路“咯吱咯吱”直响到城里《赶市》:

一担担春天的色彩,

釆自乡村的责任田;

一筐筐跳动的鱼虾,

挑自蔚蓝的港湾……

赶早市的蟳埔女,

迎着晨露追着憧憬;

久违的叫卖声,

回荡在十里长街,

大裾衫着上宽筒裤,

让人留下渔村的遐想;

那繁花似锦的圆髻上,

总掩不住诱人的芬芳……

如今,我年过花甲,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件件是大事。每天清晨,城里农贸市场里更是留下这些蟳埔女忙碌的身影,满满地一担又一担活的鱼、活的虾、活的蟹、活的鳖、活的红膏蟳,还有未开的蚵蛎,这时候摆放得井然有序,新鲜的海产品霎时被五花六绿的人围上来,那一声又一声的讨价还价,粗犷地在市廛的喧嚷声中久久盘桓。这时候城市的早晨还是夏日的那个闽南的早晨,尽管岁月改变了容颜,但生活依然在继续;年轻的蟳埔女早已走出了往日简单而平凡的生活,她们的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从头顶到脚底全散发着热气……依然不断地创造着生活、丰富着日子。

蟳埔的渔歌,唱不尽红红火火的蟳埔,唱不尽热热闹闹的蟳埔,也唱不尽幸幸福福生活。采访中,听说“80”后黄丽泳带领一群爱跳广场舞的蟳埔阿姨,组成了一支“鹧鸪姨”民俗舞蹈队。她们自编自导自演,把舞蹈艺术与现代蟳埔女生活情趣、乐趣,溶入优美的舞姿。跳吧,大海的波浪,妙曼的舞步,展示和传承蟳埔文化;唱吧,跳动的音符,劳动的歌声,已成为蟳埔女热爱生活的符号。于是,她们一次一次舞动着蟳埔文化的渔家风情,从小渔村一直跳到泉州电视台春晚舞台。一个《蟳埔风情》民间舞,堪比闻名的闽南《拍胸舞》一样夺人眼球。于是,众多的掌声为咱们的蟳埔女响起来。当然,蟳埔女——最美的倩影,甚至成了来自全国各地摄影家创作采风,镜头下的一道风景。“是啊!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蟳埔,知道蟳埔女,这是我们的荣幸和骄傲。”黄丽泳如是说。

在蟳埔古村,除了黄丽泳的“鹧鸪姨”民俗舞蹈队,还有一家蟳埔传统服饰文化馆。走进偌大的古厝,这儿排列着不同年龄、不同色彩的蟳埔女服饰,那些喜欢蟳埔女服饰的游客,随时可以把自己打扮成“蟳埔女”再拍照留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时候我看见在镜子前化妆的“蟳埔女”细细端量自己,从头饰到服饰,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之后,却发现与以往的自己有所不同;看懵所有人!新“蟳埔女”于抬头与低头之间,仿佛向我投来尴尬的笑。于是,我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名句。

阳光、大海、沙滩……黄丽泳和她的“鹧鸪姨”民俗舞蹈队姐妹们正在文创基地排练。她们踏浪而来,迈着轻盈的舞步,摇摆柔软的腰肢,随着大海的旋律;尽情地跳起来,唱起来,在这个美丽春日,拥抱美好新生活。我看见又一代蟳埔女忙碌的身影,活跃在生活舞台上,新时代的起航之歌已经响起;蟳埔的渔歌在耳畔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让人沉醉。

走出蟳埔古村落,远处是滔滔不绝的晋江水,在休渔期间,蟳埔渔人码头停泊着一片片风帆,成为又一道新风景;眼前却是一条黑色沥青路,通往市区有好多条的公交车,速度与激情,把城市和渔村连接起来。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我看到今日的蟳埔女驾驶着“大众”车奔跑在新时代起跑线上。

