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芷长青(获奖征文)
天空昏昏沉沉的,仿佛一块灰白的背景墙,又好像是将要落泪的忧郁脸庞,我赶在这么个阴沉的日子里,来到了村上的书屋。
因家中并没有单独隔出一间书屋,平时一有空,我便会到这边阅览,心中自然早已将它看作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我赶到时,书屋里已经有不少人了,却安安静静,连一根针落下都是噪声。我顺手拿了一本李太白的诗集,抬眼,角落,窗边那个位置还无人落座,暗自窃喜,那是我最喜欢的位置,只因窗边有一株吊兰,吊兰的淡雅与书屋的古色古香两相映衬,那氛围倒令我着实喜欢。翻开诗集,细细品味,我想千年前的长安,夜深人静,唯有那零星的数盏灯火在为它叙说内心的寂寞,而他是否就在那时,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吟唱为这座城更添了几分孤独落寞之感?积极入仕的他屡遭挫折,虽知“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但待到他日红日当空,城中已然恢复往昔的热闹之时,孤立其中的他是否就会自然地吟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尽显他的肆意洒脱。不经意地抬头,看了眼窗台上的吊兰。
那是一株装在改造后的塑料瓶里的吊兰,长得极茂盛。那枝叶青翠欲滴,柔韧地延展着,轻轻地垂落在白色的窗台上,做着一个生机勃勃的美梦;而鲜嫩的枝条是葱白的,嫩得好似能掐出水,像稚子藕节的玉臂般,末端的尖上还有淡黄的花蕊,大概是不久前谢的,但花蕊在失去“保护罩”后,仍然顽强地挺立着。
真令人诧异,这种时节吊兰还有花儿。
那个塑料瓶里装满了澄澈的水,一眼便能看见吊兰那相互制约着、错结着,白净纤细,豆芽菜般的根须,这正是支撑着那吊兰如此郁郁青青的本源!不起眼又脆弱的根须,在默默无闻地运营着,支持着枝叶的美好。
我记得清楚极了,这瓶吊兰刚刚“入住”书屋时,是那么渺小,那么我见犹怜,如同浩瀚烟海上随时会被一个小浪花掀翻的一叶扁舟,孤独无去处地飘荡在装满清水的塑料瓶之中。我一度以为它活不了多久,但它却坚韧顽强地熬了下来,一直茁壮成长,连塑料瓶都快装不下它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抗疫期间,它是否就这么孤零零地默立在窗台,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般兀自遥望——遥望着无数抹白衣坚定离家的身影;遥望着他们不算宽阔的肩膀扛下重担;遥望着白衣天使们无畏地在洪流中身先士卒地负重逆行,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遥望着无翼的天使,无畏地与死神搏斗。而它就守着一方天地,等待那些最美的天使回归。
而默默无言的根须则如那些小人物,奋力贡献自己的那一份力,而那份力不断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令人不可忽视的伟大助力,这是他们所能创造的奇迹,也只有他们才能创造的奇迹。
星星之火,尚可燎原!我们能这么快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原来倘有“人生在世不称意”之时,岂用等明朝?今朝就有他们为我们披荆斩棘!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赞颂兰花了,因为它那高洁的品格正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品质的写照,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品质的象征。
看着苍翠的吊兰与洁白的墙壁,我又不禁陷入了遐想:有朝一日我也能身着白衣,救死扶伤,争分夺秒,尽我的一份绵薄之力。
书页轻轻颤动,我被拉回到现实,又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我想倘若李白在此,纵使看到“孤兰生幽园”,定也不忍“众草共芜没”吧?
窗外,天气已然放晴,蓝天一碧如洗,白云蓬松轻盈,天光正好,云开雾散,一片明朗……
(本文获得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2020年“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作品评选中学组一等奖)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