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答题方法及经典例题汇总,家长、同学们赶快转发收藏起来吧........
一、课外文言文
一、命题特点:
1、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一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2、易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知识”的原则。课外文言文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如何提高,当然是学好课内的,学以致用。
3、常考题型。近5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4道题,共12分。主要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的翻译(直接翻译句子、选择翻译正确的)、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主旨的把握。顺序一般是第一题“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4分)。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以”、“于”等虚词也是常考点。第二题“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3分)分为两类1、直接翻译句子,主要考察重点字词的翻译2、选择翻译正确的一项,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第三题,用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第四题“文章中心及主旨题”这一题提问方式多样,如:文章给人怎样的启示,文章讽刺了哪一类人,对文章理解正确/错误的一项(最近三年)。
二、解题思路及例题
在做题之前我们要结合课下注释及课内知识,读通文意。尽量把握文章大意。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夯实基础,用课内解决课外
本着“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知识”的原则,课内重点实词、虚词要熟记于心。近几年的中考题考题,词语解释主要有:去(解释为“离开”,而不能解释为“去掉”)、顾(解释为“看、回头看”)、为(后接官职解释为“担任”“是、做”都是错误的),这些词都是课内学到过的,所以一定要夯实基础。
2、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给加点字组词)
看到不懂的文言实词可以尝试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放在句子里能否通顺。如果句子通顺,那么这个新词语就可作为这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放回句子有些不通顺时,就试着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
第二题:句子翻译题(直接翻译、选择题)
直接翻译句子是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要理解全句的意思。直接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如:古今异义,妻子古意指妻子和儿女。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这些实词也是改卷老师的给分点。抓住重点词语后要注意整合,使得翻译出来的句子简洁、准确。
整合时需要注意:1、将省略的部分补上2、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与现代语序不同的尽量进行调整。
选择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全句的意思。
其次寻找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地方,运用排除法排除明显不符合的项。
最后一般剩下两项,在这里可以结合文章大意、对重点词语的解释。最后选择正确的一项。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从近年来看题目类型为填空、简答题。解题方式有两种,1、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描述2、答案用自己的话描述。从提问内容来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没有错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要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再找内容。(一定要注意是用原文作答,还是用自己的话作答。)如果用自己的话作答,将相关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即可。
第四题:中心、主旨理解题
课外文言文一般选用短小又有含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读者能从中领悟生活或人生的道理。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主题主要有这样几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人物品质。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除此以外,也要适时的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派用场了。
例 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1分)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②瞳: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少曾读书( ) (2)故尝歌( )
1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13.张远度来到“ ”(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1.(1)年幼 (2)所以
12.B
13.地多桃花林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二、现代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类文本)
命题特点:
1、现代文在上海市中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第一篇一般为说明文、议论文二选一。近年来说明文考察较为频繁。
2、第二篇阅读一般为抒情类文本(其中包括记叙文、小说、抒情性散文)。
3、选文特点科普类文本多结合时事、科技成果、社会现象等,而抒情性文本选文一般源于生活,以给人某种启发或深思。
说明文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及例题:
(一)说明对象的考察:事物、事理。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这类题要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对于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的考察: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段落的作用:
第一段作用:
⑴引出说明对象,内容
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这类题首先要判断说明方法,然后说明作用及效果。
一般格式如下: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用具体事例说明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其中前三个为热门考点,要准确把握。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使文章更条理清晰。
2、段落能否颠倒/给出某一段文字问插到那两段中间并说明理由。这类题首先要表明观点,理由一般结合说明顺序阐述。
(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客观性。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
答题思路(步骤)
⑴表明观点:不可以删/不可以换(观点1分、所以一定要注意)
⑵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词语的意思。
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使文章准确、严谨。
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
⑸总结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
答题思路
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比如“有可能”、“左右”、“大多数”。
⑵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的准确性。
例 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8分)
上海是怎么来的?
