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简史

我的读书简史

□徐秀兰

一晃就到了知天命之年。回顾我这前半生,似乎从上学前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听妈妈说,我8岁时因为出门去长白亲戚家,回来上学时报名晚了,学校就没有上成,比邻居家的孩子晚上一年的学。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了。邻居家的同龄孩子去学校了,我只有羡慕的份儿,有时跑到学校去,人家在教室上课,我就在教室窗户外看人家上课,回来就学老师的样子在小黑板上写字,这样也学会了不少字。后来觉得不过瘾,我还去邻居家借过书,回来抄在本子上,反复的念,课本上的句子学会了不少。这就是我最初的读书。想一想,那时对上学读书的渴望真是到了极点。

上了小学,那时正是七十年代初期,除了语文课本,没有什么可读的课外书。到了二年级,就有了课外读物《红小兵》杂志,一毛钱一本,老师先统计买书的人数,等到发书的那一天,我觉得特别的兴奋,像得到了宝贝一样把书拿在手里,闻着油墨的香味,觉得很新奇,很亲切。杂志32开本,我从杂志到手的那天开始,就爱不释手,放学回家就拿来看,对杂志的内容熟悉到哪一页书有什么内容都能背下来了,这时又盼望着下一期杂志快些到来。杂志的内容有:爱劳动,爱学习,反复辟,打倒土豪劣绅地主资本家,还有忆苦思甜的,这些内容都是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但那时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书籍了。

小学三年级,因为我们班主任于老师休产假,我们就换了新班主任李老师。不知道李老师在哪里借到一本小说《战地红缨》,她在上课之前,总要给我们读一段小说,也算是补充那时没有书读的空白吧。我记得书的主人公叫张德新,是个聪明机智又勇敢的孩子,而且根红苗壮,所以那时在我心里,这个孩子是我特别崇敬的人物,是典型的小英雄,后来我还写过读后感呢,因为老师也没要求写,写完就自己看看,后来不知道丢哪里去了。那个年代,名著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到红色电影及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的形象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当时看到冬子妈妈被胡汉三烧死的场面,我流下了的泪水;潘冬子的那句话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书中潘冬子望着北斗星去找党的决心和意志也曾激励着我。在七十年代,课外书特别的少,但能有这样的书让孩子读,也是很难得的了。

到了四年级,去班长家玩,看到他家里有一本《高玉宝》的书,我读书的渴望又来了,就把这本书借来了,里面的“半夜鸡叫”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情节。高玉宝和长工们把周扒皮打得狼狈的样子,还历历在目。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到同学家,看到谁家有小人书,我都借来看。小人书每页上面是图,下面是文字解说。像《东郭先生和狼》《白蛇传》《秋瑾》等,它们给了我想象的空间,让我的视野和见识大大增加。记得看到《东郭先生和狼》,我就想,狼能装在袋子里吗?那个袋子一定很大,看着画面,想象着;看到《白蛇传》,说白娘子喝雄黄酒在帐子里变成了白蛇,而画本的画面却没有显示,只有许仙被吓的神情,我又开始想象那可怕的大蛇会是什么样子;看到《秋瑾》里面秋瑾被叛徒告密,叛徒藏在桌子下面拽秋瑾的裤子,我特别担心她被抓走。那种想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读书不但丰富了我的想象力,也增长了我的见识,让我知道了课本上所不知道的故事,也让我对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

五年级,我读书的渴望更加强烈和迫切,正巧我大姐在扶安集体户下乡(那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姐姐是出纳员兼图书管理员,她每次到“知青办公室”取文件和信件,总能拿回“知青办公室”发的图书。我看到后不让大姐拿走,等我看完后她再拿回集体户里。这为我读书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我读的书也多了起来。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心锁》《海岛女民兵》《胶林儿女》《金光大道》《艳阳天》《千重浪》《铁旋风》等等,内容大多是文革时期的。但印象最深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连心锁》,保尔的那段人生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现在记忆犹新;对《连心锁》也是爱不释手,看完一遍还想看一遍,我被抗日骑兵连的勇敢无畏感动,就像身临其境一样,真的是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学毕业,是1976年的夏天,因为开门办学,对教育也不重视,我们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毕业了,连毕业照都没照。暑假是比较漫长的,没有作业,不用学习,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读书是最好的享受。不知道我在哪里借到了一本小说《晋阳秋》,写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山西太原进步知识分子和乡下的进步青年投入到抗战中的事。主人公叫郭松,是党派到山西太原的一名特派员,还有叫兰蓉、玉秀、春英的,很多我记不住名字了,但里面的故事却是让我难忘的,他们的爱情和火热的斗争生活结合在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那时也处在对爱情朦胧的状态,所以特别向往那种如火如荼的生活,而小说写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以至于到现在我还是很向往山西太原那个地方,每次听到这个地名,都觉得很亲切的。这部书是在我家的仓房里读完的,因为是夏天,又无人干扰,坐在小板凳上,完全投入地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真是一种享受啊!

