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郎郎|寥寥信步而去
张寥寥和父亲张仃
我们家五兄弟中最有才华的就是寥寥;天妒英才。“有弟偏叫各别离”,倏忽之间他就走了。
张郎郎
2018年12月6日
寥寥的人与作品
文/ 张郎郎
诗人多多曾写过一篇著名文章《中国被埋葬的诗人》。许多人认为那个年代真正被埋葬的诗人就是寥寥。
寥寥少年时代就敏感,才华横溢,写诗、画画、唱歌、玩吉他,似乎全是天然就会。一拿出来,就光芒四射,如同武士手里一柄削铁如泥的薄剑——锋利无比,他又是个被人们惯坏了高手,一不留神就会有意无意中伤人伤己。
一九七零年他就写出了老辣的荒诞派剧本《日蚀》,从那时开始,他写了大量的诗文,也开始画画。喜欢自弹自唱歌曲。而且,成为北京民间文化圈里的故事大王。
他少年气盛,不知什么原因,就无法融入社会。当他的许多朋友都已经在文化艺术界“登堂入室”了,他却被变成被遗忘的一群人中之一。
至今,谁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起他和若干热爱艺术的朋友,开始全都整日浸泡在乙醇之中。有几个已然乘风而去,他却从生命灰烬中,慢慢生发出劫后余生的幼芽。看似简单、稚拙,但 毕竟是他素来的自有风格。
画家赵少若认为,在“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政治波普”等等之后,出现了与众不同的寥寥,可以叫做“失败主义”。
他只在乎自己在画画,而不在乎被承认或不被承认。当然,周围的人比他还要着急。
在这个重金重权的年代,人心不得不浮出,不得不飞扬。寥寥这种画,这种文字,谁还会写,谁还会画。只能自娱而已。寥寥现在,似乎什么都明白,也似乎什么也都不明白。看来他对明不明白,也不大在乎。
他唯一好像关心的是,在哪里可以找到那样一个世外桃源,人们还喜欢看丰子恺式的生活漫画,人们还会有空站在苦哈哈的身边,摇着扇子静静看着。也许会无关紧要地说一句:画得不错。然后,就溜达走了。这是寥寥在南池子小院儿住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场景。他觉得,这就是画者的生活,这就一种文化融入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沟壑。诗文与绘画是人和人间最佳润滑剂。他现在就是这样一位制作心灵润滑剂的志愿者。
寥寥在大地上信步而去,去哪儿,会走多远?没人知道。
1957年,5岁的寥寥和母亲。
寥寥的诗歌:
手枪
划过了一切罪恶
没有射击
不,
不行!!
既然我不能
与任何
社会的渣滓
同居
又不能
将它们
统统枪毙
那我
只好
灭绝心中
识别善恶的灵气
我又抬起了
手枪的嘴
对准那只
天空一般洁净的
小鸟
趁着心没有发抖
我
射击
了
烟 消 云 散
怀着
仅有着
凄然的心
拥抱着
万般邪恶
我跳上
通向生活的马车
在
子弹的洞穿下
粉碎在尘土中的
是
我的
希望!
(此诗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青年时期的寥寥。
2001年春节的祝酒辞
新的世纪
我的朋友和亲人
我送给你们
我最后的诗(以后我不再写诗,
改写童话)
在这个时代离开的时候
我并不为新时代来到欢呼
我站在这
两个时代的门坎
说:我怀念过去
我怀疑未来
有人说:过去就是过去
我说:不过去的就是我们这一代
我们不会过去
当人们撕去历史的时候
不可能撕去我们的记忆
当今天我想祝酒的时候
我知道我
跨在两个世纪之间
在此时
我
想起我的母亲
她并不神圣
但是
她不平凡
那天早上
因为所谓的革命
把十三岁的我
打的面目全非
母亲
说:记住做一个普通的人
她转过身,我知道她哭了
在今天我们难道
不该为她的教诲
庆幸我们的一生
我不会为将来的人去唱赞美歌
可是过去时代的悲歌也唱完了
是的
上个世纪
那天早上
我回到家
她
安息了
只留了一个纸条
说:打开窗户
哥哥赶回来
独自和母亲道别
这个世纪离开了
太快了
我的心沉下去
可是
有一个声音在说
原谅过去
相信我们过去的幻想
我们在希望
尽管
我们一无所成
但是
我们的希望是一直到永远
为此
我们举杯
无题
郎郎
我不再回忆什么
而是
学会了——相信未来
人类
好象
正在
走向
悲哀的
战争的边缘
而我们
永远走向
团聚
我
总以为
这么多年过去了
你早应忘记
曾经
侮辱与损害的年代
可我
总是在你
无与伦比的宽容后面
有着
无名的哀伤
是的
过去的伤疤
不可能
融化在记忆中
更不能
用忘记的土
为它
筑一座
永不回顾的
坟
但是今天
我仍然
在这不可忘怀的一切之上
请你
举杯
因为
这个世界上
毕竟还有这个时刻
还有
为了忘记
和
不能忘记——举杯
寥寥的风景写生:
寥寥以猫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寥寥从小喜欢猫,后来他养了很多猫。猫是他的精神依赖,同时,也是他的模特。
寥寥的连环画作品:
2015年,张寥寥、耿军和张郎郎在寥寥的画展上。
张寥寥简介
张寥寥,诗人,画家。著名艺术家张仃之子。
1952年8月23日生于北京,自幼师从父亲张仃先生学习绘画。他的母亲陈布文,曾经是周恩来、李立三的秘书,建国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文学课。
1963年,在母亲陈布文先生组织的第一次“中国诗歌朗诵会”上,初次受到新诗的启蒙(会址在早年中央工艺美院大礼堂),并认识了张振州、王东白等青年诗人,尤其被长兄张郎郎的长诗《燃烧的心》所感动。
1964年—1967年动乱中,在家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但均已遗失。
1967年底认识了郭路生,一起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并与芒克,北岛,顾成一起写诗。
1967年—1968年动乱中,参加了手抄本杂志《自由》《切格瓦拉》《曼陀罗》的撰稿,写了许多诗歌、散文。撰稿者均为家人和最信任的朋友。
1969年—1975年动乱中,去山西插队,期间写了许多诗歌、小说、剧本。
1977年,和朋友创办了杂志《桥》,当时名为《渡过忧愁桥》,寥寥任主编。能办这本杂志,主要是母亲陈布文先生的鼎力支持。张郎郎出狱后也成为了该杂志的主编。
1978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长诗《我们无罪》,在多家报刊陆续登载。
1981年,在《诗刊》上发表长诗《我们是兄弟》。
1982年,敬拜工艺美院教授郑可先生为师,学习美术、漫画创作。
1985年,完成了剧本《现在可以说了》。
1986年—1989年,赴日本东京,在加山又造艺术研究院学习浮世绘、日本和服彩绘。同期在横滨、新宿、大阪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在《国际新技术》杂志上连载连环漫画《伍迷散道东京纪事》。
1991年,在北京国际大厦举办个人画展。
1992年,在国内发表过的小说《疯子》,翻译成法文在国外发表。
1993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若干篇漫画和美术评论文章。
2006年,开始创作连环漫画《薅住浮云》。
2009年,开始研习焦墨重彩山水画。
2012年,又重新创作寥寥心中的《大眼猫咪》
2015年,出版了《寥寥诗画》
2015年,在北京举办个展《渡过忧愁桥》
2018年12月4日,于日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