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4篇  陶器装饰的南北不同方式及地理原因

据上节可知中国史前陶器装饰艺术的主体,由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构成,但两大区域也显示不同特点。究其原因,自然条件限制是第一位的。东亚大陆彩陶的地理分布,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文化几乎都有彩陶出土,但从数量上看,各个区域所出异常悬殊。据有关资料显示,出土彩陶的遗址,东北约有19处,新疆约有18处,东南沿海约有29处,长江中下游约有39处,黄河中上游约有240处。后者的彩陶竟是前述四个地区总和的2.28倍。
黄河中上游的彩陶极其丰富,不仅表现在所出遗址的相对数量上,还在于单个遗址或墓地所出彩陶的绝对数量上。换句话说,黄河中上游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都有彩陶出土,而且每个遗址或墓地所出数量还不少。以黄河上游青海柳湾墓地为例,该地1500座墓共出陶器(包括修复的)15133件,其中彩陶占三分之二以上,约有4730件。而长江中游大溪文化汤家岗类型早期的1090块陶片中,仅有8片彩陶。
彩绘陶器是新石器文化达到高水平的标志,它集中体现了制陶业及其他社会生产的整体性进步。人类对色彩的爱好与生俱来,直至进入文明早期,这种爱好一直表现得十分强烈。不仅在绘画上,古埃及与古希腊的石雕,古代中国的陶俑、画像石刻、铜铸雕像上都曾有过彩绘,由此反映先民“好色”的心理需求。但是,长江流域史前陶器艺术,为什么以拍印、镂孔、刻划以及戳印的纹饰为主?这里的原始先民为什么缺乏这种心理需求,而黄河中上游为什么又得到特别的发挥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通常会在心理元素方面考虑知、情、意的差异,而对生存环境却鲜少理会。事实上导致南北陶器装饰艺术差异的原因,固然包含知、情、意三者,但主要还在地质方面,自然资源是第一位的。东亚大陆史前彩陶的分布,以及康德所谓“地理乃历史之基础”之提示,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进一步的启示。

X
图1 红山文化彩陶筒。


图2 赵宝沟文化时期陶碗。


图3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陶器。
一种艺术风格,是一个时代精神与民族气质的集中体现。一种艺术形式的取舍,除了受其影响,很大程度来自物质条件的限制,尤其史前,因原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认识力十分低下,这种制约就显得特别深重。根据这一前提,兹提出一假设: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没有发展彩陶,独钟情于镂孔、戳印与刻划,主要因颜料的匮乏所造成。换句话说,颜料的多寡,影响了南北原始陶器艺术风格的形成。
兹通过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比较来论证这一假设,寻找史前南北陶器装饰艺术之差异的根本原因。
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系列,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系列是一对可供比较的例子,其中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所显示的历史事实最具可比性。
第一,两大新石器文化系列处在相当的历史阶梯上,略有区别的是,仰韶文化比大溪文化稍早产生,马家窑文化较石家河文化稍晚结束,延续的时间稍长。这表明该部族拥有强大的力量,维护了联盟稳定,保证了社会文化持续发展。而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