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越稳定越好吗?

如果哪个关节不舒服,那么一定是这个关节不够稳定,这样的想法乍看之下似乎很站得住脚,社交媒体上各种各样的“稳定性训练”似乎也在一遍遍告诉我们,关节越稳定就越安全。事实真的如此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更新一些关于关节活动的知识吧。

关节不是杠杆结构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认为关节是杠杆结构,即它有一个支点,并围绕着支点运动。

这样的假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假如关节内存在一个支点,那么关节的表面就一定需要触碰在一起,在滑动过程中就会产生摩擦热力效应,久而久之关节的表面就会磨损,这不是什么好事。

然而,人体的构造非常精妙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关节腔内充满了滑液(Synovial Fluid),并被关节囊包裹着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关节滑液是由水和一些蛋白质组成的,这个特性让关节与关节的软骨之间形成独特电子结构——软骨的表面会附着负电荷蛋白质,因此两块软骨会像同极磁铁一样互相排斥。在健康的关节中,即使我们给这个关节施加压力,软骨之间会靠得很近很近,但不会真正发生接触,因此健康的关节之间没有摩擦。除非这个外力超出了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或者关节囊由于受伤等原因并不完整等等……

正由于滑液的存在,因此比起杠杆结构模型,压力结构可能是用于描述关节活动更准确的模型。

关节附近的肌群是关节腔的压力调节器,以手肘为例,二头肌群和三头肌群就是肘关节的压力调节器。在屈肘时,二头肌产生向心偏向,三头肌产生离心偏向,这使手肘腹面(肘窝)压力增加产生压缩,手肘背面压力减小产生扩张,这使关节滑液向扩张的方向即手肘背面移动,因此手肘产生了屈曲动作。相反,当三头肌产生向心偏向,二头肌产生离心偏向,使手肘外侧压缩,肘窝扩张,因此产生了手肘伸展的动作。

关节会向产生扩张的方向活动,关键是,我们需要在关节周围制造压力差,从而使关节产生活动。

力量训练为什么可能会减少关节活动度

如果我们有频繁承受大负荷的需求(大重量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那么人体也会适应外界向我们施加的压力,使我们的身体结构更符合高力量输出的目的。在力量增长到某个临界点后,如果能够减少关节的部分生理活动幅度,就能够让关节更加稳定,从而输出更大力量。

我们的骨骼结构也可能会产生一些适应性的形变,使关节附近的肌肉长期处于向心偏向。

还是以手肘为例,如果二头肌群长期处于向心偏向,那么手肘伸展的幅度就会减少,如果是三头肌群长期处于向心偏心,那么手肘屈曲的幅度就会减少。还有一些更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二头三头肌群长期都处于向心偏向,会怎么样呢?

你想的没错,由于手肘前后都产生了压缩,手肘屈伸的活动都会减少。但这个情况会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使肘关节会变得更稳定,然而这些额外的稳定是以活动度作为代价的。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高水平的力量举训练者髋内、外旋活动度都会表现出明显限制的原因,这些关节活动的降低是他们为了提高专项表现、增加稳定性与力量输出所产生的适应。

然而,关节并非越稳定越好,如果我们不具备足够的关节活动度,就有可能会限制活动,并产生关节疼痛等等问题。

躯干是否越稳定越好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你们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答案。

躯干由腹腔和胸腔共同组成,内脏与肺部气体活动受到压力调控。因此,我们可以把躯干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关节腔”。脊柱屈曲时,我们在身体前侧制造压缩,在身体后侧制造扩张;脊柱伸展时,我们在身体后侧制造压缩,前侧制造扩张;脊柱旋转时,我们在身体的一侧制造扩张,另一侧制造压缩。

如果一个人的躯干由于训练产生的适应性而“过于稳定”,其好处在于他可以承受更大的负重,但他可能牺牲了部分躯干的屈曲、伸展、旋转能力,在我们需要做出有屈曲、伸展、旋转等动作时可能会受到限制,或者感觉到疼痛。

因此,你的答案没错,核心也不是越稳定越好。

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压缩制造稳定与外力对抗,也要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制造扩张在空间中移动。

因此,一个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训练,最终还是取决于他的训练目标,在某个临界点以后,我们需要在稳定度和活动度之间做出取舍。

如果你想要在力量举项目上有更好的表现,那你可以考虑牺牲一部分关节活动度来换取更多的稳定,但要不断监控这个进程以维持健康、无痛的训练;如果你想在高尔夫球上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你可能需要在尽可能保证关节活动度的情况下,发展足够的力量,但要知道,后蹲越重不一定会让你的高尔夫表现越好。

不是所有的伤病、疼痛、限制都是由于某某关节不够稳定或者“核心不稳”而造成的。稳定性训练不适用于所有人、所有场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