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是构成德国城市和乡村联系的核心纽带,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显著的特征:
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给小城镇留下浓厚的人文氛围。走进德国的小镇,犹如参观富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博物馆,如今在德国,仍然到处可见到尘封已久的古堡宫殿、古建筑,以及浓荫密布的传统园林。除了建筑特色,德国小镇的田园景观优美,令人流连忘返。无论是丘陵起伏的北德低地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还是在西南德地区中部山脉梯地带,抑或在南德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高原地区,那遍布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小城镇,那坐落在山麓、河岸与湖畔的小城镇如诗如画,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德国小镇在建设中,不是把精力、物力、财力投放到修建楼台亭榭等“人造形象”工程上,而是致力于追求自然美,环境美,适宜人居。走进每个小城镇,就如同进入绿色公园。从公共用地,到居民私宅,处处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甚至住房的阳台上都布满鲜花,每个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到1/3。在德国,莱茵河是“母亲河”。她不仅是德国重要的河运航道,而且是著名的河谷风景区。游览莱茵河,可饱赏两岸秀丽旖旎的自然风光,还可欣赏独有风味的人文胜迹。特别是从美因茨城到科隆市之间的中莱茵河谷段最富有魅力。在长达数百公里的罗曼蒂克莱茵河谷地区,把几十个中世纪的大中小城镇串联起来,形成绿色的“城镇链”。两岸的古城堡、古教堂、博物馆、宫殿、名胜、古迹、葡萄种植园等,各色景观,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成为吸引国内外游人的旅游胜地。德国小城镇最令人艳羡的地方在于,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可能孕育着在全球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德国35万个各类企业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企业分布在乡镇,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了超过90%的城镇化率。以德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为例,大众、奥迪、欧宝的总部分别在世人不熟悉的沃尔夫斯堡、因戈尔施塔特和吕塞尔斯海姆,人口分别是12万、13万、6.3万。德国排名前100的大企业中,只有3个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德国的产业中心分布在东南西北各地,每一个小城镇都是一个产业中心,各有特色支柱经济,小城镇留住了竞争力强的企业,也就具备了留住年轻人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了70%人口的就业。德国依靠工业强镇,走出了一条小城镇的胜利之路。德国之所以能形成小镇大产,其背后的产业城镇集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受限于城市规模和环境容量,产业门类很难做到大而全,而更容易在细分领域做到专和精。德国工业小城镇从来不做孤胆英雄,而是选择一镇主攻一业、多镇抱团发展,形成区域大产业链的生态圈。这种工业城镇集群不仅适合传统工业,在新兴产业领域也同样适用。巴伐利亚州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卫星导航、信息与通讯技术、环保和医疗技术等领域,都纷纷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达成了50多个区域内的合作项目,用十年时间,把一个传统工业州变身高科技州。不只是巴伐利亚州具有这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德国联邦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很多由产业城镇聚集区为载体的顶尖技术产业集群。德国小镇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大到银行、商店、邮局、交通、道路、消防队和医疗,小到休闲椅、停车场和公厕的设置,甚至残疾人无障碍通道、马路的自动收费设施等,都在规划布局中。就是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屋,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卫生设备和供暖设施。这里不仅公共服务设施完备,还富有人性化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小城镇都是农业、林业、饲养业、手工业及服务业的集群地,中小企业众多,与民生息息相关。在德国35万个各类农(含林业、牧业、园艺业企业)企业中,有相当多数量的企业分布在乡镇,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业和服务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德国人引以为豪地说,小镇为扩大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德国的许多小镇都与著名大学紧紧联结在一起,因大学而著名,造就一批享誉世界的大学城。迄今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拥有那么多的大学城。像闻名的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耶拿大学、弗赖堡大学、马尔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等,都使所在地的小镇因大学而成为闻名世界的小城。在推进小镇建设、甚至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中,德国开拓出一条把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协调统一、恰当结合起来的道路。回溯历史,以工业革命为动力,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以工业革命为动力,以“大中小并行发展”为道路,大体历经了3段历程:德国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高的份额。然而此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德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促进城市经济开始较快发展,推动一些大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这意味着,越来越多进城农民“市民化”。伴随城市的兴起和市民地增长,新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拔地而起,工厂手工业也迅速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为德国城镇化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更为促进城市和城镇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德国西部城市发展较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自德国工业革命兴起以后,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例如鲁尔、莱因、柏林的新兴工业区都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呈现出城镇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人口也迅速增加,功能不断增多,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集中于人口和产业密集的城镇。德国城镇化的第三阶段,可谓是其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城镇化以普鲁士的莱因省和萨克森尤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口增加了约58%,相当于从1815年的4110万人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6490万人,增加的人口大都居住在小城镇里。在l万居民以上的城镇里,居住的人口比例从1871年的12.5%增加到1910年的34.7%。与此同时,各联邦城镇经济也蓬勃发展,手工业、商业、交通业、服务性行业等也相应蓬勃兴起。为了加强对“新市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管理,城市划分为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商业区大多位于市内、或工业较集中的地区。与城镇繁荣和发展同步,逐步显现出城镇的多种功能的属性,包括交易、生产、消费和服务业等。多功能的发展,促使一些大中城市又进一步成长为综合性大都会。我国特色小镇在基础设施、生态理念、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与发达的欧洲小城镇建设存在差异,德国小镇在产业集聚、产品创新等方面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产业端,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产业中心,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经济,通过产业招商的模式,吸引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同时留住人才。通过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地及外来人口的就业问题,带动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产品端,以旅游度假产品为核心,发展旅游度假型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实现小镇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德国大部分小镇在运营后期都发展成为旅游度假型小镇。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产及以上人群想要逃离都市,走进田园小镇享受旅游度假,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旅游度假产品的建设与运营,对于属地区域内一产、二产、三产的发展都具有强烈的拉动作用,可以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小镇解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