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投屡败”,港中旅该如何打破景区投资僵局?

作者:赵莉敏
编辑:杨   凡

10月8日,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股票代码00308.HK)发布公告表示,拟于10月9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售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嵩山公司”)的51%股权,以及挂牌时嵩山公司欠港中旅的全部股东贷款。

自2009年起,港中旅开始运营嵩山风景名胜区,到目前已超过10年之久。嵩山风景名胜区中,少林寺及少林功夫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名享誉海外,而港中旅为何要放弃这块有着“金字招牌”IP影响力的优质旅游资源,备受业界关注。

1
港中旅“还俗”,诀别少林寺

所谓“一入佛门深似海”,港中旅与嵩山少林寺之间的渊源颇深,双方拥有长达十年多时间的合作“修行”经历,而港中旅近日发布的一则关于出售旗下持有嵩山公司全部股份的公告,却预示着港中旅与少林寺之间的“缘分将尽”。

少林寺景区上半年经营不善,业绩出现较大亏损是港中旅从嵩山公司抽身而退的原因之一。根据港中旅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嵩山公司的恢复相对较慢,公司2020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幅下跌,由盈转亏。

紧接着在10月9日晚间,北京产权交易所挂出了关于嵩山公司股权转让预披露信息,信息显示,2020年前8个月,嵩山公司实现营收2003.62万元、净利润亏损3201.27万元;截至2020年8月31日,嵩山公司总资产规模为5.39亿元,其中负债总计约为1.95亿元,所有者权益约为3.45亿元。

受形势所迫,上半年疫情肆虐,旅游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港中旅2020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也同样不景气,所以其通过剥离嵩山公司股权及时止损的举动确实是在情理之中。港中旅在公告中也表示此举有利于香港中旅及其附属公司优化旗下自然人文景区目的地资产,提升资产周转率和提高现金回流。如若股权出售最终得以落实,将会进一步提高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但其实,港中旅选择从嵩山公司抽身而退一事早有端倪,港中旅和嵩管委及少林寺之间的矛盾称得上是“积怨已久”。“三个和尚”这一经典故事相信大众并不陌生,用来形容其三者之间发生的故事也恰如其分。

“一个和尚挑水喝”的艰苦时期,释永信当上了林寺方丈并开始求变;“两个和尚抬水喝”的上升时期,在释永信的积极推动和政府的扶持下,少林寺尝试商业化运作并取得成功,后迅速扩张商业版图,成为国内顶级的旅游资源,继而引发各方资本的争相关注,港中旅恰是其中之一。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混改时期。2009年,有着央企背景的港中旅与有着地方国企身份的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由登封市政府全资持有)共同成立了嵩山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港中旅持股51%,登封嵩山少林文旅集团持股49%。2010年1月4日,港中旅与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嵩管委)签订特许经营协议,获得为期40年的独家管理和经营嵩山风景名胜区辖下之少林景区、中岳景区、嵩阳景区的门票销售,包括古代寺庙、名胜古迹、地质公园、古代书院及瀑布等景点;此外还拥有代收销售收入以及停车场业务的授权。

公司成立之初,双方均“干劲十足”,港中旅也在景区的建设规划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彼此合作的第一年,即2010年期间,港中旅对嵩山景区进行全面整合,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使嵩山景区的经营业绩实现新突破,2010年接待人数达260万人次,实现收入1.74亿元,在游客接待人数上首次超过了黄山与峨眉山景区的同期水平。

但故事看似强强联手的美好开端却并没有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延续下去。“不患寡而患不均”,三者之间的嫌隙初生,在最初景区门票收入的分成上有所体现。公开资料显示,在嵩山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分成中,门票收入的30%归少林寺,剩余70%的分配中,51%归港中旅,49%归嵩山文旅集团。不过据了解,2013年少林寺曾因嵩管委拖欠门票收入等费用,将其告上法庭,少林寺方面不满嵩管委拖欠其相关门票收入的传闻也多次传出。

其次在三者之间的合作工作开展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这令其关系再次恶化。原嵩管委副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港中旅并未兑现投资承诺,反而分走门票收益中的最大部分;港中旅方面则表示,受到政府报批程序影响,以及国家文物局相关规定限制,景区内多项建设工作无法开展,也实为无奈。而嵩山公司成立之初,曾一度引发了“少林寺上市”等争议,有传闻称登封市联合港中旅集团,试图把少林寺门票经营权等运作上市,却遭到少林寺对此激烈反对。尽管后期三者之间曾出现缓和,港中旅也在2017年进行了增资,但结尾仍难逃分道扬镳的散场局面。

2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如此看来,疫情或许只是导致港中旅与嵩山少林寺彻底“诀别”的催化剂,而最大的矛盾还是来自于港中旅、嵩管委与少林寺彼此之间数年的“恩怨纠葛”。但“三个和尚”为什么会“没水喝”,三者之间在合作时产生的分歧与矛盾又究竟孰是孰非?