有一次,到同学王某家,看到她家后屋房梁上有一堆旧书,我急忙拿出来挑选,有一本《林海雪原》吸引了我,我顾不得和同学玩了,一个人看起书来,因为时间有限,我把这本书借回家读,晚上熄灯了,我就打着手电,每天晚上偷着读,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书中的少剑波、杨子荣、高波、小白鸽、栾超家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一本书,我还是毫不犹豫的回答:《林海雪原》!有一年暑假我在长春的旧书摊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毫不犹豫的买了回来,可是现在怎么读也找不回儿时的感受了。由此我感到了年轻时读书的重要性,到了我这个年龄,怎么会有年轻人的激情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初中了,文革刚刚结束,学校还不是正规地投入学习,课外书也少得可怜,但我却又有读书的机会了。我二姐在镇造纸厂工作,每天造纸厂回收好多的废书,她们负责把废书分拣,拆除里面的图钉之类的东西,我二姐也喜欢读书,把好多她喜欢的书拿回家,让我也是大开了眼界,有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不能走那条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还有《红岩》《风雷》《昨天的战争》等等我忘记作者名字的书,那些书很破的,有的还没有书皮,看完了就拿回造纸厂,现在看来很可惜的,都是名著啊!现在买是买不到那种版本的。

初中的三年,是我们在逐渐恢复学习的过程中度过的,课外书多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同学带到学校的一部小说《第二次握手》。小说的内容写是两个年轻人三十多年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叫苏冠兰和丁洁琼,他们在三十多年后终于有了第二次握手的机会。那时我们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伤痕文学也出现了很多,有些禁书也得以重见天日。看到这么新奇的书名,我着急也想看看,借来后几天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因为怕被老师发现,还包上了书皮,起了一个课外习题集的名字。那时我们的学习进入正轨,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考中专,考大学,课外书籍读得少,但我对读书的渴望还是没有减退。初中读的这些书籍,让我了解了中国不同年代的历史,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等,开阔了我的视野,为我喜欢语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了高中,课程多了起来,我对语文也格外的喜欢,就去书店买课外书。我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就想把文言文都学会,去书店买了一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以为那就是文言文的全部,读了这本书,所有的文言文就都会翻译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大学的课本,现在想想真是好笑啊!再后来林业局工会有阅览室了,父亲为我办了个借书证,这可为我看书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我几乎一周就去借一次书,读的书很多很多,但都是小说,有《山乡巨变》《三家巷》《保卫延安》《上海的早晨》《野火春风斗古城》《吕梁英雄传》《家》《春》《秋》《骆驼祥子》《子夜》《三里湾》《创业史》《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等,也许是受了读课外书的影响,我总是比班里的同学知道得多,所以在高一,我代表学校参加了林业局教育科的语文竞赛,在一点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取得了全局第二名的好成绩。发给我的奖品是一个粉色的塑料海绵文具盒,当时是很时尚的了,到现在我还保存着这个文具盒呢。因为我的语文好,我的语文老师梁老师让我做了语文科代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长春师院上大学的两年里,中文系有门课程是中外文学史,为了能更好的学习这些知识,了解作品的内容,我就到学校的阅览室去借书,这时的学习是有针对性的了,而且下午有大段的时间来阅读。这期间,我阅读了外国文学作品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左拉的《怎么办》、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泰戈尔的《戈拉》等外国名著,使我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了;这时候我知道了收藏名著的重要性,就在长春的书店买了很多名著回来阅读,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曾朴的《孽海花》、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鲁迅的《呐喊》《彷徨》、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通过系统的阅读,我对中外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自己真正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内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走上工作岗位,我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姜戎的《狼图腾》《狼王梦》,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蛙》,甚至韩寒的《三重门》都是在这期间读完的。此外自己还多年订阅了《读者》《意林》《作文与考试》《家庭》等杂志,并把一些好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当成课外阅读的资料。从读书中,我了解了当代很多优秀的作家,像毕淑敏、钱钟书、季羡林、贾平凹、余秋雨、林海音、琦君、琼瑶、席慕蓉、余光中、林清玄、刘墉、龙应台、路遥、张晓风、史铁生、汪曾祺等等。这些作家,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也让我懂得了怎样去生活去学习。

2005年,网络文学开始盛行起来,家里买了电脑,我学会了上网。2006年,女儿为我申请了博客,我就经常在博客里写一些见闻、感想及学习读书的体会,包括去县里听课学习的体会,其实不是为了谁的检查,更不是为了交差,写这些东西,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想把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现在,我的博客已有80多篇文章,它是我生活学习的见证者,也是我抒发情感的好地方。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也经常阅读一些和教学有关的杂志书籍,如《语文教学》《人民教育》《语文天地》《有效教学十讲》《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等,也让自己更好地掌握新时期教学的新动态,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读了这些书,所以也经常动笔写写自己的教学体会、教学反思、教育故事,把它们发到我的博客里和qq空间。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的案头经常放着几本书,在闲暇时翻一翻,读上那么几页,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又有了微信,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阅读电子版的书籍更方便了,可以称得上是百科全书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些年我读书的感触很多,我觉得要想读好书,就要用心去读,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另外读书还要把面放宽,历史类、知识类、理论类、传记类书籍都要读,只有多读多涉猎,扩大知识面,才能充实自己,增加你的储备量。

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人生征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给你的最好的、最优秀的礼物。平凡的日子里,让我们与书为友,以书为伴,让书香伴着入梦吧,这样的日子别有情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介绍:徐秀兰,吉林白山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18年退休,现年57岁。从事三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辅导过很多学生获奖,多次被评为县级、市级语文骨干教师,科研骨干,在县级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教育教学故事等。平时擅长写作,有自己的博客,擅长唱歌、朗诵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