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豆瓣评分8.0分,3340人评价
简介:阿莉莎与杰罗姆是一对表姐弟,自小青梅竹马。阿莉莎喜爱读书,常常和杰罗姆在花园后面的长椅上诵读诗歌和文学,两人在诺曼底的乡村度过漫漫却无忧的童年。爱情在同龄的几个少男少女身上渐渐发芽,起初他们偷偷爱恋彼此,各自藏着秘密和烦恼。爱恋至深时,他们精神交融,一心想为对方变成更好的人,完全无法忍受任何不完美的产生。然而,表姐阿莉莎在他人平淡的婚姻生活里,看到爱情最终落入平凡的模样,对爱情的终点产生了怀疑,她想追求的是永恒之爱,深信世间存在不朽的爱恋,只是通往永恒的道路是一条狭路,进入的门是一扇“窄门”,“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一九四七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梵蒂冈地窖》、《伪币制造者》,散文《地粮》、《刚果之行》等。纪德是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广泛关注宗教、爱情、家庭、性、政治等各类问题,热烈歌吟解放与自由,以赤诚之心去担当人性中的最大可能。他是时代的见证人,更是时代的创造者,法国文坛的后起之秀如萨特、加缪等,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同时,纪德也称得上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最令人费解的作家之一。他的“纵情”、他的“颠覆”,曾一度使他“声名狼藉”;但另一方面,他内心中同样真挚的是一种对于“神圣生活”的需要的肯定。他对同性恋的辩护、在道德伦理上的特别主张至今仍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1.我常常感到爱情是我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我的一切美德都由此而来。是爱情使我超过我自己。要是没有你,我会重新落到我那平庸天性的可怜的水平上。正由于我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
2.我们的美德,为的并不是来世的回报,我们的爱情追求的也不是报偿。苦尽甘来的想法是对高尚灵魂的伤害。徳行不是灵魂的装点,它就是灵魂之美的形式。
3.我在幼年时只想配得上她,后来也不苛求更直接地占有她。无论是努力学习还是与人为善,我做的一切冥冥之中都是为了她,我甚至还发明了一种更高尚的美德:常常瞒着她,把为她所做的一切当成是不经意的行为。我陶醉在自得其乐的谦逊中。唉!还很少考虑自己是否开心,最后养成习惯——若不费劲就无法使我感到满足。
译林版《窄门》的首封上有这么一段话:“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背封则是作家余华的评价,“很多年以前……我看完(《窄门》)之后浑身都在发抖,我想,这辈子能写这么一本书我就心满意足了。”两个青年的爱情故事看似简单,实则一点也不简单,书中很多对话都极具哲思。爱情在人类是共通的,其中的弯绕曲折,或许可以用白话逐一道来。为便于表述,以下文字中无论“她”还是“他”,均以“他”指代,必要处还会用到第二或第一人称。西方心理学说,爱情是一种投射。葡萄牙作家佩索阿说的直白,“我们从未爱过任何人,我们爱的是对某人的看法,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即我们自己。”没错,爱情源于认同和欣赏。中国人也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你爱上的那个人在别人看来或许平凡无奇,但在你眼里光芒四射,独一无二。因为我们爱上的人往往与我们不同,这个人身上有我们不具备的优点,或者说是我们终身追求也难以企及的特点。因为其天生如此,所以我们爱上的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他。这种不同令我们着迷。同时,你也能看到他深藏的脆弱和不安,会心疼,想要去保护。人群中,你会远远的一眼就看到他,对双方心思的感知可以超越语言和距离。那时,他岂止是你眼中最亮的星,简直是无垠夜空里的月亮吧。这种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放大,只有“爱情”存在的时候才会产生,与其说是我们发现了对方的不同,不如说是爱情赋予了我们看到那些不同的眼光和心思。不然,为什么爱情消失后,很多人在彼此眼里都黯然失色了呢?还有不少人会困顿吧:自己怎么会爱上那种人,脑袋瓦特了?可能还会因为那时的种种情思和疯狂而悔不当初。然而,只有这个人出现了,我们心中才有了爱情。看,这令人迷惑又不可思议的爱!