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
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
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
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
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
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
⑦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
⑧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14. 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1)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
(2) (3) (4分)
15.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6.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
B.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
C.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
D.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
17.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4.(2)上海名字的由来
(3)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15.不能删去。“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
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16.D(4分) C(2分)
17.评分说明:概括段意;分析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示例】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
议论文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及例题: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1、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结尾。
2、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2)要使用陈述句式;(3)语言要简洁、通顺。
(二)论据的考察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
格式: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2、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积极思考课本上学习过的名人(3)论据能否被替换
3、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
思路:
如果不能。(1)不能(2)论据内容是……(3)本段观点是……
如果能。(1)原论据……(3)本段论点……(4)换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证明观点
(三)论证方法的考察
1、举例论证
格式:列举了……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
格式: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对比论证
格式: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语言特点
议论文具有严密性 逻辑性
答题方法:1.解释词语本意
2.词语的语境义(或多个词语之间的相互联系)
3.删去的后果(与说明文类似)
4.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
例 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者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
部世界呈现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 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
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 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 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 )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 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
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 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 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许 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 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4、第②段中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填入第⑤段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 B.所以
C.即使 D.如果
17、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分)
A.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18、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4. 伸展(舒展)
15. C
16.(1)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2)行走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3)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17. B
18.示例1: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时列 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示例2: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
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三、记叙文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及例题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分为表层与深层
(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
(1)作为全文的线索;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3)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
(4)表达作者...情感;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6)具有象征义,一语双关。
3、标题的好处(为什么以此为题目)
标题的深层含义 + 标题的作用
(二)体味修辞类语句的作用
1.明确所用修辞手法
上海市考纲中明确考查六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
“二比二问一拟夸”。
2.答题模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
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结合句子)
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答题模版”,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面的“模版”,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千万不能死板硬套。
3.解题步骤
修辞手法+ 模版 + 对象特征 + 作者的情感(结合文本来体会情感)
(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
(2)看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对象;
(3)对表达对象做必要的提炼(联系语言环境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
(4)再看该词表达得怎么样?(起什么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语言,使表达简洁准确;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
2、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看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生动或准确表现了句子内容
(四)句段作用
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人物性格、文章情感。
2、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
渲染...气氛(氛围)。(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沮丧、伤心等)。(位置不固定)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形成对比,突出主旨。(位置不固定)
引出下文....的描写。(一般是在文章的开头位置)
(六)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解析:
1、分析文章标题来判断主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初步确定文章主题。
2、分析文中关键句来判断主旨
(1)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者段。
(2)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
(3)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3、通过分层归纳大意归纳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概括出主旨大意。
(七)记叙文顺序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1)顺叙
作用: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特点: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内容上:突出中心;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
结构上:使文章跌宕起伏、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特点:在顺叙的过程中,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内容上: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丰满。结构上:使文章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例 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1分)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时,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 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籍外“函上”的 “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漫天 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的意思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