惠女水库的美在哪里

初夏的一天,我和耀文、进兴文友相邀到惠女水库一游,这里距泉州市区仅20多公里,不远不近,坐k2路公交车到马甲站再自己转车也不过个把钟头。一路上,我就纳闷:水库不是风景,除了发电、蓄水灌溉功能之外,没有迷人的景色。去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呢?说的也是噢,于是,一路和风,一路美景,我都不在话下,都无心浏览,很快就到了惠女水库。

其实,我们是冲着当年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讴歌惠女水库,赞美惠女精神。那澎湃的现代诗潮,那撼人心魄的诱惑,那美丽的诗情画意,却是出自一个22岁年轻大学生之手。在水库的惠女石雕像后,我看到花岗岩的石碑上镌刻着《惠女水库放歌》描红的诗行:

水来了!水来了!

这欢腾而来的幸福水呵,

迎着红光喷薄的朝阳,

闪着光辉四射的金波,

飞过重山穿峡谷,

唱起豪迈的战歌:

我来自惠女水库,

我是划时代的长河!

…………

读着读着,激动﹑喜悦涌上心头。这是作家庄东贤老师用饱蘸青春的热血,以激情洋溢的讴歌,写下的诗行:

你雷霆万钧的社会主义之水呵,

将冲净我故乡贫穷的痕迹,

当我想起我“番薯县”的故乡,

将一年两季飘散稻米的芳香;

当我想起我故乡的“秃头山”,

将重获生命披新绿,

我呵,怎能捺得住满怀的激情,

我怎能不为你放歌一曲!

…………

50几年前,这首长诗就刊登在《福建日报》上,曾经轰动八闽大地。听说他当年虽未能前往实地采访,但从亲人们的叙述中——他知道:惠安被称为“地瓜县”,“三天没雨闹旱灾,一场大雨水成灾。”这里的黄土地贫瘠干旱,没有水,只能种地瓜。所以,人们一日三餐吃的是地瓜粥、番薯干,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当年在那样困苦的物质条件下,她的姐姐和兄嫂们都是自带干粮,靠着人挑肩扛一块石一车土的“愚公移山”;用一把汗两手茧的磨炼,硬是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造了出来。对比之下,他被惠女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精神深深地感动。顿时,他的灵感勃发,诗思奔涌而出,诗潮澎湃,于是,一口气写下了一百多行诗句,洋洋洒洒,真是摇人心旌。他热情讴歌惠女精神,让人想起当年惠女水库热火朝天的每一个场景——

1958年,是3万名惠安女用汗水用坚韧的柔情筑起了这座惠女水库。往事如烟不了情,谁也不能忘记: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刘大姐”,当年是她背着才4个月的孩子上了工地。无论是风晨雨夕,毎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干活,有时候女人没衣服换了,怎么办?她一声不吭,穿着潮湿的衣服照样出工,直到太阳出来像火炉才把衣服烘干。尽管她们吃地瓜,住草房,干重活,那么艰苦的生活也挡不住惠女的劳动激情。

谁也不能忘记:年逾古稀的卢叶每天还忙着种菜浇地。在建水库时,她是车把式,和同村一女子一起推板车。有一回板车上坡时,搭档不慎将绳子掉落下来,载重板车便滑向卢叶。于是,她的头撞上了电线杆上,一下子昏倒在地。有人怜悯,好言相劝。她却说:苦和累算什么?没有人吃苦哪来的幸福!