对于此,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表示,港中旅与河南旅游景区的合作由来已久,而且在河南的王牌景区里,港中旅是介入比较早的。但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以及旅游需求的旺盛和地方投资实力的增强,双方合作的心态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因为在全国很多地方,王牌景区往往都是由地方国资主导进行投入开发。像这种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大家目前也逐步的评判了它的公允价值,像少林寺,或者是嵩山这种顶级的旅游品牌,它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情况下,关于怎样发挥这个地方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问题上,外来投资和本地的业主、或政府之间,肯定都会有一些各自不同的看法,地方政府希望加大投资强度,外来投资者希望发挥效益,所以必然会有矛盾存在。”

合作期间,伴随着心态的转变,双方在对嵩山景区的合作管理工作方面也相应出现了连锁反应,而少林寺作为港中旅与嵩管委“斗智斗勇”的核心焦点自然也难逃被卷入“风波”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段“三角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演变成“恩怨”,而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港中旅下定决心剥离少林寺的一个体面说辞。

但对于港中旅而言,此次景区运营失败的经历只是“往事重现”,其投资景区运营的第一次“折戟”案例发生在更早之前。2010年10月21日,港中旅以现金入股的方式,河南鸡公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鸡公山文旅)以鸡公山酒店景区宾馆等资产入股,双方共同出资组建了港中旅(信阳)鸡公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鸡公山),其中港中旅占比65%,鸡公山文旅占比35%。

合作之初,港中旅方面依旧是踌躇满志,公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在两年内投资约6亿元人民币,力争达成将鸡公山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和中国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但历史的发展总是相似的,时隔6年后,鸡公山不但没有如愿成为5A级景区,经营状况也不甚理想,而港中旅也于2016年底宣布撤出鸡公山。

港中旅退出鸡公山的缘由可以在其发布的2016年度财务数据公告中略知一二,公告称出售鸡公山股权,是为了减少一家亏损企业,使公司资产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港中旅撤出鸡公山一事,后有传闻称,双方合作因遇到文物管理、景区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导致合作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梳理港中旅两次失败的景区投资运营案例不难发现,导致其“重蹈覆辙”的因素存在着许多共性。首先在合作性质上,港中旅与嵩山少林寺及鸡公山的合作均是由央企参与地方国企的合作混改;其次在工作开展上,两次的合作,无论是景区工作的开展,还是企业工作的推进都出现无法如期落实的情况,景区方面存在诸多改造限制,企业间的合作协调性较差,在利益分配方面也存在争议。

港中旅两次失败的案例所体现出来的共性,或许也是许多企业已经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以及未来将要经历的,故上述问题将成为以港中旅为代表性企业接下来亟待解决的工作重点之一。

3
如何从“大撤退”中破局

纵观港中旅在鸡公山景区和少林寺景区的两次投资,均以“大撤退”结局失败告终,复盘两次景区“大撤退”事件的始末,很显然,港中旅在景区的运营上是不成功的。但若要以此来判定港中旅的成绩为“不合格”也是有失偏颇的。虽然双方在合作期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轻易地去论断孰是孰非,仍是不可取的。

港中旅的两次“大撤退”事件,揭示出在国内旅游领域,地方国资混改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弊端问题。要特别注意的是,港中旅“大撤退”事件体现出的共性通病只能代表部分企业或景区,不同景区有着不同的资源特色,不同的企业也有着不同的投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

而以少林寺为代表性的景区,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象征意义,在传统化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在杨彦锋看来:“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宗教管理现在是逐步分隔的趋势,景区里的宗教场所和旅游的大众化开发,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宗教归宗教,旅游归旅游。地方对于景区资源的开发,归于经济或是旅游开发的属性。在宗教管理和旅游开发上,相对会有较为明细的区隔。”

从港中旅此次事件推广来看,企业与景区的合作磨合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涉及到地方国资混改时,企业需要更多的“三思而后行”。况且,国内推行地方国资混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管是投资方还是景区,在未来合作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重重阻碍,经历艰难的磨合期。

正如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所言,地方国有知名景区混改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各方利益盘根错节,诉求各不相同,若想达成各方面的平衡比较困难,未来可能需要政策引导加上更多的市场化元素去调和。目前对景区减免费的政策导向愈加强化,很多景区正处在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转化,整体迭代升级的关键时刻。与文旅城、小镇等“+地产”的文旅综合性开发项目不同的是,景区大多有着独特的复杂性,而且越是知名的景区,各类重点保护的“帽子”越多,限制过“死”,几乎到无法动土木的地步,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建议道:“部分受保护性限制较多的、不具备改造升级条件的传统景区或许可以回归其公共品的属性,该类型景区只需要做好必要的维护;而对于可开发改造、或周边有可利用土地的景区,则可以用市场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源竞争性介入,进行盘活,让有能力者居之。地方政府更需做好基础配套,以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总之,宗教文化情怀与商业利益之间的不可兼得,合作方之间的相互推诿与消极作为,以及景区自身的条框束缚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让港中旅与少林寺之间近11年的“修行之路”走得愈发坎坷。如今港中旅已决心“还俗”,谁将会与少林寺结伴成为下一位“修行者”值得期待。而未来在旅游行业领域的地方国资混改又会呈现怎样的趋势,来自社会资源和市场的力量是否会给业界带来新的惊喜,需要交给时间来验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