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利: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和国家中才能实现其真正的自我。家庭和小的共同体在时间上先于国家,但是国家作为人类生活发展的目标,在价值和重要性上优于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家庭和小共同体,这一点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整体优先于部分的原则相符。社会生活是人类存在的目标或者目的。但是这一学说并没有使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要完全服从于社会和国家。亚里士多德在“个体是生活的目的”和“社会是目的”这两种观点之间进行了调和;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社会的目的是使得个体公民能够过一种有美德和幸福的生活。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可能更为成功地在“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

国家的政体必须适应其国民的品格和要求。当人们是平等时,国家就赋予人们以平等的权利,而当人们不平等时,国家则赋予人们不平等的权利,这样的国家就是正义的。公民们在个人能力、财产条件、出生和自由等方面是有差别的,正义要求根据公民的这些差别来对待他们。

存在着好的政体和坏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和公民几乎平等的政体都是好的政体,而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则是坏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他的时代,最好的政体是城邦制,在这一政体下,只有那些受教育和有地位的公民才有资格积极参与国家管理,这种政体也就是贵族制。他基于奴隶制是一种自然制度因而认为奴隶制是合理的:在希腊由外国人构成奴隶阶级是公正的,因为外国人不如希腊人优秀,不应当享有和希腊人相同的权利。

(0)

相关推荐

  • 龙门阵 | 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什么是权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有权做什么什么事情,你无权干涉我做什么什么事情等这样的一些概念.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现代人非常自然的反 ...

  • 斯宾诺莎:为什么说民主政体能够避免国家发布不合理的命令?

    斯宾诺莎在避免国家发布不合理的命令问题上将民主政体与君主政体作了比较. 他认为,在一个民主政体中,这个问题是不须担心的.既然是民主政体,它发布的命令必定是多数人的意见,而一个国家的多数公民竟会对一个不 ...

  • 梯利: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

    亚里士多德可以被认为是系统和比较动物学的创始人.他的生物学和其物理学一样反对关于自然的单纯数量.机械和因果的观念:他使这一观念附属于关于自然的质的.活力的和目的论的解释.自然中存在使运动开始并引导运动 ...

  • 梯利:亚里士多德的四因

    因果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应用要比在近代科学中的应用广泛得多:事物的出现所必需的条件都被称为原因.亚里士多德确认了在任何过程都起作用的四种基质或者四种原因:(1)质料因,他理解为天然的.未分化的材料, ...

  • 梯利: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目的论这里达到了顶峰:在他看来,物质所具有的永恒运动预设了一个永恒的施动者,这一运动者引起了运动,而自身却并不运动.宇宙中一个特定的运动是由其他运动产生的,而后一运动又是由第三个 ...

  • 梯利:笛卡尔科学的分类与知识的方法和标准

    在笛卡尔看来,真正的哲学的第一部分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包含着知识的原则,比如上帝主要属性的定义.灵魂的非物质性和我们拥有的所有清楚而简单的观念.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在发现了物质事物的真正原则后,我们在物 ...

  • 梯利:哲学纲要与人的哲学

    培根认为人类必须重新开始科学工作.他自己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世界理论,他只是为科学标出范围指出取得新成就的方法.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计划写他的巨著<伟大的复兴>,这部书有六个部分,培根只完成 ...

  • 梯利:培根的归纳法

    培根认为,过去的科学和哲学之所以毫无成果是因为缺少适当的方法.人的理解力自身缺少力量-就像缺少工具和方法帮助的手一样.我们必须设计一种获取知识的新方法,为心灵找到新的手段或工具,也就是要找到新逻辑和新 ...

  • 梯利:洛克伦理学理论

    英国经验主义从经验中推演关于对错的知识,并把道德建立在自我保存的冲动或对幸福的渴望之上.当然,培根并没有忽视人的社会本能,但霍布斯和洛克认为人类本性基本上是利己主义的,并使得道德成为一种开明的自利.理 ...

  • 梯利:新启蒙运动

    第一节 理性和权威 前文已经概述的倾向-唯名论的发展.思想的异端倾向.神秘主义以及对神学和哲学的经院主义结盟的反对-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种伟大改革运动的先驱.这个时代开始批评旧传统和旧的语言和文学 ...

  • 立法哲学 | 白晟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十九次读书总结

    Y 读·书·总·结 <政治学>第十九次总结 阅读书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 读书时间:2021年1月10日 星期日 阅读文本: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