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工艺基因重组下的越州秘色 汝州窑器
首先说一句,南宋文献中,“汝窑宫中禁烧”的“禁烧”一词是形容词,意为封闭起来烧。而非当代人常解的动词,不让烧;也非名词,在宫禁中烧。
在两宋时期,并没有北宋官窑窑器的记载,只有各个传统窑器的记载,比如饶玉、秘色、汝窑等等的记载。也许北宋官窑根本没有自己的窑,更没有自己的烧窑技术团队。所谓的自置窑,应该只是个封闭窑场,修内司的管理机构。这和当时的北宋朝廷与高级工匠之间普遍存在的“和雇”关系有关。在“和雇”关系下的北宋官窑窑场,朝廷和窑工之间保持着一种在皇家地盘,按皇家工艺质量规定,仪式化地,必蠲必洁地生产。北宋官窑执行着不同于南宋修内司窑场,明清珠山官窑场“差雇”民匠以及“匠籍”官匠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对产品流入民间的规定也相对没那么严格。
北宋官窑“供御拣退方许出卖”的成品宽松管理方式,和整个北宋,官制品的专享意识淡薄不无关系。这也是北宋官窑作品在漫长的历史上常常以窑工零散窖藏出土的原因。这类窖藏出土物里,往往有窑工试制品混在其中。
北宋末年,大约大观年间,全国制瓷业各大窑口的把桩高手,自带伙计、家伙什,携家带口奉诏入京烧制御瓷。造成越州、汝州等地民间瓷业于北宋末年,至今原因不明的没落,甚至熄窑。
不过,皇室威权下的民窑凋敝,却换来了官窑器制造水平的巅峰。创造了整个中世纪,全世界最耀眼的科技文明。这些北宋皇室定制的瓷器中,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原创智慧。迄今,这些遗存的作品中,还有许多人们无法解释的黑科技和一些仅从窑址、馆藏维度看不清的秘密。
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具有古代黑科技痕迹的作品,离开了窑址的第一现场,没有近百年名人的传承有序,几乎都被缺乏现代考古思维的专家弃之如敝屣。可是,为什么在实验室的数据面前人们也装聋作哑呢?原因是这些作品的窑口数据是混乱的,由于各路窑工在北宋官窑的协作,北宋官窑窑区烧出的作品都是混血儿。没有已发掘窑口的嫡传血统,是它们沦为流浪弃儿的主要原因。
直径6厘米小瓶,有出土越窑泌白现象,此瓶的开片泌白与黄河土有关,是在去除附在器表的黄河黄土后显露的。
上面小瓶底部放大镜下可见明显的越窑泥点装烧工艺,露胎处既有遗留的垫泥,也有泥点剥落后,留下的白痕,这
越窑青瓷豆,豆是祭祀用品,此豆有模具线,北宋官窑浆料模制作品,齿形口是越窑独有的支盖烧工艺,是为了保
豆的底部支丁细长,排列成环形,与越窑一样,支丁数目不再随意,而是和官窑严格的单数支丁规定吻合,这个看
重艾绿釉双耳瓶,器外模具线明显,浆料模制,浆料模制模具线是凹线,釉色比之越窑艾绿还原更好,应是北宋末
重艾绿釉双耳瓶底部北宋官窑特征的富钙支丁风化十分平整
越窑香薰座,无盖,但能看出子口和盖一起烧制的垫泥痕。
香薰内壁与外璧莲叶纹凹凸对应,可判断是北宋官窑浆料模制作品。
香薰底部支丁既有传统越窑工艺特征,又有北宋官窑工艺特征。
短文有限,仅提供以上几个图例。
北宋官窑的作品一直以不伦不类备受人们歧视,其内涵却是皇室美学极度挑剔下,型塑的皇家范儿。北宋官窑的作品亦是皇室美学严格在生产各个环节执行模具翻制,双曲线不走形的作品。
北宋官窑作品还是皇室视觉享受贪婪饕餮的产物,是集无数富有创造力,北宋许多著名窑口的窑工集体协作完成的。越州秘色与汝州窑器的工艺技术融合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北宋官窑的作品是世界最耀眼的文明,支撑其灿烂艺术外表的内核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发明。
仅仅从馆藏和窑址维度认识,我们只能看到这个古代文明的碎片,中国的考古必须引进前沿的思维工具及科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