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陈胜吴广的戍边目的地是北面渔阳,起义时却跑到了东南大泽乡
咱们以往读到陈胜、吴广起义这段之时,总会有这么一个错觉:
那就是陈胜、吴广被征召去渔阳戍边之时,是顺道途径大泽乡之时,杀官造反的。
相信不少小伙伴们在上学之时,也是觉得大泽乡这个地方,应该是在陈胜、吴广老家到渔阳这个地方,中间的一个位置。
然而,当我们仔细查看地图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
大泽乡这个地方,并不是陈胜吴广所去渔阳的必经之地。
一个东南方向的大圈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史记》当中对于陈胜、吴广的籍贯,记载得很清楚。陈胜是阳城人,吴广为阳夏人,据考证,这两个地方如今分别在河南登封县和太康县境内。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众人被征召派遣前去的地方——渔阳,是在当今北京东北部的怀柔、密云一带,而鉴于当时匈奴活动区域,以及秦军的防御部署,这些人到了渔阳之后,应该会部署在更被的燕山口之外。
那么大泽乡在哪儿呢?
按照《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的注释:
中国古地名,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刘村集。秦末陈涉、吴广起义于此。当地有故台遗址,相传为起义军向群众宣传的地方,后人在此建有祠庙,以作纪念。
咱们将陈胜、吴广的籍贯所在地、前去戍边的目的地,以及大泽乡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标注之后,便不难发现,这里面的问题。
按照常理,陈胜、吴广等人,前去渔阳的路线,应该是直趋东北方向。
然而,他们的起义地点,却在距离阳城、阳夏数百里之外的大泽乡,地图上的路线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这帮人刚开始并没有前去东北渔阳,而是按照先向东南走数百里,然后再折返向北而行。
这种路线,用南辕北辙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为何会有这么悖逆常理的事情发生呢?
逃亡说
后世的一些史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提出了“逃亡说”。
也就是说,陈胜、吴广他们虽然是阳城、阳夏人,但他们当时是逃亡到南面的逃亡人员,因此符合“闾左”范畴之内,因此被征发前去北部戍边。
这样解释的话,从大泽乡南面来,向北路过大泽乡,比较符合逻辑。
也是主流观点的意思。
其次,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陈胜、吴广等人之所以会去大泽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此番谪戍行动,是从多个郡县征调的。
集合点
从陈胜、吴广等人并不是一个县城就能看出,他们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大泽乡这个地方的。
同时,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先后杀了三尉,也能看出,看押他们的军官们,也不是来自一个地方的。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因为,在秦朝时期,县制一般一县只有一尉,即便是大县也才两尉。陈胜、吴广等人连杀三尉,就使得“逃亡说”有些难以站住脚了。
既然戍卒们、押送人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那就可以推断,当时的大泽乡很可能是一个中转、汇集的地方。
“九百人屯大泽乡”,这里的“屯”字就很能说明情况,当时人们是从多个郡县征发,汇集到这里,统一去渔阳之地的。
如此来看的话,便不难理解,为啥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非要去东南绕一个大圈了。
亲爱的小伙伴们,您更倾向于哪个观点呢?不妨在下面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