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86 | 文化之旅12:陆丰篇(陈文伟+胡德钢+蔡金针+温水义)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美名远播内湖寨

●陈文伟  胡德钢

初夏,参加“汕尾文化之旅——陆丰行”采风活动,感受一座座饱受历史洗礼的烟尘古寨,体会数百年前先人智慧的结晶,收获颇丰。其中,内湖镇的内湖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该寨自明末建立湖安初世祠堂以来,“丽水人俊杰,湖山地钟灵”,人才辈出,文化浓厚,曾先后出过“三举十三贡”之贤能,还是陆丰皮影戏和竹脚戏的发源地,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建寨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漳浦人陈受俊合家迁居广东海丰县红花山赤草洋(今内湖镇赤壆头),至天启年间,其孙陈兴策寻至内湖寨,认为风水极佳,适合创居建寨。遂率部分家族成员迁此建寨开辟新地,用黄土、糯米、红糖、土灰等夯土围墙建寨,四周围墙高丈余,墙底宽一米多,墙顶宽六七十厘米,寨分乾巽二门出入,象征鲤鱼的两眼,北门向鹰峰,南门向丽水。村寨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名曰“湖安”,后改称“内湖寨”,又名为“丽湖”。

因“内湖寨”地形肖鲤鱼,立坤山艮向,河流逆水朝明堂,故寨地风水名曰“逆水鲤鱼”。“内湖寨”陈氏族因有丽水长流,经九湾十八曲朝拜明堂,其族后人建置九湖十八寨二十七个村寨,与当地风水相呼应,足可证内湖陈氏先祖当时财富及人力、物力之雄厚。

时至今日,“内湖寨”还但存留着近四百年的古榕树、古龙眼树,更保存着近四百年古城墙,这些寨墙坚固比无,连铁钉都钉不进去。城墙四角设有城堡,寨内有用小溪里的圆卵石铺路的三街六巷,今天寨内有四座清初重建的大祠堂,每座祠堂都有前后三厅四深井,类似“四点金”的建筑风格却又有其特色。其正中间丽湖一世祠堂内有30根石柱,厅内木雕有花鸟、神仙,活灵活现,祠宅通廊、梁架斗拱、厅堂屋檐,山墙厝角、门窗四周过去分别都配有精美的金漆木雕,典雅华贵,虽经三四百年沧桑,各项雕塑仍依稀可见,民俗味很浓,对研究明末清初民居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据传康熙癸未年,“内湖寨”的原居地赤壆头旧居古井中,骤开莲花,红如日,大如巨碗,灿烂三日,四方来观者毂击肩摩,皆言陈氏将发迹矣!果然寨中先后出了三个举人:其一为陈畴九,字尔雍,号榕斋,康熙庚子科中式举人十七名,授福建建宁府政和县、长汀县两知县,又于戊午考试授泉州府正堂。其二为陈讚:字尔都,雍正甲辰科补癸卯正科,中式四十三名举人。其三为陈凤苞,字尔符,雍正壬子科中式第四十四名举人。全族举人、贡生、监生、国学生,及廩、增、附、膳、庠生等共有六七十名之多。

父子参将

父子参将、杀敌救困的故事,是“内湖寨”人文史上的一段佳话。其中父亲指四世陈锡万,子指五世陈廷斌。

清乾隆《陆丰县志》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明朝碣石卫指挥张明珍踞卫城叛变清廷,八月中旬,张明珍引惠来山贼林珩、林耀斗等,流劫东海滘。三陂(此时陈锡万等与高三爷联合暂居三陂)陈锡万擒贼林珩、林耀斗解县。”此时海丰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害,面对寇贼的疯狂作恶,陈锡万传承祖训信仰关公的忠义精神,扬善惩恶,挺身而出擒贼并押送到县,为民除害,名垂千古。

清乾隆《陆丰县志》又载:“顺治四年春海寇苏成入据捷胜所城,七月犯海丰,陈廷斌、高福亮等入援始遁。”海丰史学家蔡皇勷《手记》又载:“顺治四年丁亥年七月十六,苏成以恢复为名,即攻入东城内,外则有举人黄德燝,家在东城,往内湖砂陂请陈慎予等兵来救,陈踞在内湖,自苏成入卫,即在搭砂陂寨与成相战,陈兵搭营于双冠山,陈慎予派陈廷斌、高福亮等为先锋解救,苏贼素惧陈兵之战,闻至出军以御,即为陈兵所败,杀二三人,苏成下船拔寨逃去,城上之兵亦出夹攻入东城杀贼,海丰之围得解。”