烧香磕头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 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 懂得。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怆的旋律在蕉 影婆娑的窗边想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 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 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
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 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无可移易的存在!
19、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分)
A.写出了夏天夜晚漫天满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0、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3分)
21、文章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6分)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22、依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4分)
(1)
(2)
23、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9. B
20.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龄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21. 评分要点:时间、行为、结果 答案示例:(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答案示例:(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情感。
22.(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23. 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 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三、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常见题型、答题思路及例题
【考纲要求】
1.能根据一定的生活情境,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2.能根据要求,完成读写任务。
【信息提取类】考查学生的信息捕捉筛选能力和语言归纳概括能力,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之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进行有机组合,并要求语言简明扼要。
方法总结:
1.拟写新闻标题:人物+事件
2.用一句话概括新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内容概括类】通过综合概括,能将原来繁复冗长的语段压缩为简要的语句。
方法总结:
1.概括主要内容:人物+事件+结果
2.整体阅读,抓住话题中心→精细阅读,抓住关键词→梳理句间段间关系
【文本理解类】考查学生依据文本材料,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能很好地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和表现自己的语文能力。
方法总结:
1.仔细揣摩文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运用积累,有效调用知识,提炼答题信息。
【统计图表类】
题型分析:在全面捕捉信息的前提下,筛选和整合需要概述的信息,如对象、角度、项目、数据、变化特点等,依据题目要求,简洁、规范而完整地答题。
技法归纳:
1.要了解常见的统计图表,常见的表格式、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2.要能读懂这些图表,对统计图的标题、图例、数据、文字说明等进行全面分析、对比,找出数据的变化差异或显著特点,从中提炼出主要信息或寻找问题所在。
【新闻图片类】
题型分析:新闻图片类题目提供的是一张或一组图片,或人物特写,或是事件聚焦,要求学生阅读图片,然后概述图片内容,分析图片,或评点新闻事件,或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图片,或赞美人物品质等。
技法归纳:
1.仔细阅读图片上的人物、背景、文字等内容。
2.准确把握图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3.根据题目要求解题。
【标识及资料图片类】
题型分析:提供某一标识,包括各种活动的会标、标识,各种产品标志等,要求学生阅读这些图标,然后阐述图标含义,揣摩构图意图,探究、解答相应题目。
技法归纳:
1.读懂标识。解读时一要抓住标识中的文字,包括英文单词,从中捕捉此标识可能涉及到的内容;二要对标识中的各种造型、符号等进行观察、分析,展开合理的推测、想象和联想。
2.解说画面。解说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由总到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3.注意表达。对标识进行综合描述。
信息提取类
什么是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
方法总结:
1.提取中心句法
2.整合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再概括形成答案。
3.分层归并法: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
4.点示要素法:是用最简洁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来点示。
5.整体归纳法: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理解、认识、感想类】
方法总结:
答题步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做(自身)
第一步“是什么”,即捕捉材料的关键信息,对信息逐条分析,避免遗漏。
第二步“为什么”,即依据材料联系教材知识,从教材中找出的观点必须紧扣材料中心。注意语言精练,力求简明扼要。
第三步“怎么办”。如果材料谈的是存在的问题,结论中一定要指出党和政府对此问题的方针政策和解决办法;如果材料谈的是成就,一定要针对成就谈经验、畅想未来。
第四步“怎么做”。结合自身实际。
【启示类】
解题思路:
分析材料抓关键词语,看文中哪些行为正确,哪些行为错误。
回答问题写出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和如何学习好的如何摒弃坏的。
注意多向思维,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多角度组织出完整、有序的答案。
注意:针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与要求可从以下角度选用。
(1)社会责任角度:自觉履行息民的社会责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民族精神角度:弘扬民族精神(展开)。
(3)情绪角度:学会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
(4)意志角度:承受挫折,战胜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
(5)道德角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品德修养,培养优良品德,提高道德素质。
(6)法律角度: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7)生活方式角度: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8)素质教育角度: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
(9)环境角度: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意识,积极宣传环保。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10)资源角度:树立人均观念和节约观念,珍惜和节约资源。遵守资源的法律法规,依法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例 题:
阅读下面材料,宪成第24-26题。(10分)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付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某校“文博社团”准备在这一天参现博物馆。
同学们准备制作宣传牌放到博杨馆门口,拟写了四句面向市民的宣传语。(见第24题)
当天,社团成员选择了三个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见第25题)
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第26题),发出了超为“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24.下列宣传语不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在博物馆遇见更好的自己 B.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C.在博物馆,你能听到岁月的足音 D.今天,让我们与博物馆有个约会
25.如果你是社团成员,请你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并说明理由。(3分)
①上海博物馆:“邂逅大师”欧洲油画艺术珍品展
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闻香识药”中药课程
③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人·和谐”主题展
26. 依据(链接)材料,补写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4分)
(1)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走进博物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 ;
(3)
参考答案:
24.B
25.评分说明:紧扣所选的主题活动,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要点示例1:选①,喜爱绘画艺术;提升艺术品位;拓宽国际视野。
答案要点示例2:选②,对中医感兴趣;增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传统文化。
答案要点示例3:选③,热爱大自然;增长“人与自然”的知识;增强和谐共生意识。
26.答案示例:
①我们的博物馆利用率过低,有必要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资源。
②法国人从小走进博物馆的事例,启示我们应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③国内外博物馆利用情况对比鲜明,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④观众留言表明进博物馆收获颇丰,启示我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四、写 作
命题特点:
近十年来上海市中考均为命题作文,题目大致趋向为积极向上的,且接近时事的。要求一般为:600字以上,不得抄袭套作,文体一般除诗歌外。总分60分。
针对上海中考作文,首先角度要“灵活”。我们要从不同角度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事物,我们要有不同的看法。尽量从不易想到的写作角度入手,来构思考场作文时,如果能从常人不易想到的角度入笔,常常会引人注目,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写作顺序要“灵活”。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必须要有起伏。这一点可以借鉴记叙文中记叙顺序来进行提高。
最后,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如适当使用修辞、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还需注意的是“凤头”“猪肚”“豹尾”“首尾呼应”等的掌握及运用。
上海市近十年中考作文题目:
2020年:有一种甜
2019年:这事,真带劲
2018年:真的不容易
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2016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
2014年:这里也有乐趣
2013年: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2012年:心里美滋滋的
2011年:悄悄地提醒
2010年:黑板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