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的源自华夏吗?中国史书找到了答案!
引子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抗”,这是中日恢复邦交时周总理对两国关系的评价,几千年来,日本与中国,从一衣带水的情谊,到近代日本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些友好的阶段,中日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文将以“日本人源于华夏”的说法,与大家一起在史书中寻找答案。
一、日本人的来历,史学界争议不断
日本列岛,孤悬海外,有一种观点认为,远古时代的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相连,因地壳板块运动形成岛屿,而后的多次冰川时期,海水下降,与大陆之间便出现陆桥,在中国大陆上生活的人类便沿着冲绳到达日本。
不过,时间久远,这个观点,在考古学上并未发现多少证据,导致争议很大,无法确证,因而,我们只能从古代中国史志中,翻翻那些与日本有关的记载,作出理性的判断。
二、 从《史记》中的徐福东渡判断
司马迁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齐人徐巿(音fu,即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巡视东海,在众多方士的鼓动下,他开始对长生不老梦寐以求,当他抵达古琅琊(今属青岛地域)时,徐福上书,告知其海上有神山出现,可以求仙得药,始皇帝闻之立即准徐福之奏。
蓬莱仙山
我们如今来看,徐福见到的神山,应是海市蜃楼,不知科学道理的古人,见此天象,只能归结于神仙所为,而始皇帝据此遣其访仙,不一定就是愚昧之举。
在始皇帝的支持下,徐福带领了500对童男童女,开始了第一次的入海求仙,可想而知,仙山毫无踪影,徐福船队在海上漂泊一番,无果而返。
自徐福渡海后,秦始皇对求仙之事愈加投入,遣众方士各处寻仙,但均无所获。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再次东巡,到达琅琊时,想起九年前的徐福求仙之事,便召徐福问其结果,徐福大惊,不过他随机应变能力极强,编造了一个谎言来搪塞秦始皇,《史记》同样记载了他的回复与后续之事:
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大致的意思是,我徐福是见到了神仙,但他说秦王的礼不重,如得延年益寿之药,还需童男童女与百种工匠一起方可,秦始皇听徐福此番一说,不仅未怀疑,反而大喜,再次派遣徐福寻仙,童男童女增加到1500对,以及百工携带五谷同行。
徐福登陆日本
当然徐福的第二次入海,仙山仍不可见,不过,他率领的船队一路往东,却误打误撞到了日本,史记中说他登陆的地方是平原广泽的陆地,很可能是日本的九州。
来到日本后的徐福,仍四处寻找仙山,但终无所获,他知道两次入海求仙,秦始皇投入巨大,除财物人员,关键是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期待,若回国复命,再无借口可寻,免不了被杀。
徐福只能选择了留下,从此再未归国,其实他并不知道,始皇帝在徐福第二次东渡那年就驾崩了。
徐福登陆之时,日本列岛没有统一的国家,只有散落各处的部落,以渔猎为生,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徐福带来的百工,与童男童女们在日本列岛安家生根,教给土著居民来自中国大陆的农耕、冶炼、纺织、制盐、中医等多种生活生产技能,让中华文化开始在日本生根。
位于日本九州佐贺市金立山上的金立神社,供奉着徐福传播农耕、养蚕医药之恩
可想而知,徐福带来的诸多先进技术,在未开化的土著心目中,会产生多大的震撼,以至于他本人直接成了“司农耕神”和“医药神”、“纺织神”的形象流传后世。
借助日本沿海的黑潮暖流与千岛寒流形成的顺流东渡日本
从《史记》里的记载,以及海流的大致方向,基本能确定徐福东渡的真实性,而如今的日本,竟有多处他的登陆传说,除了九州岛,甚至还有本州岛,这是徐福初抵日本九州后,仍然率着船队四处寻访仙山,从而在日本各地留下了行迹。
和歌山县的阿须贺神社建成之前的原址,被认为是徐福的登陆处
其中位于日本本州的和歌山县新宫市熊野川,不仅相传是徐福登陆处,还是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登陆日本的地方,神武天皇是日本的神话人物,至今并无考古实证,因而徐福是神武天皇的化身之说在日本流传甚广。