顺治四年(1647年),普宁十三寨老鸦地贼罗英率数千人围攻惠来县城不下,转劫周田等乡。隔年围攻靖海所城,城破千户陈袭死。第三年二月又破荆陇寨,六月再次迫围县城。举人高廷焕等秘密约请义民陈廷斌、高亮福、高亮祯破敌。当时的救兵只有八百众,而老罗贼有数万人。七月廿六日,八百乡勇埋伏在北山、禄昌附近等处,伏击罗英。交战中,罗英中伏被杀,余众溃散。康熙《惠来县志》记载了这场战斗的激烈场面:“以八百之众,破数万之贼,歼戮殆尽,堆积山原,邑人拾贼骸埋之”,县城百姓在此处立碑,以纪念勇士的功劳,上刻“明高陈三将军剿罗英于此”,左侧刻“通县士民立”,石碑本在今惠西路水流巷(原叫“血流巷”对面,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街道改建时被挖)以纪念勇士的功劳。传说高氏兄弟当时双战罗英不下,手中藤盾已被罗英的鬼头刀砍掉大部分,而罗英头戴石臼,反使他俩的大刀生出很多缺口,情况万分危急。这时天色黄昏,宿鸟投林,陈廷斌急中生智,大呼“救兵已到!”罗英回头后望,高氏兄弟挥刀砍去,罗英的人头和石臼双双滚落地下。

赈灾三年

旧时海陆丰曾流行俗语谓:“你富过陈天尹”,以此来形容一个人钱财富足的程度,大概类似今天的“你富过李嘉诚”。

陈天尹生于明崇祯三年十一月,五岁丧父,自小由叔父陈绍惠抚养成人,年二十考选连平州庠生,后弃举子业与叔父共同奋发,农贾并进,创业兴家。而后叔侄产业拆分,各自发展,叔陈绍惠从农业发展,租产遍布各地,值一万二千余石。侄陈天尹经营商贾于大江、苏水之间,财富更属惊人,清制勒令民间殷户报产,陈天尹独自上报一百万两以备征用,由此可见陈财富之巨。

乾隆《陆丰县志》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年,饥荒。内湖富户陈绍惠、陈天尹施粥救灾民。康熙三十六年春,大饥荒。内湖富户陈绍惠、陈天尹施粥、施医、施财救灾民。”又据福建翰林院侍读陈迁鹤作《家天尹兄传》:“清初朝廷迁界之令,迫民徙入内陆,限仅三日,一时跄踉出户富人尽弃其资,贫人妻抱儿、夫背釜,望门投止,咷号之声响彻于野,依丽湖诛茅而居者,不下千数百人,公与叔父随力所至予以周给,流民各得稍济。”

康熙三十五、三十六年海丰县邑连受二次天灾,五谷失收,造成三年大饥荒,人民乏食。此时,以陈绍惠、陈天尹等为主的“丽湖陈氏”族人发财不忘行善,为救灾民,悉发粒积,大伐竹木,广搭寮居,在“丽湖寨”旁,大行赈济,施粥、施医、施财及施棺,使远近灾民生者有养,病者有医,死者得葬,连续三年,活人数以万计。时萧大中丞闻悉,呈报清廷,康熙皇朝赐封绍惠公名为“恒济”,萧大中丞高其仁,赠匾额题曰:“乐施无倦”,并亲自送匾额到“内湖寨”,此匾原悬挂于祖祠内,后因历史原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流失,今匾为后人复制。又有武大副宪高其德,表之曰:“同德乐施”。而陈天尹亦得邑侯白公高其德旌之曰:“仁德广孚”(此旌已流失)。叔侄共同行善,名报四方,仁德之风永垂不朽。

