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哄娃的月饼/曲建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豫西丘陵的一个山旮旯里,有个小山村叫范家洼,一群没有上学的小娃娃正在打麦场上撒野。大人都去忙秋收,没人管他们,放开风的疯起来。
一个小男孩正朝娃多的地方走去,手里拿着半拉月饼,很是谨慎,边走边吃,每次咬一小口,只怕不小心一下子全部进到肚里。他叫安安,四叔的娃,比我大一岁,四叔在城里上班,公家人,听说一个月能挣二、三十块呢。安安到了他们跟前,小伙伴看着他手里的月饼一下子安静了,把他围在中间,眼巴巴的看他一点一点把月饼咬到嘴里。有人问安安:“甜不甜?”看了一会儿,有人说:“保证不好吃,你看他吃的那么慢。”
什么样的味道,我好想感觉一下。我看着,眼睛不眨,直到安安吃完月饼,我不声不响的回了家。
“奶奶,我要吃月饼。”回到家,我很坚定地对奶奶说。
没有了妈妈,我家的生活是奶奶操持的,伯、哥哥姐姐和我的吃饭穿衣全凭奶奶的照顾。
奶奶看了看我说:“谁吃月饼了,八月十五还没到,月饼是不能吃的。”
我说:“我见安安吃月饼了。”
“不到十五吃月饼小娃就长不高了。”奶奶笑着说。
我疑惑地看着奶奶,不知道是真是假,奶奶是大人,她说的肯定是对的。我不再犟,我想长高高的个子,等长大了戏弄长不高的安安。
第二天蒸馍,我见奶奶在箅上倒了一碗麦面,我问奶奶蒸面干啥,她说:“给你做月饼。”一听,别提多高兴,又是拉烧火的柴,又是给奶奶搬烧火坐的小凳子。
当年的收成不好,一口人队里只分了不到一百斤的麦子,早播玉谷成熟,晒干磨面就开始吃玉谷面馍了。现在各家各户称着天好,把队里分的红薯切片放在地上晒干,干了的红薯片就是冬天和开春的主食。这些还不一定够吃,不够,就要扒上火车到许昌去买。
小娃娃就想着吃,对大人的事没有想过,就像现在想着月饼的好吃,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到下午,奶奶开始做月饼,她拿出一把红糖,打几个核桃(核桃是院里树上结的),奶奶怔了一会,可能是想不出家里还有什么可以拿出做月饼,叹口气,把核桃仁切碎,开始和面。把蒸过的熟面与核桃仁和在一起,奶奶又和了一块生面,和好把面揪成一小块一小块,尔后象包饺子一样把熟面放在生面上包起来,用擀面杖擀开,做出比卖的月饼小些的圆形。
全部包完,奶奶搭锅烧火,锅微微有些热,一个个放进去排列开来。火很小,不能让灭,看着有些心焦,火大了就烘成黑的了。待从锅里拿出,放到桌上,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奶奶忙说:“等一会,小心烧你。”我把手又缩回来。
伯和哥哥姐姐回来,我拿出奶奶做的月饼让他们吃,哥哥咬一口,嚼了几下说:“这是哄娃的月饼。”
奶奶听见“嗤”的一声笑了。
伯没有说话,坐下吃饭。
八月十五前,父亲去交了两天公粮,早上从村里用架子车拉上粮食走,天快黑才能回来。第二天下午伯回来,手里掂着一包月饼,一块钱四块的那种老月饼。
过后,奶奶说:“交公粮一天队里补助五毛钱,你伯一分钱都没花,去的时候从家里拿的馍。”
作 者 简 介
曲建波,笔名金石,男,1966年生,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2017年开始写作,在《洛神》等报刊与网络平台发表小说散文数十篇。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