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塘泥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做不了|往事

儿时挖塘泥的蹉跎岁月,

宛若一杯老酒,

在我的脑海中越回味,

越有滋味……

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喊我乳名:“四金娃,快起来挖一会儿塘泥就上学去,去迟了别人家就挖完了。”我赶紧一骨碌爬起,来到村边的池塘小船上开始用一种夹塘泥的工具挖塘泥,快速挖完一船后我立即洗净腿脚上学去了,父亲接着继续挖……这是20世纪80年代我上中学时帮父亲挖塘泥时的一幕。

泥塘里捞鱼场景

我的故乡安徽芜湖在长江岸边,水乡泽国的南方乡村池塘多,由于春夏雨多水急,将一些泥土污物冲入村边池塘里,时间一久,池塘里的淤泥就积淀起来,如不及时清淤,不仅池塘慢慢被堵塞,且水会变味发臭,不利于村民生活所用,同时还危及池塘鱼类的生存。于是,每年秋末冬初的农闲季节,有池塘的村庄就养成了挖塘泥的习惯。

记得农村还是大集体时,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村民挖塘泥,人员多,场面壮观。大包干分田到户后,家里劳力多、田地多的村民就自发形成挖塘泥,而且出现争先恐后挖塘泥的现象。

为什么抢着挖塘泥?村里的老人常说“闲土三分力”,这里的“力”指的是“肥力”。那个年代物资短缺,化肥供应量偏少,农民种庄稼全靠农家肥,但农家肥毕竟有限,没有肥料粮食就少打,于是塘泥就成了“香饽饽”。

池塘里的淤泥都是村前房后冲进去的闲土,再加上南方饲养的鸭、鹅等家禽,整天游荡在池塘里,产生了许多粪便,与淤泥结合后颜色变成褐黑色的塘泥,挖出施在农田里,禾苗又壮又绿。

而挖塘泥是项体力活,多以男性为主,挖塘泥的工具是一种双面凹进去的铁夹子,有十几公斤。人站在椭圆形的小船里,小船在池塘里不断地游荡和晃动,挖塘泥的人双手握住夹子的竹竿,并张开夹子放进池塘底部后再合拢伸入泥里面的夹子,双手不停地握住竹竿往上拉,此时,双手没有力气的人是拉不上来的。夹子提上来后打开将塘泥倒入小船内,待塘泥快装满小船后将船划到池塘边,一铁锹一铁锹地将稀塘泥铲进池塘边的空地里。

乡间泥塘

挖塘泥讲究方法技巧。首先会水,一旦船翻后可以自行游到岸边;其次是会划船,否则船原地打转驶不到前方;三要站稳,位置要佳,一来船里已有挖上来的塘泥,二来使劲挖塘泥时如果站在位置不佳处,小船随时会因力量不均匀而翻船,此时连人带船和挖上来的塘泥全部翻入池塘里,这就费劲了,要花很大力气和时间才能把船从水底捞上来。

我刚上初中时父亲就教我挖塘泥,父亲说,农村的娃子啥都要学会,不然长大后怎么种庄稼,干农活。其实挖塘泥是一件快乐的事,小船在池塘中自由自在,划来划去,时不时会夹上来少量鱼虾及鲜活贝类,于是美餐一顿。记得儿时挖塘泥翻过好几次船,好在水性好,可坦然面对。

有一次挖塘泥时夹上来一条好几斤重的大鱼,放在满满的塘泥上时,鱼不停地跳动,我生怕鱼跳进池塘里,于是想捉住扔给岸边的父亲,哪知由于抓鱼时失控,船翻了,鱼也跑了,我还呛了一满嘴的塘泥。

塘泥挖完后,接下来就是挑塘泥。挖上来的稀塘泥放置一段时间后,经风吹日晒,慢慢就干了,然后一筐一筐地挑到地里。此时正是冬初,秋种的冬小麦和油菜长势良好,急需施第一次肥料。塘泥挑进地里后要用铁锹铲少许塘泥放置在每一棵麦苗油菜旁,遇到雨天,塘泥经雨水稀释后渗透到根底部,如晴天可将塘泥铲碎围在苗四周,待下次雨水后便渗入根部。

挖塘泥非常辛苦劳累,池塘一般都在村边,而庄稼地大都在较远的村外,少则数百米,多则一两公里远。满满两只竹筐一担一担地挑到地里再放置到苗旁边,一天下来肩膀都磨红肿了,第二天咬着牙继续挑,可谓艰辛。但家里人口多,老少齐上阵,年轻的挑塘泥,老少在地里将塘泥一点一点铲到苗周围,实在顾不过来,亲戚乡邻相互帮工。我们这些上学的半大娃子也知道替父母分忧,早、中、晚做完功课及周六周日都要帮着挑塘泥。

塘泥真是庄稼的好肥料,施了塘泥的禾苗慢慢由黄转绿,由于肥力多且长久,每次春雨后禾苗都郁郁葱葱。尤其是小麦油菜收割完后再种植水稻,塘泥的肥力仍不减。而年复一年的施用塘泥,使土壤结构大为改善,病虫害也很少发生,大大降低了种地成本。

由于塘泥的“威力大”,那个年代挖塘泥的农户很多,但一般情况下只有池塘边有空地的人家才可以挖到塘泥,不然塘泥挖上来后没地方存放,于是,一些池塘边没地的人家想要挖塘泥只能求助于别人,得到对方的同意后才能挖塘泥。假若遇到干旱年代,池塘水干涸了,或腊月里池塘捕鲑抽干水后,塘泥不需要挖了,而是直接下池塘去挑。

乡间挖塘泥现场

随着时代的变迁,种植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很少有人在家耕种土地了,挖塘泥已成为历史。我20岁出头便去外省工作,印象中进入21世纪后每每回到老家,再也没有看到挖塘泥的了,村边几口池塘早已被淤泥堵塞,且长满了水草。儿时挖塘泥的蹉跎岁月,宛若一杯老酒,在我的脑海中越回味,越有滋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