妙计审案

陈畴九,字汝雍,号禹图、榕斋,康熙庚子科中式举人十七名,授福建建宁府政和县长汀县两县知县,戊午考试授泉州府正堂,为官能干清廉。

在福建政和等地,曾流传陈畴九妙计审案和巧设鲎宴的故事。

陈畴九上任政和县县令伊始,就有村民甲告乙偷其所种番薯。陈问被偷多少,甲说要等其他没被偷的挖出来才知,陈又问被偷的田地范围有多广?甲说一亩,陈再问多少人偷,甲说乙一人偷。陈甚感奇怪,一人如何能偷一亩番薯?细问才知,原来当时福建人种番薯是用薯块作种的,甲被偷的就是刚下的种,一亩并无多少番薯。陈畴九下令传村民乙,问其偷了甲多少番薯?乙承认偷了十多块。陈畴九令带甲和乙到现场,经查验确实如此。陈略为沉吟,即下令乙把甲种的番薯全部挖出,足有一担多,陈又命甲乙两人合力把番薯挑到公堂。甲乙两村民甚纳闷,均不知陈葫芦里卖什么药。只见陈畴九升堂判道:所有挖回来的番著归还甲,因乙原偷的番薯已被吃掉,就以帮挖番薯的工钱相抵之,并要求乙当堂保证不再干小偷小摸之事。甲心里略感不服但也无可奈何。陈畴九继续说道,现教你们种番薯的正确方法,于是从剪种、起垅、下肥到修藤蔓说个清楚,并到现场指导种植,引来许多村民观看。陈教的方法既节约成本,又缩短收成的时间,提高了产量,大受民众推崇,此种植技法不久便推广到全县。村民甲因此佩服陈判案公道。

巧设鲎宴

陈畴九任泉州府正堂期间,有一次到乡村巡视,突然看见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纷纷奔回村里,陈甚感奇怪,问村民发生什么事?村民纷纷说妖怪来了,快走快走。陈畴九不相信有妖怪之事,即与随从向着农民奔跑来的方向走去,发现原来是大量的鲎(俗称鲎鱼,节肢动物,生活在海里,其形丑陋)从海边而来,吃农作物,而农民以为是妖怪而纷纷逃避。陈心生一计,当即和随从捉了许多鲎。第二天,陈畴九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宴席,广邀当地族老参加。而主菜就是前天捉的鲎鱼,燉、焖、煮、炒样样俱全,陈开始并不说什么,等众人饭饱酒足之后,问族老肉味如何?大家赞肉味鲜美。陈于是回答说此乃妖怪肉,族老皆大吃一惊。陈解说鲎本非妖怪,常见的海生物而已,肉是可以吃的,并让厨工就如何杀鲎、烹调等进行现场示范。村民听后疑惑尽释。此举不但让村民有肉可吃,又保护了农作物。陈畴九的鲎宴与韩愈在潮州驱鳄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陈在任上为民办实事,公正廉明,当地人尊称为陈清廉。

皮影戏班

陈氏先祖在“内湖寨”创祖之后,从祖家福建闽南带来了皮影戏和竹脚戏,明末清初族人在内湖创立了陆丰首个皮影戏班社,后才逐渐向传播陆丰各地。据2007年版《陆丰县志》载:明清时期,皮影艺人均农民,主要活动在境内的农村地区,以神诞戏为主。从明万历年间,内湖将军塘村出现首个皮影戏后,到清末增至20多个民间班社。20世纪初,产生了有“功夫真本”称号的著名艺人陈乃月。”

今皮影戏已经成为陆丰的一张文化名片,被收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解放初期,皮猴戏班“内湖寨”还有陈再的一班,陈再的一班成员有陈再、陈忠尧、陈妈珠(后居台湾)等。其中还健在的有八十三岁的陈忠尧,1933年出生,系陆丰皮影老艺人之一,自幼参加“内湖寨皮影班”,跟随族内叔公陈再学艺,初学小角色,后成为主要演员,曾演出过《杜十娘》、《卢雄迫债》《火焰山》等,因特殊的历史时期,1965年全部的皮影家当被收缴后才中断演出。

走过大塘骑楼

●蔡金针

“大塘”,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有文友告诉我,并给我发来了该村古建筑的照片,尤其是被称为“民国街”的骑楼;说它陌生,是我从来没到过该村。要不是参加“汕尾文化之旅——陆丰行”采风活动,我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走近大塘骑楼。

也就是说,大塘的出名,主要在于骑楼。而我们知道,大塘位于陆丰市东海镇东14公里,属于桥冲镇,因为村左右河流好似玉带环绕该村,故称金带塘,简称“带塘”。

我们参观了大塘卢氏大宗祠,看到了祠前两边的一副副旗杆夹,无不为大塘耀祖荣宗的卢氏先人所惊叹,该村中式功名的先人之多。后在大塘卢姓人的带领下,我们绕过几街改建的新厝,才来到了“大塘骑楼”。

据介绍,“大塘骑楼”,又称“大塘墟”,是爱国华侨卢文仪先生于1924年出资兴建。“大塘墟”由两段两排相向楼房组成,共72间商铺,中间大街,均铺上石板。它的图纸来自马来西亚,仿吉打州鲁乃大街上的商铺样式绘制,以南洋“骑楼风格”筑造。

大塘墟前身叫“墟仔”,清道光初年,这里有几间简陋摊点,至光绪初年逐渐扩充小店、小铺等二十多间,成为溪南的商贸中心。民国初年,爱国华侨卢文仪继筑造支房宗祠“继述堂”之后,目睹家乡的落后状况,就有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大志,决定斥巨资建造“大塘墟”。于是,卢文仪从民国甲子(1924年)始建“大塘墟”,历五年才建成。

