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家国情怀——这两首词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心怀天下

发布时间:2018-08-1816:05
百家榜创作者,百家号金牌导师,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

杜甫一生心怀国家,国破之际,生似浮萍,四处漂泊。然而他的诗篇,却给了后人无穷尽的爱国力量。什么叫做心怀天下,什么叫做家国情怀,在杜甫的诗中,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国家民族命运同步,国就是家。而心怀天下,更应该心怀那些不得志的寒士,让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生有所依。而他自己呢,早已经在这心力交瘁中,白了头发。这种家国情怀有一首诗,堪称千古: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开篇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国家衰败,国都沦陷,万物似乎都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草木深”。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花儿有情,也该落泪啊,如果鸟儿也知道亡国之恨,春日飞回故国也该感到惊心。

然而花,鸟怎么会有情,有恨,不过是诗人的移情罢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持续了数月,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让人无限凄惶的是,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此时一封家书,是何其珍贵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常常极目眺望,希望看到胜利的旗帜,更希望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然而这都不能够。诗人只有,搔首徘徊,青丝变成白发。而时常搔头,头发更为稀疏,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而李白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或许也是同一种感受吧。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更为感到世人的一面,是他诗歌中的心怀天下。杜甫对于底层的人民是极为同情的,对于权贵是极端鞭挞的,恰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名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气如烟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三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秋风却怒吼而来。说明人生之多艰。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似电影的快闪镜头,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孤独,凄清。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即便是在困穷如此,诗人依然高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或许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或许比高喊“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道统要高出许多。“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倚杖”,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世风的淡薄,意在言外。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实乃是草房的穷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屋破漏雨、布衾似铁,但在大绝望中,正升华着内心之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然而诗人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博大胸怀之表现,极为浪漫。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