日本历代天皇的信物三神器“剑、镜、玺”,或多或少的都与徐福信奉的道家有关,徐福作为道家方士,师从鬼谷子,如今还有种说法,日本的神道教受徐福的影响而发展起来。
因为日本的众多神社在祭拜前,都要在一个名为“齐室”的房间正衣冠,虽然齐室的齐字有整齐之意,但徐福本人是齐人,他来日本后将修行的场所布置一个齐地风格的房间,也是极有可能之事。
三、从秦汉时期来判断
上一节重点解读了徐福东渡日本的来龙去脉,实际上,除了徐福这样大规模的移民之外,还有因躲避战乱而零星东渡日本的华夏子民。
战国形势图
处于战国末期、秦朝、西汉、东汉、三国初期的交替,正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说,战乱不断,徭役沉重。
特别是燕赵之地不堪其苦的百姓,就选择了东逃朝鲜,后来有的就再渡日本,这些从中国大陆而来的移民,成为日本历史里的渡来人,也称归化人。
每一个从华夏东渡而来的移民,如同一颗颗种子,在日本列岛生根发芽,渡来人和日本原住民,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带来了中原大陆的先进技术与文化,而日本渐渐有了中华文明的影子。
公元前2世纪,在日本佐贺平原地区出土的铜剑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间的550年间,是日本的弥生时代,经过考古发掘其农耕与铜器冶炼技术突飞猛进,仿佛是开挂而来,这与中国移民前来有着极大的关联。
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期间,位于日本九州的一个倭奴国来朝贡,在《后汉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简单分析一下,公元57年,当时的日本由众多的部落联盟组成不同的小国,这个倭奴国王想通过朝贡天朝上国,获取承认,拉大旗作虎皮,以威慑其他小国,通过朝贡这点,足见这倭奴国深通中华文化,而且使者自称为大夫,这“大夫”是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及秦汉以来的官职称谓,可见其制度也源自华夏。
日本出土的倭委奴国王金印
当然光武帝刘秀并不知道这个倭奴国的深浅,见到异邦来朝,总是高兴的事情,所以他赐给了金印,不过,史书中未明确金印的内容。
直到一千七百年多后的公元1784年,这颗金印在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的叶崎村出土,所刻文字为“汉委奴国王”,有力证明了光武帝赐印的这段真实历史。
四、从《隋书》中的日本人风俗判断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受到五胡乱华的浩劫,同时期的日本正按部就班,慢慢走向了统一之路,到了隋朝时,日本在中华文明的浸润下,很多风俗与华夏极其相似。
公元600年,日本遣使来隋,隋文帝命人调查日本详情,在《隋书》留下了珍贵的日本国情记载,我们逐一对照来分析:
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大海之中依山岛而居。魏时译通中国。三十余国,皆自称王。
首先说明了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分布情况。
内官有十二等:一曰大德,次小德,次大仁,次小仁,次大义,次小义,次大礼,次小礼,次大智,次小智,次大信,次小信,员无定数。有军尼一百二十人,犹中国牧宰。八十户置一伊尼翼,如今里长也。十伊尼翼属一军尼。
记录的日本官职等级,有十二种,大家有没有发现有趣的内容?是的,这些官名为德、仁、义、礼、智、信,恰恰是从中国的孔孟思想而来,不仅严格遵守礼仪尊卑,而且连官员的等级名称都照搬,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的日本影响之深。
公元541年前,梁元帝萧绎亲绘的《职贡图》倭国使者
其服饰,男子衣裙襦,其袖微小,履如屦形,漆其上,系之于脚。人庶多跣足。不得用金银为饰。故时衣横幅,结束相连而无缝。头亦无冠,但垂发于两耳上。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锦彩为之,以金银镂花为饰。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襦,裳皆有襈。
通过职贡图中的日本使者形象,与这段史志中的记载大体吻合,那时的日本人衣着还处于简陋的阶段,衣服用布横披在身上,打个结系成,脚上大多不穿鞋,到了隋朝,日本才开始制戴冠帽,女人也穿裙袄了。