走近“大塘墟”,才真正领略到了民国街,才真正欣赏到了大塘骑楼的建筑艺术风格。它为南洋“骑楼风格”。我们走在两排骑楼之的石板大街上,无不为它建筑的坚固高雅墙壁上栩栩如生的雕塑、走廊水泥柱的图案所叹服。“大塘骑楼”历经这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还是这样牢固无损,可见民国初期的水泥结构建筑技术的高超。这样的商住骑楼,在我们海陆丰地区乃至粤东乡村实是不可多见,是桥冲大塘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

听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婆婆说,她十八岁从壆尾嫁到大塘,在这骑楼已住了六十多年,与骑楼一起生活,一起呼吸,见证了骑楼经“土改”、“文革”、“破四旧”运动的种种冲击,虽然墙壁上的浮雕及其纹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那些古色古香的各家商号被涂抹得不见踪迹,但现在还有个别原始窗棂与百合窗页的遗存。她怕我们不相信,竟然带我们向保存原始建筑的一处走去,向上指给我们看,果真,保存的窗棂跟别处的不一样,并认真地说:“我老人的话可以不信,但骑楼上的窗棂与窗页是不会说假话的,你们慢慢探究吧。”这是一位“大塘骑楼”的守望者,在向我们诉说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前次,我参观过汕尾城区三马路的骑楼建筑,均是三层楼,而“大塘骑楼”却是两层楼建筑,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骑楼。

那么骑楼是如何说呢? 据了解,骑楼建筑最早见于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洋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但有人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干指上面,栏指房屋,在史前时代,岭南的原始建筑经历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发展过程。岭南汉墓出土遗物干栏,据考证是上屋住人,下面容纳家畜和杂物。这种干栏,特点是干爽、通风、避暑、防潮,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和地理环境。”

无论是什么风格的骑楼,但我们知道,骑楼下面是商铺,上面是住家。但可惜的是我工作的地方甲子,许多两层建筑的骑楼受到破坏,被改建,它们主要在大街、三角楼、东关街和真君街。

如今,我们正在“大塘骑楼”大街上,向被称为“民国街”的创建者卢文仪先生致敬。确实,大塘骑楼,见证了卢文仪先生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巨大,它的存在,是一位爱国华侨对家乡眷恋之心。

爱育黎元雍烈娘

●温水义

“爱育黎元”四字是悬挂在陆丰市陂洋镇古寨村镇安古庙正堂牌匾上的题词。“爱育”是爱护养育之意,“黎元”即黎民百姓,此句语出佛教藏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陂洋镇古寨村镇安古庙缘何悬挂此四字?庙内奉祀者谁?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而此次的“汕尾文化之旅——陆丰行”,让我走进了那段狼烟四起的岁月,走进了那段古朴厚重的历史,也瞻仰了一位庇佑众生、舍身为民的奇女子!

据庙内石刻碑文记载,古寨村镇安古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该庙奉祀雍烈谢圣仙娘。在当地人口中,镇安古庙也叫作“姑婆庙”。据悉,古寨村原名叫“娘子寨”,是一座以纪念一位女子而命名的村寨,这种现象在中国极为少见!

古庙坐东南向西北,身后是巍峨厚实的寨墙,前面是蜿蜒曲折、缓缓流淌的小河。建筑占地面积不大,为普通的三间二进平面布局。规模虽小,却结构紧凑,安稳如謦,在百年风雨中,静静地驻守在这遐州僻壤,守护着这一方水土。今天,她似乎对于我们一行五十多人的到来并不意外,也无惊慌,只是静穆得让我们肃然起敬。于是,我们放慢了脚步,停止了谈笑,此时安静得只剩下相机不停的咔咔声了。

雍烈娘娘金身凤冠霞帔,脚踏金缕鞋,端坐于神翕,神态平和慈祥。我双膝跪地,双掌合十,虔诚地三拜九叩。我知道,我敬拜的不只是一位庇佑万民的神仙,更是一位为民谋利、舍身成仁的女英雄!

