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自尊,让我们不再害怕失败和孤独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会出现这些声音:
“我不喜欢我自己。”
“一直以来,我就梦想着成为另一个人,我不喜欢自己的脸蛋、身材,羡慕别人的头发和四肢。”
“每当有一个男人爱上了我,我就怀疑,要不他就是被我伪装出来的正常给欺骗,他是不怀好意的。如果我也不小心爱上了那个人,那么天啊,我就要时刻恐惧,他会发现我是个冒牌货,他很快就会像我嫌弃自己一样,把我抛弃。而我却不能抛弃自己。”
“我的工作,当然也不是我喜欢的,每天都是些繁琐杂务,我每天不得不在忍耐中过日子,一边羡慕别人在职场上实现自我,一边抱怨自己一事无成。”
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心声,更是许多都市女性的心里话。在旁人看来,她们拥有一切获得幸福的先决条件,可她们的不快乐却又如此发自内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她们可能并没有患上抑郁症,而是缺少一样东西:一点点自尊。
你的幸福程度,会受自尊影响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的幸福程度与自尊水平紧密相关。
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高自尊水平,他就有能力接受失败,坚持己见,扬长避短,应对挑战。
相反,如果一个人自尊水平低,她往往就会自贬自厌,人云亦云,无法克服困难,很难寻找到自己的道路。
面对事情,低自尊者与高自尊者的不同反应:
面对外界评价:
低自尊者常说:“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常常依照别人给的评价来判断自己。但是别人的评价时高时低,于是我的心也就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高自尊者常说:“我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我关注自己的积极一面。别人给的评价,我听听而已,说得对,我高看他一眼,说错了的,我一笑而过。”
当需要选择时:
低自尊者说:“我遇事老是犹豫不决,该做的事迟迟不做,老板让我给客户挂个电话,我却一会担心他出差,一会担心他在忙,愣是拖到下班时间,以他应该下班了为由没有挂出。”
高自尊者说:“之前我想减肥,朋友却说节食对身体不好,跑步又伤膝盖,都不愿和我一起。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好功课制定计划,到现在已经瘦下来了,而她们还胖着。”
面对失败批评:
低自尊者会说:“我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只要有人当着我的面窃窃私语,我都会担心,她们是不是在说我什么。”
高自尊者会说:“当我做得不好时,我会自己得出结论。如果有人特意跑来批评我,那才是怪事一件!我的失败跟他有什么关系,我能管理好自己。”
面对成功褒奖:
低自尊者觉得:“我成功了一次,可我出了多少力呢?大部分还是运气吧。我怕大家知道我的真实水平,那样所有人就会知道,我不配。”
高自尊者觉得:“成功了一次,很好,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我一直以来也知道自己能做到,这次成功不过是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显而易见,在面对自我和外界、成功和失败时,心怀一份恰到好处的自尊,可以让我们更从容、更自然,更有能力去享受成功的快乐,总结失败的原因。
在感情和事业中,一份恰到好处的自尊,就像一双翅膀,带领我们自如翱翔。有了它,我们将不再害怕失败和孤独,因为我们心中早已埋藏了对自己的自信、自爱。
无论外界如何否定我们,我们都不会否定自己,像一株生长在高山上的植物,无论狂风暴雨,都昂首挺胸,屹立不倒。
家庭,掌控着你最初的自尊
自尊水平影响着每个人的幸福感,可有谁知道,我们人生最初的自尊,是由谁来培育,由谁来呵护?