有弓、矢、刀、槊、弩、〈矛赞〉、斧,漆皮为甲,骨为矢镝。虽有兵,无征战。其王朝会,必陈设仪仗,奏其国乐。户可十万。
那时日本的武器品类齐全,虽然有军队,但是没有征伐战争,国王上朝时,设立仪仗,还奏着国乐,从这点有可以看出,儒家推崇的“礼”已经深入日本王室。
其俗杀人强盗及奸皆死,盗者计赃酬物,无财者没身为奴。自余轻重,或流或杖。每讯究狱讼,不承引者,以木压膝,或张强弓,以弦锯其项。或置小石于沸汤中,令所竞者探之,云理曲者即手烂。或置蛇瓮中,令取之,云曲者即螫手矣。人颇恬静,罕争讼,少盗贼。
关于法律方面,杀人者、强盗、通奸皆死刑,小偷抓到后要赔失主,无钱赔就成为奴隶,总体来说与华夏类似,但是后面几段审讯判案的文字很是有趣,疑犯不承认,用木板压其膝盖,或者用强弓的弓弦锯其颈。
仍不承认的,用小石头放入滚烫的开水中,让疑犯捞取石头,手如果烂了,就有罪,甚至还将蛇放到瓮罐中,让疑犯放手进去捞蛇,如果被蛇咬了,那么他就是有罪。
最后说到日本人非常恬静,很少相争,盗贼也很少。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将礼义学的极好,仿佛是大治之下的世外桃源。
公元720年,号称日本史记的《日本书纪》完成,图为公元9世纪的摹本
乐有五弦、琴、笛。男女多黥臂点面文身,没水捕鱼。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
乐器有五弦琵琶、古琴、笛子,这些都是由秦汉时期传入日本,日本百姓大多有纹面刺臂的习俗,从事渔猎。
没有文字的时候,用刻木结绳的方法,后来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得到佛经,才开始有了汉字。上图中《日本书纪》里完全是汉字楷体写就,摹写者的书法水平也极高。
知卜筮,尤信巫觋。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戏饮酒,其余节略与华同。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
日本人那时已经知道占卜之术,很信赖巫师,这一点有可能源自徐福带来的道家之术,正月初一开始的庆祝大体与中华相似,而“棋博、握槊、樗蒲”指的是围棋、双陆等棋类,这些都起源自中国。
气候温暖,草木冬青,土地膏腴,水多陆少。以小环挂鹭鹚项,令入水捕鱼,日得百余头。俗无盘俎,藉以檞叶,食用手哺之。
日本的气候怡人,渔猎的日本人已开始驯化鱼鹰捕鱼,不过吃饭时,用檞叶当菜盘,也没有筷子,直接用手抓取饭菜。
这一点,也让我们产生疑惑,为何从华夏渡来的移民没有教会他们用筷子,日本人用筷子的历史最早还是从唐朝开始的。也许日本列岛本来就是小国众多,不同部落的习俗本就相异,不可能完全受外界同化。
性质直,有雅风。女多男少,婚嫁不取同姓,男女相悦者即为婚。妇入夫家,必先跨犬,乃与夫相见。妇人不淫妒。死者敛以棺郭,亲宾就尸歌舞,妻子兄弟以白布制服。贵人三年殡于外,庶人卜日而瘗。及葬,置尸船上,陆地牵之,或以小舆。
这一段记录了日本的婚丧习俗,首句说了日本人性格质朴耿直,有着文雅的一面,看来当今日本人做事精致源头在此啊。
又说起女人比男人多,同姓不婚,看来还是受儒家的伦理道德影响,男女相悦即可成婚,成了自由恋爱,倒符合人性,说明她们秉性率真,不受约束,对待儒家的文化也没有全盘照收。
丧事方面,死者用棺椁,而死者的妻子、子女、兄弟都身穿白布,另外死者如果是达官贵人,则三年才可下葬,普通百姓家则占卜选日下葬,这些应该都源自华夏的葬俗。
其亲朋吊唁时唱歌跳舞,这一点和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风俗类似,可能是起到歌颂死者及驱魔的作用。
日本江户时代的画师西川佑信的浮世绘画作
结语
抽丝剥茧般,在中国的史书里,找到的这些证据,大致可以分析出,从秦朝徐福的大规模东渡,再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姓避乱,移民日本繁衍生息,到隋朝时,日本社会受到中华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习俗几乎与我们相同。
回到本文的题目,究竟日本人是否源自华夏,已经不重要了,我想诸位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今后的路程,两国人民只有互相尊重,共同学习对方的优点,一衣带水,守望相助,和平才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