时光逆流,风云变幻。在狼烟四处的东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不和,互相倒戈,加之豪绅暴吏狼狈为奸、鱼肉百姓,使得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雍烈娘娘原名“谢二”,十五岁时,学艺归来,文武双全,因痛恨封建王朝凶残无道,欺压百姓,她召集家人,带领乡民,揭竿而起,后因兵败被俘,为掩护乡人,独揽其罪。午时三刻被斩首时,尸身立而不倒,红光闪现,徐徐升天而去。皇帝见之叹曰:“此女英烈义勇,真仙圣也!”即封“谢二”为雍烈娘娘,并下旨建庙纪念。也有另外的民间传说,在东晋时期,谢二在一次保家卫国战斗中,运用法术将自身体内血液化作雨水,攻破敌人妖术,杀敌取胜,自己也壮烈牺牲。乡人为悼念她,为她铸造金身,建庙纪念,享受后人祭拜。两个故事虽然版本不同,情节各异,但雍烈娘娘为民谋利、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这跟妈祖林默娘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精神又何其的相似!于是,人们就把她们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庇佑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

据陂洋镇古寨中学谢校长手笔,雍烈娘娘庙原在梅州市兴宁县。后缘何建于陆丰市陂洋镇古寨村呢?其中传闻,清顺治年间,广东一带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古寨村被洪水包围,出入不得。这时村口浮起一个石制香炉,三天三夜没有随水漂走,水也因此没有再涨,全村人畜得以保全。村民们甚觉奇怪,认为香炉显灵,便捞起来,见香炉上刻有“雍烈谢圣仙娘”字样,因此把它放在正对北门的一间茅屋奉祀。清乾隆四十二年改建成今天所见的镇安古庙体制与规模,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当我汹涌的思绪还悠游在历史的烟雨风云之际,古寨村的一位长者问道:“你发现姑婆庙的门槛与别的庙宇门槛有何不同?”我端详许久,不见异常之处。我摇摇头表示不清楚。那位长者说:“此处门槛比别处要高出几公分,若无实地测量,很难发现。”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符合实际,我只是好奇地追问原因。据那位长者所言,古庙面前原是一条水量充足的河流,村里的妇女常在河边浣衣洗菜,忙碌时,家中小孩无人看管,就只能抱到庙中,任由小孩自己玩耍。门槛高,小孩爬不出来,大人就能安心地干活。听到这样的解释,心中很暖,我喜欢这样的理由。这不仅是建筑者们的匠心独运,更是雍烈娘娘“爱育黎元”精神的展露啊!就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爱护照顾的善良之举,古寨十八姓氏之间才会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亲如家人。

按古寨雍烈娘娘庙会“历届总理榜”记载,自清乾隆四十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都要举行庙会,且十年举行一次隆重庆典。庙会场面热闹壮观,各式民间艺术表演载歌载舞,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庙会传承信仰,感化众生,有着深刻内涵和珍贵价值,现已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百年风雨,千年沧桑,陂洋镇古寨村的镇安古庙也在红尘岁月里渐渐走向了斑驳,但庙宇正堂悬挂的“爱育黎元”牌匾却一直昭示着雍烈娘娘慈悲、博爱、和睦、包容的精神。这精神,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拉到底部,有赞赏


     

转自:汕尾日报15.06.21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作家何苦要难为自己

文学就是好玩

海陆丰明代城池

广东航拍图,从粤A飞到粤Z,看到汕尾惊呆了!

这才是真正的笔,平时咱们用的都是刷子

住宾馆几个安全措施及生活小窍门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专家称需小心处理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点击进入!

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汕尾四日

文学看台85 | 郑海潮的诗歌:纯朴直白 感情澎湃

文学看台84 | 林进挺:渡(散文诗)

文学看台83 | 文化之旅11:陆河篇(彭大星+叶勤海+林瑞莲+吴志跃)

文学看台82 | 陈树茂的小小说: 用荒诞笔法揭示社会问题

文学看台81 | 陈树龙的小小说:手法多变 结局巧妙

文学看台80 | 4篇美文大PK,1个美女P3男(庄场+吕珠满+林永炼+苏香)

文学看台79 | 文化之旅10:陆河篇(王万然+陈辚+胡德钢+罗素丽)

文学看台78 | 《香港诗人》发同题诗《三月》

文学看台77 | 文化之旅9:陆丰篇(陈辚+蔡金针+蔡海燕+白云数片+林进挺)

文学看台76 | 三个美眉P美梦,不P美颜P美文(邱惠谊PK吴春红PK庄爱娟)

书画看台5 | 国庆书画专版

书画看台4 | 以禁毒为主题的书法展,你见过没有?

书画看台3 | 陈俊杰的书法

书画看台2 | 孔捷的书法

书画看台1 | 赖俊文:鬼画符

摄影看台9 | 来回徒步十公里,探访对海踣死鬼

摄影看台8 | 老严头:公平油菜花

摄影看台7 | 刘小宾、罗荣真:市区夜景随手拍

摄影看台6 | 王万然:到林场看美女作家下海拉大网

摄影看台5 | 老严头:甲子甲秀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