心理学家对儿童的观察表明,这一切早在八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鼓励、批评和贬低,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自尊水平。
三岁的路易斯,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儿童篮球上赢了奖。之前她一直眼馋比她年纪大的孩子玩儿童篮球,没有胆子出手尝试。看了好一阵后,她选择参与,并终于成功了。那一刻,她骄傲地环视四周,看到了哥哥和父母赞赏的目光。从球场上下来,她像一个凯旋归来的将军,成为了朋友们的焦点。
这一下,她的自尊提升了。当天下午她的行为有了一些变化,她显得不那么内向怕羞,更爱笑了,也更积极主动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
我们童年里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自尊水平。而父母和环境的反馈,更是会牵动着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
有些父母是否定型的,“你做到了又如何?”。在这样永远不知足,不满意的目光注视之下,孩子就学会了严苛地对待自己,长大后无法享受自己的优点和成功,只能不断羡慕他人,挑剔自己。
有些父母是肯定型的,“我的孩子做什么都是最棒的,你一定可以”。孩子一开始会高兴,但久而久之就会察觉到父母的言不由衷。父母只是喜欢一个最棒的孩子,如果她做不到,这份爱就有可能会失去。所以长大后她也会尽力去做到最好,来让周围人满意,哪怕掏空了自己,也要成全他人。
有些父母是漠视型,“知道了,你可以去玩了,我要忙更重要的事”。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自尊的破坏力是最大的,孩子得不到任何正向或负面的反馈,也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标准。这样家庭出身的许多孩子,选择放纵自己,贬低自己,故意让学业事业甚至男女关系一塌糊涂,以此来引起周遭的注意。
要养育出具有正常自尊的孩子,父母的情感滋养是不可缺少的。孩子需要觉察到爱意,才能使她不至于陷入巨大的痛苦或让自尊受到无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给了孩子爱的滋养,难道就足够了吗?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孩子在社会上也获得别人的好感,父母就应该教授他这样的方法。教会孩子融入社会,在群体中感觉自在,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安然处之,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有了爱的滋养,孩子会有一种内在的安全感,“父母爱我仅因为我是我,而不是因为我成绩好,长得漂亮,有特长。”他会变得能够享受被人对他的好感,并泰然处之。懂得去融入社会,孩子就会知道该如何获得他人的支持,怎样做可以让人夸赞,从而增强自尊。这两方面彼此相辅相成。
每个人都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尊并非与生俱来,每个人一生中的自尊水平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有项研究追踪了102位女性,结果显示,经过7年时间,低自尊者有半数都提升了自己的自尊。
如果说自尊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行动or不行动,会产生根本的差别。
第一,尝试更多可能性
拿出一张白纸,写下你自我认知中的四个区:
“开放区”:即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例如,我乐于助人,爱开玩笑,大家都知道。
“盲区”:即自己不觉得,别人却一直给你这样反馈的部分。例如,别人说过我太容易生气,可我觉得自己是个很随和的女孩。
“隐西藏”:别人不知道,自己却知道的部分。例如,我其实很爱嫉妒别人,但又装作不在意。
“未知区”:别人没提过,自己也不知道,偶然发现的区域。例如,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个胆小的女生,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有一次经历让我发现,我特别喜欢看鬼片。
心理学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开放区”扩大了,他的自尊就会增强。因此,我们可以试着:
将“盲区”转为“开放区”——多听听他人意见,试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将“隐西藏”转为“开放区”——将心底一些原先说不出口的想法适当表达,直面自己的感受;
将“未知区”转为“开放区”——多多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体验“原来我还可以这样”的惊喜感觉。
第二,停止“自我攻击”
做到这四个字,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需要停止“自我攻击”。不要再对自己说“你不行”、“你很差”、“不够好”了。你只是在重复过去外界评价你的不正确的声音。停下来看一看,我对自己的批评现实吗?我做不到,完全只有我的原因吗?还是因为事情本身也没我想得那么容易?
其次,我们需要接受失败。没有人喜欢失败,但世上无数人每天都和你一样经历好几次失败。害怕失败,就意味着每天都要经历数次痛苦,坦然地接受失败,则能让我们更自然更平静地接受这一结果,并且能理智地找出失败的原因,直接导向下一次成功。
心理治疗师经常使用“现实检验”的办法,来帮助害怕失败的人们。即让他真的失败一次,看看事后的结果是否有我们想的一样可怕。许多人在失败之前,脑海里都充满了可怕的遐想,然而失败之后他们会发现,天并没有塌下来,他依然是之前那个自己。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肯定自己。你有多久没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骄傲,而微笑?哪怕一点小小的进步,也值得你为自己多一份赞赏。我们常常因为自己没做到的事情而低落,却很少因为自己做到的事而开心——早睡的计划坚持三天就失败了,绝大多数人都会为第四天的放纵而自责,少有人会为了前三天的坚持而自我肯定。
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自己做到的部分,“忘却”那些没做到的,我们的自尊才有可能上升。
第三,行动起来
行动是提高自尊的最好办法。高自尊的人之所以喜欢自己,也是因为他们常常想到就做,积极将想法转化成行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也有失败)。而低自尊的人经常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行动得少,自然得到的成功也少(当然,他们最害怕的失败也少),自尊就会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因此,提高自尊的最佳利器,就是行动起来!哪怕是在一个小领域投入行动,你也是在为未来更复杂严峻的工作热身。
注意不要让一些小事阻碍你完成了重要的事,比如花时间在整理笔记上而不是上课认真听讲,因为这说到底也是一种逃避。专注于事情最重要的部分,不管多难,持续一段时间,你就会对自己改观。
所有要改变的决定一经做出,下一秒钟请立即付诸行动!翻开被子,拿起电话,走出家门去吧。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你,在一个个行动中慢慢成型。
···