谁也不能忘记:已经去世的辛娌,她先后立过四次功。当年她因修坝不幸落下残疾,后来离婚。修建水库前,她就是个劳动能手。初到工地,她们组被安排搬运涵洞基石,她和三个男民工合扛石头,男人干不了的活儿,辛娌却坚持了下来。在一次围水坝抢险中,为了堵住被洪水冲垮的缺口,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奋不顾身下水,与洪水搏斗了4个小时。

还有谁也不能忘记:那些修坝的锄头、铁锹、铁锤、扁担、竹杠、粗绳还有独轮车……是这些不能说话的工具和惠女们一起经受生活的拷问,一起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为了一个信念,为了让下一代能够“由穷变富”走向未来。她们坚守着一种精神,这就是“惠女精神”。我被一个伟大的精神俘虏了。

百闻不如一见。从惠女水库归来,我却觉得惠女水库是一处别样的水上风光:瞧,平静而清澈的水面在晨曦的辉映下是一道波光斑斓的美景,那光芒四闪的景色,真会叫人忘记了水面下还有一股激流在湧动着。那是流向大坝发电机房的水库蓄水,没有水就不能发电。站在水库的大坝上,远望一泓碧水,好像是镶在青草地上被风拂动的锦缎。我看见蓝天白云下,有一群夏泳的大人和孩童抖动着这匹锦缎,他们在水中嬉水,欢笑声荡漾在晴空;偶尔也有几只水鸟在低空或舞翅盘旋,或倏然而过,给平静的水面掀起了点点涟漪。心想此刻若有一叶轻舟在水中垂钓,景色一定会很美,那水面仿佛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青葱翠绿的群山环绕着水库的四周,只是人在画里动,画里山也在动。没有山水的景色不风景。人的一生不也是这样,没有丰富的经历能叫生活嘛。

走下水库大坝,凝望那远山近水,谁说一座水库能有什么美?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一座水库因为一群女人、一群“惠安女”而美到极致,不是吗?是“刘大姐”、卢叶、辛娌,这一群女人用血肉之躯把惠安女精神筑进这一座水库。在远离都市喧嚣,这里是一处难得清凉而幽静的地方。于是,我贪婪地吮吸着负离子,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用手掬一捧清凉“锦鳞逐花动碧波”,让清水涤荡浮躁的心绪,洗涤心中的污垢。夕阳西沉,山水一色,最美不过夕阳红;但却比不上惠女水库之美,碧波荡漾,晚霞如烟,风景怡人。惠女水库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百源池畔留下的笔踪诗影

碧绿的百源清池,是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一处水上风景:池中的楼台亭阁,九曲回廊,水光潋滟;池畔杨柳依依,人来人往,飘荡着笑语欢声……漫步其间,令人身心感到轻松愉快舒适。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一代又一代职工和市民们的青睐。我曾经写过一首《百源清池》:“轻轻荡漾的/是一支透明的歌/从不平静的水面/听得到青青和欢乐/微微抖动的/是一幅立体的画/从不平凡的岁月/看得见五彩的生活/漫步百源清池畔/对对情侣/走进你的明眸/美丽的歌与画/总是痒痒地撩人心头”

早先泉州罗城子城等城壕的流水,经长期汇流而成排水系统,纵横交错,称为“八卦沟”。后来,百源清池是排水系统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门外护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池还是这个池,水还是这个水,时代不同,岁月嬗变,它的功能也不一样。但是,百源清池至今仍然是古城一处不可多得的“城中湖”风景。正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百源清池,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不仅是泉州人生活状态的表现,更是古城的文化之根。

站在华侨大厦,俯瞰百源清池,一池碧水,常年绿如蓝。这儿静美,风光漪丽,尤以雨季,细雨纷飞,池水荡漾;这儿撩人,东倚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图书馆、游乐场;西邻府文庙、华侨大厦、铜佛寺……百源夜色,灯火阑珊,一轮明月照清池。倚靠在池中八角攒尖亭石栏杆,聆听天籁南音,悠扬的古乐,令人心旌摇荡,谁人能不忆工人文化宫?