爱情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或许可以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但真能说得这么清楚吗?不,如果人类能够如此严密逻辑地解析爱情,爱情就不会成为自古以来文学作品里长盛不衰的主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超越生命的爱情,《窄门》里的阿丽莎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两部作品的感人至深,异曲同工。爱情是狭隘的、自私的、脆弱的。脆弱在,相遇相爱本就不易,相处更难,它存在的时间有时很短,君不见多少佳偶成怨偶;自私在,单一时间内,它具有极强的占有性,彼此深爱的两人怎容他人插足;狭隘在,终其一生你只会对一个或几个人产生爱情,而不是任一个。如果以两情相悦或白首偕老为“赢”,单恋或分开为“输”而论,爱情无异于赌博和冒险,愿赌就要服输哦!如果再能屡“败”屡“战”,那你就强大到可以媲美曾国藩了。爱情在不同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尤其在青年时代,爱情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感本能,它拔节生长,势不可挡,只想抒发,不愿节制,往往难以受理智控制。甚至还具有强烈的逆反心呢,无论过来人如何千般告诫此法不妥,当事人却偏偏要逆流而上。不亲自被南墙结结实实地撞一回,怎甘心就此回头?粉碎性骨折还是皮实得更有弹力,就看当事人的修行咯。在爱情面前本就微弱的信心就这么转为无知者无畏的自负。爱情呵,让人多么得自不量力!于是,爱情成为一道窄门,只有那些有清醒自我认知的一小部分人才有可能经其到达幸福。爱情让人自怜。对方在你眼中那么熠熠闪光,你自然会比对,会自惭形秽,会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不够好,会觉得配不上对方。思念时,有千言万语要对他讲,见面时却胆怯和紧张得话都说不好。你的脑袋会木讷,内心在谦卑,更担心自己一个不小心,亵渎了爱情的美好。爱情当然也会滋养人的。一句似有若无的话,会让你心动不已,欣喜半天,知道自己也被爱着,就有了挑战整个世界的勇气。你是那么有价值,因为你被你爱的那个人爱着呀;你的爱也被欢喜地接受,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他是那么好,你很骄傲可以成为他心中的唯一。你还会为了他,把自己变得更好,与他齐肩是你成长的动力,甚至会因此做出之前做不到的改变。最初,爱情是喜欢他,是想拥有。如果两个人的关系是10分,你爱他,愿意给到9分,希望得到对方的哪怕1分也好,如此,关系不就圆满了?但往往越是想要,越是偏偏得不到,因为爱情可不是一件努力就有收获的事呐。爱情在两人之间只存在0与1或1与1的关系,虽然爱的程度因人而异,但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毛姆在《面纱》里早已讲的明白。《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马尔克斯还说: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后来,爱情是想对他好,让他快乐。为什么明明那么喜欢他,却总是心生怨怼?爱他,应该对他比对别人更好不是吗?当问题提出,答案就在路上了。其实答案早已存在,只等我们去发现,所以人常说,一个好问题的价值远远大于一个好答案。于是,渐渐明白,埋怨是因为想要更多,但人与人的情感节奏那么不同:有的谨慎,有的直爽;有的忍不住倾泻,有的细水长流;有的张扬表露,有的深藏心底;有的喜形于色,有的脉脉含情。最后,爱他,是给他自由。我爱你,但不要求你也爱我,你原原本本的做自己就好。如果你恰好也爱我,我会很高兴;如果你不爱我,也完全没关系。正因为你的存在和出现,爱才在我心中产生不是吗?也正是在爱存在的这些时刻,爱已在我心中留下了痕迹,和它没有产生的那些时候不一样了,我也已经得到爱了,不是吗?《窄门》里的阿丽莎用生命将爱情铸成极致和永恒,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纯粹。如同雪的洁白人人都爱,但如果置身雪山,你可能会雪盲;看到金阁寺的无暇之美,有人会一把火将其烧掉。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在烟火缭绕的人世间,我们不求尽善尽美,尽心尽力即已足够。人活着呐,不是结果,而是个过程。五色图书,五彩人生。周日缤纷日快乐!
悦读者:伊朵尔
编辑:弦月
审校:冬舜莱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