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学习】认识农村贫困与丰富耕地资源的矛盾:东北黑龙江省案例研究

01

原名:Understand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ural poverty and rich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

译名:认识农村贫困与丰富耕地资源的矛盾:东北黑龙江省案例研究

原文地址: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21.105673

发表期刊:Land Use Policy

发表年份:2021年

通讯作者:杜国明

通讯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02

亮点

①农村贫困发生率与耕地富集程度间存在空间相关性。

②耕地资源的数量丰富并不一定能缓解农村贫困。

③耕地质量和位置劣势可能增加依赖农业家庭的贫困。

03

文章简介

虽然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全球人口稳步减少,但贫穷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了解贫困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战略的相互作用,是制定减贫战略和实现农村振兴的必要先决条件。空间贫困理论认为,地理资本不足是农村贫困空间聚集的前提条件,但关于耕地资源越丰富、农村越贫的区域矛盾现象的研究却很少。文章以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相结合,描绘了农村贫困与耕地富集的空间一致性,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贫困空间分布集中在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受耕地数量因素、质量因素和区位条件共同影响。然而,各种耕地因素对贫困空间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耕地资源的数量丰富并不能始终缓解平原农业地区的农村贫困,耕地质量和位置的劣势可能会增加农业依赖家庭的贫困发生率。在制定区域定点扶贫政策时,要重视耕地质量和区位条件对农业家庭福利的影响,与耕地数量一样。这项研究的结果将为区域可持续减贫和农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04

研究区域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端的省份,位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接壤的北部和东部,西部和南部分别在内蒙古和吉林省。省域海拔为-6~1696米,大部分地区海拔30~1000米。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分别位于该省的西南部和东北部。该省年平均气温大多在 零下5度到 5 度之间,从南到北下降。

05

研究方法

(1)内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KDE)是一种非参数的测试表面密度计算方法。基于GIS的KDE方法主要通过移动窗口计算并输出每个网格单元的点或线密度。通过KDE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数据样本本身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贫困村的核心密度值来衡量农村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核密度值越高,贫困村分布越密集。假设x1,…,xn是从分布密度函数f的总体中提取的独立相同分布样本,则点(x,y)处的核密度估计值fn(x,y)的表达式如下:

(2)地理探测器

理探测器(Geo detector)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检测变量的空间差异并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文章主要采用因子检测模型和交互检测模型。因子检测模型主要用于检测变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自变量X和因变量Y空间分布的相似性,然后用q统计值的大小来衡量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解释力。q统计值的物理意义是自变量解释了100×q%因变量,范围为[0,1]。值越高,影响因素对贫困发生率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计算公式如下:

06

研究结果

(1)贫困村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空间关系

随着省级耕地资源富集程度的提高,贫困村的数量迅速增加。其中,55.39%和28.29%的贫困村分别位于耕地资源最丰富、相对丰富的地区,约15%的贫困村位于耕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同样,随着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耕地资源的减少,贫困村的数量也有所下降,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耕地相对稀缺的地区分别只有不到10%和4%的贫困村分布。也就是说,90%以上的贫困村位于平原地区耕地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林区,随着耕地富集程度的变化,贫困村的数量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林区最富饶的耕地区没有一个贫困村,平原地区耕地资源最稀缺的地区没有一个贫困村分布。

(2)多维因素对农村贫困空间的相互作用

在三江平原耕地空间分化的定性、定量和区位多维因素在相互作用后,以非线性方式(即增强、非线性)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如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比例和水资源量、耕地比例与路网密度、水资源数量与经济中心距离和道路面积比例。因此,耕地资源的蕴藏主要通过人均耕地面积等数量因素影响三江平原农村贫困的空间格局。在增加耕地的定性和区位因素后,耕地数量因素对贫困空间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

同样,松嫩平原不同因素对农村贫困空间分化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包括两个因素的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其中,单位面积产量与水资源量的相互作用为两个因素,耕地比例与种植结构、耕地比例与水资源量、种植结构与道路面积比例、耕地结构与单位面积产量的相互作用为非线性增强。因此,耕地生产能力、种植结构、水资源富集等定性因素对松嫩平原农村贫困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在数量因素和区位因素叠加后,耕地定性因素对贫困空间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

07

研究结论

文章采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模型,旨在描绘农村贫困与耕地富集的空间一致性,分析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农村贫困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一)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呈现出空间聚集和分化特征。在全省范围内,贫困村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和耕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与耕地资源的丰富程度有一定的空间关系。平原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于林区。在平原次区域,耕地资源越丰富,贫困村就越多。(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耕地资源的多维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省内空间贫困区位条件的解释能力优于每个次区域,而数量和质量因素在次区域具有较强和不同的解释能力。(三)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似地域的贫困空间因素影响机制存在空间异质性。从总体上来说,三江平原耕地资源量对贫困空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耕地资源的质量对松嫩平原的贫困空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