今夜,徜徉在工人文化宫广场;跳街舞、唱南音、玩游戏、打康乐球,一片热闹的景象,让我想起喜爱缪斯的往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运动席卷古城;那个“以粮为纲,纲举目张”的口号响彻云天,百源清池也难逃此厄运。什么要土地种庄稼,一声令下,倾城出动填土造田。一时间从大街小巷,运来了一车车土又一车车土,统统倒进百源清池,满载泥土的板车留下了愚昧的辙印。一曲《幸福不是毛毛雨》,唱得婉转动听,令人荡气回肠;但古老的街巷却洒下无知的汗水。于是,昔日安静的百源清池就这样变成了一丘薄田。春耕时节,当百源清池第一次播种一大片禾苗,晚风轻拂过蜿蜒的堤岸,小苗儿唱起了绿色的歌。当年,我不明白,为什么只有百源清池水才能孕育出嫩绿的庄稼呢?没过几年,百源清池又露出其“庐山真面目”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泉州市工人文化宫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当年经投票选举,我当选为泉州市职工文学社理事长。于是,我和工人文化宫便结下了文学的不解之缘。在这个文化摇篮里,我从一个“文艺襁褓儿”逐渐成为一名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这几年,出版了《净界》《美丽的误会》《相约海西》《暮年看人生》《悬壶万安》《人间悲喜》《我们的时代我的诗》等几本书。然而,谁知其间的甘苦?要不是当年市工人文化宫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浓郁的文学氛围;为我们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也没有今天的成绩。那一张《百源月报》辟出一块文学园地,使初学者有地方发表作品,至今想起来仍然让人激情澎湃。当年市工人文化宫曾主任是个性情中人,为了培养文艺新人,他甘当铺路石,组织了众多的文艺社团。百源清池水平如镜,八角攒尖亭巍然屹立,你可记得当年一群“文艺愤青”吗?

记得有一夜,我们在市工人文化宫听完福建省作协张冬青老师的文学讲座后,我们余兴未尽,便携几瓶啤酒、打一包卤料,移师百源清池的八角攒尖亭中;几个文友聚在一起,一边喝酒划拳,一边策划着《百源月报》文学版“出汗文学”如何创办?读书组如何开展活动?活动经费怎样筹集?众人谈兴犹酣,说起话却没完没了的。也不知什么时候,天边渐渐露出鱼肚白。“谁戴手表,现在几点了?”“街路有人了。”抬头一看,街路上有挑担人悠悠而来,原来是鲟埔阿姨入城卖鱼。几个老兄都没戴手表,便问鲟埔阿姨,才知已是凌晨四点多了。文友陈谦回到家,一看大门紧闭,便顺着门口龙眼树爬墙入厝。他不敢惊动父母妻儿,就径入灶房洗了脸,然后打开煤炉升起了晨炊……过后,他说,每每想起那不眠的一夜和那美丽的谎言,心里就感到既有趣又好笑。是的,一种执著的文学信念和追求,终于圆了我们心中的“文学梦”。“春华秋实蕴文都”,从这儿走出来泉州一群知名工人作家。

文学是一个修养,创作是一种追求。能否在青春的年华,坚守心中的“文学梦”,或许这是百源清池留下的笔踪诗影,四十多年过去了,缅怀往事,不禁感叹时光如水,岁月如诗,在文字间徜徉,古韵幽香,文字如清流在心间涌荡;静静聆听文字,就像悠扬的小夜曲在古城的夜空飘曳回荡……老了,老了,如今都老了,唯一不老的是百源清池,是文学精神,让工人文化宫回归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 者 简 介

贺彦豪,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0)

相关推荐

  • 泉州一个千年小渔村,竟然处处是“蚝宅”,还有喜欢戴花的姑娘

    有一阵我看<人生一串>,看得口水直流.这是中国首部烧烤专题纪录片,采景地包含中国20多个城市,500多家烧烤摊.纪录片里说:在"老地方"吃蚝,就像去邻居家蹭饭.没有高谈 ...

  • 古城泉州之红砖厝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福建闽南一带十分常见.作为福建土楼.土堡.红砖.灰砖四大民居建筑之一,红砖古厝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红砖建筑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 ...

  • “网红”厦门,到底有多“土”?

    ▲ 鼓浪屿与厦门岛,隔着一线碧海相望. 摄影/AFUN -风物君语- 拥抱了洋气 失去了地气 厦门 她是城市里的明星.旅游界的网红. 中国只有两座岛城,一座是香港,一座是厦门.厦门的名气虽无法跟香港相 ...

  • 泉州闽南人多喜欢的一道美食“大海蛎煲”跟我这样做原汁原味

    泉州闽南人多喜欢的一道美食“大海蛎煲”跟我这样做原汁原味

  • 1980年的深圳,还真不是一个小渔村!

    「宝安(现深圳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劳动,而为一县之始,则有一千六百多年.」--<宝安县志>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人都喜欢自豪地说 ...

  • 游蟳埔村看闽南渔女风情

    图 | 马老师 文 | 马老师 游在2020.10,写于2020.11,修改于2020.12. 配乐 :渔歌晚唱 泉州不仅有着悠久的海洋贸易历史和宋元时代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积淀,在其周边的蟳埔村还仍 ...

  • 蟳埔渔女和蚵壳厝

          一年前曾在"老兵团长"的博园中看到过泉州蟳埔女的风采,很吸引我.这次到泉州,寻访蟳埔女成为重要内容.     蟳(xún)蜅(p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秋雨三题/朱保彰

    心境 为着这连绵无尽的秋雨,我的心境也因了这淅淅沥沥的雨幕而低迷了起来.原本想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来登高调节心情的,却被这凄冷的雨滴搅和得了无情趣.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深秋的雨是多情的,不少诗人赋予它灵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阿嬷绣品/贺彦豪

    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有一条西街,每天行人熙来攘往,街上的店铺鳞次栉比,小百货连着小吃摊,有卖面线糊.卖润饼皮.卖扁食吃的:还有卖"保和堂"白塔疔膏治病的,还有老招牌理发店给人剃头的: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仰慕古隆中/李守忠

    古隆中的牌坊前,松柏森森,龙吟细细,迎来了我们这群诸葛孔明故乡的游客. 这是一段相距千里的行程,更是穿越1824年的对话. 站在襄阳古隆中门前,我看到了那个来自山东沂南县砖埠乡诸葛村的少年,跟随着叔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为祖国点赞/苏佳鹏

    日月穿梭.时光流转,我的祖国--中国,即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中国人民亲眼目睹着她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切身感受着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在经济.科学.民生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带一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月亮的脸/欧君武

    2018年5月29日,让我遇见了56张"月亮的脸",一张挂在天上,55张开在人间. 今天晚饭后,我早早地来到女儿的学校,准备陪同七年级(1)班的孩子们上加自习.因为学校有规定,是不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九华山朝圣/孙玥

    如若不是本人亲身经历,我也难以想像三步一拜竟然有如此殊胜功德. 2016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我从家里出发,二十下午到九华山,我是去还愿的,为孩子许的愿望很圆满实现,我曾跪在地藏菩萨座下发愿:请地藏菩萨慈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龙游/夏明

    出差路过龙游,我执意下车.因为在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妈妈和舅舅. 龙游,现为衢州市辖下的一个县,位于浙江西南山区通向金衢平原的公路节点上,是浙江龙泉至兰溪的必经之地.四五十年前大约是一个镇,似乎归属金华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初探仙瀑洞/金志敏

    樵夫彳亍攀援于崇山峻岭间,又累又饿,长途跋涉使他高度紧张.周身感觉越来越冷,体表温度都被风雨逐渐带走,他感觉手臂起来一片一片疙瘩,而且小腹处皮肤也逐渐变红起痘.山鸣谷应,无意中拨开一簇盘根错节的树丛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放牛的童年/路志宽

    对于牛,乡下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这牛啊,不是牲畜,而是人,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员,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一员. 最为最主要的劳动力,犁地耙田拉车拉磨,牛都是一把肯出力的好手.尤其是那些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